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教學反思
我明白,要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領會書上那種溫情確實是有點難度,又或許是我不會引導,但是我在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現在的孩子確實是缺少這種愛的教育。孩子們覺得長輩愛他們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他們卻不懂得怎么去愛。這是家庭教育的失誤還是學校的教育的缺失呢?我想,我們還是先做好學校教育要做的事情。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學科教學滲透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之一,各科教師應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內容和過程之中。”愛家人的情感培養也應該是心里健康教育的內容,而我們語文學科則是大面積地涉及這一方面。通過今天的一課,我深深地覺得:學生讀不懂這篇課文并不是大問題,因為還可以慢慢教。但是學生不能領會其中的感情,我們就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借助教科書中一篇篇充滿溫情和愛的文章,滲透各種情感教育,讓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長。
《看電視》教學反思
上課了,老師微笑的站在前面,把手背過去。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是什么聲音,學生說:“聽到了電視娃娃的聲音。”老師把電視娃娃拿出來,說:“你們猜對了,那么你們是從那里認識電視娃娃的?”學生回答:“看電視知道的。”老師再問:“你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什么節目?”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回答。老師又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喜愛看什么電視節目呀?”學生回答后,老師拿出一個大掛圖,是書中的插圖,可能是老師自己畫的。老師指著圖問:“圖上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學生一下就能看出來,是“我”、爸爸、奶奶在看電視。老師問:“他們在看什么節目呀?你們猜一猜?”學生各自猜說。“你們可真能猜,看你們猜的對嗎?”老師說完,把課題——《看電視》寫在黑板上,并讓學生齊讀課題。
上面的教學環節,教師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導入課題。“電視娃娃”孩子非常熟悉和喜歡,由此引出看電視的話題,學生很感興趣,發言很積極。老師自制的掛圖也很精彩,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圖中內容的描述,學生說的比較簡單,我覺得老師還應引導下去,應讓學生具體說說人物的表情及動作,猜測心理活動,這樣便于理解課文內容了,因為插圖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出來的。
接下來,老師給學生范讀課文。我認為這樣的安排過早,應在學生自讀嘗試的基礎上,需要老師讀的時候再讀。這是為了突出學生的自我發現能力,和自我語言的嘗試能力,因為學生借助拼音完全有能力自讀下來了。
老師讓學生讀課文,并提出要求: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認一認,記一記,然后說給你的小伙伴聽。學生自學8—10分鐘的時間。這樣的安排較好。低年級識字是閱讀教學重點之一,識字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首先應讓學生借助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自能識字,但不是按生字表來對應識字的,這樣學生以前沒有掌握好的字,通過本課學習,也可能被解決了。強調了相互的交流,把學習看成了是生生之間的互動過程,發揮了合作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