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真好》說課稿(通用4篇)
《這兒真好》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這兒真好》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發人深省,情境性很強的童話故事,描寫了居住在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尋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啟發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了許多朋友的故事。整篇文章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以及學段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并掌握本課7個生字,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認識兩個偏旁:“穴”“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知道“這兒”好在哪里。
2.過程與方法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讀中質疑,讀中解疑。通過學生反復讀書,讀出感情,讀出味道,在朗讀中感受小熊沒有朋友時的孤單,種樹時的勞累及有朋友時的快樂,讓人感受到不同的心情,同時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適當地運用圖片等形象性強的教具,引導想象,幫助理解課文。通過感情朗讀,演一演,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小熊找到朋友的快樂,透過故事,使學生認識到優美環境的重要性,使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懂得植樹造林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地認識本課的生字,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讀書感悟到找朋友和種樹之間的聯系,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說教法、學法】
一、情境教學法
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想象,用畫面再現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由
境生情。這種教學方法尤其適宜運用在低年級教學中,一方面,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有明顯優勢,用此方法,讓兒童從感覺形象入手,以形激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另一方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朗讀感悟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熏陶。在本課教學中,我靈活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表演等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讀書、發現。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的方式方法,如:表演讀,比賽讀,指名讀等,不斷激發學生情感,從學生閱讀實際出發,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并受到美的熏陶。
【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交流談話:小朋友,你們有自己的好朋友嗎?
2.情境激趣:指導觀察圖1,小熊現在在什么地方呢?(沒有花沒有樹,什么都沒有的地方。)你愿意到小熊家嗎?為什么?
【這一環節,教師先與學生進行輕松的交談,活躍課堂氣氛,然后運用插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讓他們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
二、自讀感悟,品位體驗
1.自讀第2、3自然段,思考:小熊是多么希望身邊有朋友啊!為了有朋友,它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2.討論交流。
。1)“云呀云,我怎樣才能找到朋友呢?”(讀出小熊著急、難過的心情。)
。2)小熊明白了,他在島上種啊種,種了許多小樹苗。(讀出種的樹多及小熊種樹的辛苦。)
。3)一年,兩年,小樹苗長大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看圖理解,讀出到處都是綠樹的景象。)
教師隨機簡筆畫演示:云飄來、云變樹,同時出示綠島圖。
3.通過自讀、指讀、分小組讀、男女賽讀、評價讀、齊讀的形式朗讀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具體生動、可借聯想的背景。教學第2、3自然段時,教師設計了簡筆畫并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主動感知體驗,使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文內容相成相似和諧的振動,調動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4.過渡:現在荒島變成綠島了,你愿意到小熊家了嗎?
5.齊讀第4、5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6.同桌討論反饋:一只鳥飛來了,許多鳥飛來了,遠處的小鹿、小象、小猴也劃著船來了。)
。1)如果你就是它們,你喜歡這里嗎?你會說些什么呢?
。2)指導感情朗讀(贊嘆地):a.“這兒真好,我就住在這兒吧!”
b.“這兒真好,我們就住在這兒吧!”
(朗讀形式:指讀、師生共評,開火車讀,上臺表演讀,小組賽讀。)
【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為主體,就應該讓學生自由、主動投入地學習。在指導讀書時,教師沒有范讀,而是激發學生情感后,以情感經驗為基礎,抓住文中的關鍵句子,引導學生想象,再現情境,讀中體會小動物們的愉快心情。】
7.練習說話:____來到這兒,說:“_________!”
。ㄏ人娜诵〗M討論,再全班交流。)
【在這一環節中,我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對教材進行了開發,設計說話練習,學生可通過小組討論還會有什么小動物來這里,說了什么。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知識經驗了積累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總結深化,想象說話
1.再次指導觀察文中兩幅插圖:小熊為什么能找到這么多朋友了呢?你從這件事里知道了什么?
