《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3) 小蝌蚪首先遇到了誰在干什么? (遇見了鯉魚在教自己的孩子捕食)然后又遇見了誰? (板貼:鯉魚和烏龜)
(4) 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 小蝌蚪在向鯉魚和烏龜打聽媽媽的消息時, 鯉魚和烏龜是怎樣說的?咱們先把他們說的話用橫線畫出來吧。(引導學生自學課文、劃線、討論匯報,。 )
(5)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意思,指導蝌蚪與鯉魚媽媽、烏龜的對話朗讀。(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禮貌、渴望的心情:第二次很熱情、高興,但有點著急。鯉魚:親切,速度放慢。烏龜:和藹,速度放慢。)
4、出示第四、五幅圖,學習四、五段。
(1)師:小蝌蚪認錯了媽媽,它很不好意思地走了,這次它一定要認清楚了。學生練讀四、五段。
(2)匯報演讀:身體又有什么微妙的變化?這時,小蝌蚪看到一個怎樣的青蛙? (板貼:青蛙、找到媽媽)重點指導小蝌蚪看到青蛙的樣子時心里的判斷及叫喊的興奮。
5、出示第六幅圖。(讀最后一段)
(1)過渡: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長成了青蛙,他們每天在田里捉害蟲,多開心、幸福!
(2)指導讀出小蝌蚪的開心、幸福、自豪。
6、課文的開頭,鯉魚和烏龜都告訴小蝌蚪它媽媽的樣子了,為什么小蝌蚪還是沒有找到媽媽?(因為鯉魚和烏龜沒把青蛙媽媽的樣子說清楚)
7、運用角色換位的方法,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像:假設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尋找媽媽的小蝌蚪,你怎樣跟他(她)說清楚?
8、根據板書小結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歌曲欣賞后全體唱,加深理解小
蝌蚪的變化過程。
9、角色表演。
【目的:用多種形式朗讀、體會,讀出表情、動作,讓孩子們感受到讀書的快樂,語言的美妙。】
四、 拓展閱讀。
讓學生大量地、自由地讀資料庫中的兒歌、小知識、故事:自然界中也有很多動物,它們小時候的樣子和長大以后的樣子完全不同,你們想知道嗎?請同學們進入資料庫讀自己喜歡的兒歌、小知識、故事。
【目的:通過大量的讀,增加識字量、增長課外知識,提高閱讀水平。】
五、 打寫、延伸。
1、同學們還記得青蛙媽媽的樣子嗎?讓學生互相說說:蹲在荷葉上,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2、師示范說,展示寫話。
3、打寫:你最喜歡什么小動物,能像課文這樣把它的樣子寫一寫嗎?
【目的:從吸收到表達到延伸,既依托文本又發展文本,使語文課盎然生趣。】
六、 總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課后還可以通過課外讀物或網絡進一步了解有關青蛙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做保護青蛙的小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