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感悟 激情共享――《一粒種子》教學案例分析
反思:
1、 營造開放的、浸潤性的積極互動的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樂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大在呼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里,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伙伴關系,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讓學生填寫種子和蚯蚓對話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去填,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尤其是對文中的情感因素各人有著各自不同的體驗,而這正是課程標準 “尊重學生閱讀時的獨特體驗”的最好詮釋。
2、 喚發情感,提供充足的空間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在心理上態度上產生的反應,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魅力。如在對于熱鬧一詞的理解時,老師充分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部分,引導學生在觀察、想象、說話、表演的基礎上理解“熱鬧”,同時教給學生聯系上下文、通過想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的方法,并在情景的體驗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并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演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種子、蚯蚓……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嘗試演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體會到了文中豐富的科學知識,感受到語言的優美,并享受著自己獲取知識的成功喜悅。
《一粒種子》教學案例
學會善于傾聽
“學會傾聽”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要“傾心”,要求聽別人說話時要用心、細心。這其實是一種文明禮貌,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小學生一般注意力都不夠集中,課堂中較容易活潑好動,這時作為老師的我們有責任要經常提醒,提醒同學們注意聽清別人的話語。同時,還要善于樹立榜樣,表揚鼓勵那些樂意聽別人說話的學生,讓其余學生都能向他學,逐漸養成善于傾聽的好習慣。第二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話的意思,記住別人說話的要點。總之,聽,是一種本領,需要我們老師從小對學生加以訓練和培養。
下面是我在教學《一粒種子》一課時課堂上的一些具體的做法:
師:小朋友,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說一說,種子鉆出地面以后,會看到什么呢?(前后同學可以討論一下)
(教室里沸沸揚揚的,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
師:誰想說一說?
生1:種子鉆出地面以后,會看到小溪流在流著,太陽放射出金光。
師:說得不錯,能不能再說得具體一些呢?(小溪流在怎樣地流著,太陽放射出怎樣的金光?)
(這位同學一時語塞,答不上來。)
師:沒關系,哪位小朋友聽清楚了她的發言,能幫幫他的忙?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能先前只顧著討論,根本沒聽清楚同伴的發言,就在這時,有一只小手舉了起來,作為老師的我在失望之余欣喜不已,心想:在他發言后,我一定要好好表揚他一番,在班中樹立一個善于傾聽的好榜樣。)
生2:種子鉆出地面以后,看到小溪流在潺潺地流著,太陽放射出千萬道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