2.學生反饋,教師總結:(1)植樹造林是很重要的,我們要保護好樹木;
。2)要想有朋友,你得先為朋友付出。
3.配樂朗讀全文。
4.想象說話:現在你們就是在這美麗的小島上安家的動物們,你們會怎樣把自己的家園打扮得更美好呢?
【整體閱讀有利有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再次進入文本,把自己本節課對課文的感悟用自己的有聲言語盡情得表達了出來,同時想象說話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
四、自由練習,拓展延伸
自由選擇完成一項課外作業:
。1)把這個童話故事講給家人或朋友聽,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哦!
。2)邀請自己的好朋友演一演。
。3)寫一寫:
小黑板出示:這兒原來_____,小熊______,所以_____,F在這兒________,小熊_______。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他們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布置有彈性的作業,有利于讓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都能有進步,這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也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五、板書設計:
16 這兒真好
荒島→→→漫山遍野,綠葉成陰
。]有朋友) (有朋友)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師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以及栩栩如生的圖畫使學生入情入境,使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學生不但知道了小熊找到朋友的原因,也知道了植樹造林的重要性。
《這兒真好》說課稿 篇2
新課程改革像一縷春風吹進了教改的草地.當我們翻開色彩繽紛`凝結著編者智慧和汗水的教材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充滿童真童趣的兒童世界。每一篇課文都引領著孩子們去認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這個美好的世界。
一、 教材分析
蘇教版國標本一年級下冊的課文《這兒真好》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講述了一只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熊在荒島上很孤單,第二部分寫小熊在云兒的指點下,開始在島上種樹,第三部分寫小熊找到了朋友。關鍵在于通過讀書,學生感悟到找朋友和種樹之間的聯系,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與課文相配的插圖也形象地再現了課文。
二、 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從學生的發展考慮,根據課程階段目標及教材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a)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b) 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知道“這兒”好在哪兒。
c) 教育學生從小要愛護環境。
三 、 教學重點
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教材本身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在教學中營造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氛圍,在讀的基礎上有思有悟。
四 、 教前準備
教師:磁帶、錄音機、小黑板、各種動物圖片、畫紙
學生:準備好水彩筆、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動物
五 、 教學理念
1.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創設師生平等對話的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上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一種氛圍。
2.積極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3.充分開展探究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初步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課堂上,給學生創新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六 、 教學設計的特點
1.讀中品味,培養語感。
在設計教學策略時,我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體味課文內容,感受小熊的孤零零,小熊的辛苦,小熊的高興和小島的荒涼與美麗。在讀中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在讀中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培養語感,了解這兒怎么好,受到情感的熏陶。
2.激發興趣,提供語言環境與想象的空間
把學生看成發展的人,必須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一個平等、輕松、趣味的課堂,無疑會讓學生輕松自在,興趣大增。例如在教學中,多處出現動物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燃起他們看的欲望,說的欲望,讀的欲望。當教師變成“云”的時候和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學生會睜大眼睛,興趣盎然,會把小熊問云兒的話讀得入情入境。在看到黑板上到處都是樹,是花,是草時,學生的興奮是不言而喻的,此時此境,他們會張開想象的翅膀,說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小島景色。
3.創設情境,展示自我。
本節課給了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一個舞臺,創設適當的情景,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讀一讀,想一想。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展示自我的愿望。例如,在出現小島的美景時,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畫筆,把自己心中的小島畫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從畫島,到說島,最后讀課文,感受與課文融為一體。在朗讀中放飛想象,聯系說話,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此外,這些環節也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培植了創新的幼芽!
