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漢字與書法
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本課,了解漢字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兩種特性,尤其是漢字構成的獨具民族風格的書法篆刻藝術。要求學生掌握漢字起源和發展演變大體進程的事實;在欣賞異彩紛呈的篆刻書法作品的同時,將書法放在時代大背景下進行思考,分析時代變遷對書法風格的影響;理解書法、篆刻作為藝術的特征、審美情趣和民族風格;通過欣賞書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教學重點:漢字、書法和篆刻的發展歷程
教學難點:書法藝術的特點與歷史特征的關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假設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沒有文字的社會,那么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會發生什么變化呢?(無法清楚地知道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不能看書,無法與好友書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從我們這些小而重要的身邊事情中體現出來。
一、文字的發展歷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視符號系統,將人們的社會生活經驗、情感、語言、思想等記錄下來,并大大突破了口頭語言的時間、空間限制,使人類文化得以在空間上傳播交流和在時間上世代傳承,對人類社會文化的積累和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代有“倉頡造字”的傳說,據說倉頡發明文字的時候,“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龍藏了起來)。指導學生閱讀課后【解析與探究】——許慎認為是倉頡造字;康有為認為結繩記事精致細密,應為女子;丁山和魯迅認為文字是古代勞動人們日常生活的創造。
中國古代長期流傳的“倉頡造字”的傳說,反映古人對文字發明的重大意義的認識和體驗。但事實上文字決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漢字是個龐大繁復的體系,不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創制成功的。
請同學們瀏覽第一部分的內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朝四個階段文字的發展情況。
1、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插圖:《半坡遺址陶器上的符號》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號》——初步具備了文字的雛形。
2、商周時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圖:《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稱“卜辭”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隨著商朝的滅亡和商都變成廢墟而長期埋沒于地下,后世當地居民耕田于此,時有發現,并把它當作“龍骨”賣給藥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榮發現,得知是殷墟遺物。經過多次發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達十多萬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聲字和會意字等(舉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圖)
商周時期澆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兩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對漢字進行系統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標準字體——“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圖:《西周散氏盤銘文》)籀文的特點:筆畫勻稱,行款整齊,有了較為固定的結構。
3、春秋戰國時期——文字混亂
指導閱讀《馬和安》圖:戰國七雄的“馬”、“安”字有七種寫法。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的混亂狀況,文字的混亂削弱了漢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發展和生產的進步。基于這樣的原因,到秦統一時,秦始皇實行統一文字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