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書法家——懷素
唐朝書法家——懷素
懷素,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唐德宗貞元尤年(公元785年),終年61歲。字藏真,僧人,俗姓缽,長沙人,幼時出家。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是繼張旭之后的又一大草書家,有“顛張醉素”之稱。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小時候家里很窮,年少時就出家當了和尚,誦經坐禪等佛事之余,他對練字產生了興趣。因為買不起紙張,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他勤學精研;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寫至再三,盤板都穿,禿筆成冢,以“狂草”出名。“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又有新的發展,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對后世影響也很大。懷素晚年草書趨于平淡。
他存世草書墨跡很多,著名的有《東陵圣母帖》、《論書帖》,是含有章草筆意的優秀作品;《苦筍帖》、《千字文》和《自敘帖》,均為狂草,筆勢狂怪怒張,神彩飛舞,可以說是著力的佳作。
《自敘帖》為墨跡本,筆勢雄強狂縱,變化莫測,一直為世人所重機。
相關碑帖:
1、論書帖
2、小草千字文
3、圣母帖
4、自敘帖
懷素與草書
書法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狂草又是各種書體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狂草中,作為傳達信息的功能已減到最低限度,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達到了極致。書法家創作狂草和人們欣賞狂草,“寫字”或“認字”已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草書創作的同時也就是藝術家在表現自己,是藝術家通過草書的形式在抒情表意。
依照禪宗“即心即佛”的理論,人的本心是清凈的,是具有佛性的,按照自然本性去做,尊重個人內心的覺悟,就是最佳的人生哲學。將這種哲學運用于書法上,禪師們自然就會將注意力凝聚于能自由抒發個人情感的草書,尤其是張旭創造了狂草之后,這種神鬼莫測、能夠盡情發揮情趣的藝術形式,就成了眾多禪師書法家一致的選擇目標。而懷素,堪稱其中的佼佼者和帶頭人。 懷素,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氏。母親姓劉。懷素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其卒年不詳。
懷素幼年出家,依止于伯祖惠融禪師,惠融禪師亦醉心書法藝術,他倆人的書法藝術遠近聞名。人稱他們為“大錢師”、“小錢師”。 懷素的叔父錢起(722一780年),字仲文,吳興(今屬浙江)人。是唐代大歷年間(766一779年)的著名詩人,有“才子”之美稱,曾任翰林學士,官至考功郎中。他賦詩工于鑄詞煉句,遣辭造意常有驚人之處,深得當時士大夫們的喜愛。詩人郎士元與錢起齊名,世人并稱為“錢郎”,公卿大夫奉使出京,總要懇請他倆賦詩送行,否則就感到臉上無光。錢起對懷素頗具厚望,曾有詩送懷素還鄉:“釋子吾家寶,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字,妙盡伯英書。”給予諄淳告誡和殷切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