4.拓展延伸,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在拓展活動中,結合本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挖掘教材的空間,利用身邊的教材資源,讓學生自由表達。如說一說家周圍或學校的環境怎么樣?你滿意嗎?你打算怎樣讓周圍的環境變得更好?又如布置實踐作業,和家人一起去種樹。這樣的設計深化了課文,把想法變為行為,知識與技能、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在一起,營造一種開放的課堂。我想孩子們會有一串串童言稚語,一個個奇思妙想。課堂會真正成為一個讓生命涌動的個性展臺。
七 、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文
由課題“這兒真好”引入課文,讀題后,讓學生說出上節課的感知,說出“這兒”指的是小島,教師由“以前的小島是什么樣兒的”引入課文第一自然段。
。ǘ 精讀課文
1.讀第一自然段,學生看圖片直觀地感受小島的荒涼,感受小熊的孤單,讓學生成為小熊,說說小熊想要做什么,加深體會,了解小熊的心理,朗讀時自然入情入境。
2.教學第二小節時,我自己變成一朵云,學生很感興趣,適當的指點,如果你是小熊會對云說什么,然后出示小熊問云兒的話,學生體會到小熊的心情,朗讀也就融入其中了。
3.教學第三小節時,我以很快的速度拿下云兒的頭飾讓云變成一棵樹貼到黑板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時,我讓學生討論小熊明白了什么?學生的興趣很高。小熊是怎樣做的呢?讓學生通過讀來感受小熊的辛苦,接著讓學生用畫筆畫出自己心中的小島,這樣既給了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機會,也給了學生創新的機會,緊接著讓學生說一說現在的小島。讀一讀文中的句子,一步步加深對如今小島的印象,進一步感受小島的美。最后讓學生齊讀第三節,整體感受。
4.教學四、五自然段時,由我變成小熊為引子,引出“會有哪些動物來呢?”學生拿著玩具動物趕來和我(即和小熊對話),貼圖片,讀課文。這樣的設計學生自主地說,自主地讀,自主地解決問題,說出“這兒”究竟好在哪兒。
5.教學第六自然段時,學生充分感受小熊的高興,齊讀第六節。
6.全文讀完后,我讓學生聽課文錄音,再一次感受課文內容。
。ㄈ┛偨Y
。ㄋ模┩卣寡由
讓學生說說我們學校或自己家周圍的環境怎么樣?你滿意嗎?你打算怎樣讓你周圍的環境變得更美?這樣設計,使知識與能力,課堂與課外有機結合,也體現了一種人文精神。
。ㄎ澹┳鳂I
和家人一起去植樹,過一個有意義的植樹節。這個環節將學生的想法變成行為,也是給他們一次實踐的機會。
《這兒真好》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這兒真好》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 這是一篇發人深思、情境性很強的童話故事 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 尋找朋友 在天上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 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 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 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課文共6個自然段。
二、說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本課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運用簡筆畫的方式幫著孩子們理解詞語,以便在孩子心中展示畫面,試著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3、通過了解小熊找到朋友的經過,得出“這兒真好”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美好的環境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從小要懂得愛護環境。
教學重點:
1、讀中感悟小熊找到朋友的過程,體會“這兒真好”。
2、學寫“象”字。
教學難點:讓學生通過讀書感悟到找朋友和種樹之間的聯系 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三、說教法、學法
。ㄒ唬┣榫辰虒W法
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用畫面再現情境 用音樂渲染情境 用語言描繪情境 使學生入情入境 由境生情 這種教學方法尤其適宜運用在低年級教學中 一方面 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有明顯優勢 用此方法 讓兒童從感覺形象入手 以情激情 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另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為學生創設 的自主學習情境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材充滿童趣這一特點 在教學中 教師創設了“小熊找朋友”、“小熊種樹”、“小動物來做客”等學生樂于接受的、能享受其間的情境 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和濃厚興趣 營造鮮活的課堂氛圍 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 點燃思維的火花 開啟心靈的智慧 感受成功的快樂
。ǘ├首x感悟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 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 在讀中感悟 培養語感 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本課教學中 教師靈活運用語言渲染 引導想象 媒體創設畫面 表演等多種教學策略 鼓勵學生讀書、發現 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的方式方法 如挑戰讀、比賽讀、表演讀等 不斷激發學生情感 從學生閱讀實際出發 在讀中體會,讀中激情 讀中感悟 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并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學過程:
一、檢查生字,導入新課
1、師:小朋友們,我們昨天學習了(指課題:齊讀:這兒真好),交了不少詞寶寶朋友,現在我們來跟它們打個招呼吧!
2、出示詞組,開火車讀,指讀
一座 天空 連忙 種呀種
說話 一年 小象 孤零零
漫山遍野 綠葉成陰 高興極了
二、精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詞語會讀了,課文小朋友也會讀了嗎?我請一位小朋友起來讀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仔細聽。
2、讀了這一段,你知道小熊住在哪里嗎?
。1)想象:荒島會是什么樣的啊?
好,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荒島。課件放映荒島。
會用“荒島上沒有_____,沒有______,只有______。”說一句話嗎?
。2)是呀,小熊一個人住在這個荒島上,沒有樹,沒有花,會有什么感覺?(覺得孤單。出示:孤零零。讀好小熊可憐、孤孤單的感受)你從哪里知道的?在書上哪個詞講小熊的感覺?什么叫“孤零零”?
3、問:小熊孤零零的,真孤單啊,它想做什么呢?(找朋友)
是呀,小熊孤零零的,真想找朋友!——誰再來讀讀這一段?讀出小熊特想找朋友的語氣?
4、“小熊每天睡覺都夢見和朋友玩”,問:請小朋友想想它從夢中醒來后會怎樣?“更難過,想哭了”
誰能通過你的朗讀把此時小熊的心情讀出來?(指名讀)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R讀)
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正在小熊為沒有朋友而非?鄲灥臅r候,它看到天空飄來一朵云,小熊連忙問(學生接著讀“云呀云,我怎樣才能找到朋友呢?”)
。1)給“連忙”換個詞。
從這個詞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2)再讀這句話,指名讀、齊讀。
。ㄖ笇ёx出著急找朋友的心情)
2、多著急找朋友的小熊!那云兒是怎么做的呢?快點往下讀讀
。1)生自由讀。
(2)誰來說說云兒怎么做的?
(3)師出示云變成樹的課件。
那云兒這么做是什么意思。空l來告訴大家?
——它是讓小熊種樹啊,小熊明白了嗎?它是怎么做的?
。4)出示:“小熊明白了,它在島上種呀種,種了許多小樹苗。”
學生自由讀這句話,從這句話中,你仿佛看到了小熊在干什么?
(從你的“種呀種”,我感到了小熊好辛苦。你把“種呀種”讀得很快讓老師感到了小熊找朋友的急切。你突出了“許多”,讓我們看到了小熊的努力。)
想一想,這句話應該怎樣讀?
。5)師:看,小熊的努力沒有白費,師引讀:一年,兩年(生接:小樹苗長大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
(6)那怎樣才是“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呢?
師出示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小島變美了,這兒是樹,那兒是樹,它們你連著我,我連著你,這就是——“漫山遍野,綠葉成陰”
。7)看著這幅圖,把這段話再讀讀,會讀得更美——指名讀
四、 學習第4、5、6自然段
1、師過渡:小島在小熊的辛勤勞動下,到處都長滿了小樹,漫山遍野,綠葉成陰,變得多美呀!那他找到朋友了嗎?——快速讀讀第4、5、6自然段。
2、小島上都來了哪些朋友?
。1)小鳥——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在說什么呢?——指名讀小鳥的話。
我們都變成小鳥了,伸出你的翅膀,一起說說:——(引讀小鳥的話)。許多小鳥飛來了,都在這住下了(一起動作演示)
。2)還有誰也來了?它們都說了什么?
3、“這兒真好”,好在哪里?
出示:“啊,這兒真好。這里有________,有_______,有________。”
4、無怪乎小動物都說:……指板書:這兒真好!
孩子們,現在你們就是這些小動物們,來到這里,你會說些什么呢?同桌的互相說說。
指名說(我是小猴,這里的樹多高啊,我可以在……)
。ㄎ沂莀_______,啊,這兒真好!這里有_________,有_______,有________。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真喜歡這里!)
5、這么多朋友都喜歡這兒,小熊心里——(出示:高興極了)。(指名讀:最后一節。)不停地說——“歡迎你們!歡迎你們!”
(過渡):小熊找到了朋友,非常高興,它不再是一只孤單的小熊了。
6、有感情朗讀4、5、6自然段。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小朋友們,是什么讓小熊擁有這么多的朋友呢?(種樹)
2、師小結:這兒變得這樣好,這一切可都要感謝小熊,因為小熊在“這兒”種上了一棵棵的小樹,環境變好了,動物們來這兒住了,小熊就再也不孤單了。我們為小熊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明白了,原來環境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是那么大呀!那你以后準備怎樣保護環境呢?
指名說。
3、布置作業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16、這兒真好
荒島 滿山遍野,綠樹成陰
孤零零 高興極了
《這兒真好》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兒真好》選自蘇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課文是一篇發人深省的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只小熊居住在荒島上感到很孤獨,想尋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從學生的發展考慮,根據課程階段目標及教材特點,結合一年級小學生好玩,模仿性強,有意注意時間短,好奇心強等特點,我要通過這一課的教學,讓學生達到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2個偏旁部首,學會本課7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理解詞語的意思。
能力目標:明白種樹與找朋友之間的聯系。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知道“這兒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情感目標:體驗文中小熊的情感變化,知道創造美好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
重要性。
本課分為兩課時完成,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了解小熊是怎么找朋友的,知道“這兒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3、情感目標: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三、說教學準備:
教師:磁帶、錄音機、小黑板、各種動物圖片、畫紙
學生:準備好水彩筆、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動物
四、說教法學法:
我在這一課的設計上主要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聲音、畫面等來思維的。他們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最容易產生興趣,每一個細微動聽的聲音,生動有趣的畫面都能引起他們的無限遐想,帶來獨特的情感體驗,是低年級語文課上很好的課程資源。我力圖通過配樂朗讀、動畫演示以及讓他們動手制作等途徑,帶領他們進入學習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學習內容始終充滿熱情。
第二: 合作學習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到對現代人的素質要求時即強調了現代人必須學會合作。學會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對于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讓學生在合作性的學習中體驗互助的樂趣,互補的完美,和成功的快樂。我設計在兩個環節上讓小朋友們分小組合作學習。一是探究為什么種樹能找來朋友。我讓小朋友們小組讀讀書討論討論,然后來說說理由。第二就是種了樹后,荒島變成了什么樣子,通過小組合作畫一畫、貼一貼等方法來體會小島美麗的樣子,體會“這兒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第三、以讀為本
閱讀活動是從朗讀開始的,運用朗讀,能幫助讀者以聲解意,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并對提高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通過朗讀,有助于體會閱讀材料的思想感情,往往比煩瑣的分析更有效。我設想通過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自己練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五、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教材本身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在教學中營造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氛圍,在讀的基礎上有思有悟。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這兒真好”好在哪里?
六、說教前準備:
教師:磁帶、錄音機、小黑板、各種動物圖片、畫紙
學生:準備好水彩筆、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動物
七、說學情:
一年級的小學生已有一定的審美觀念,對一個地方的環境的好壞有自己的想法。加上小孩子現在的合作學習意識不強,無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但是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教師多些創設情境,提出一些啟發性很強的問題,就能讓同學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八、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文
由課題“這兒真好”引入課文,讀題后,讓學生說出上節課的感知,說出“這兒”指的是小島,教師由“以前的小島是什么樣兒的”引入課文第一自然段。
(二)、 創設情境,分段閱讀,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學習
1、 學習第一小節
讓學生集體朗讀,然后抓住“孤零零”這個詞語來理解,什么叫孤零零?通過看圖明白,小熊只有一個人,沒有朋友,沒有伙伴,這就是“孤零零”。然后,啟發學生說說小熊心里會怎么想,他最渴望什么?學生可能會說,唉,一個人呆在這荒島上真沒勁,要是有個人來陪陪我那該多好。∪缓笠髮W生讀好這個詞,讀好這段課文。
。ㄟ@一環節利用說話朗讀訓練讓學生體會孤單這種感覺,為后文渴望朋友,想辦法找朋友作下情感鋪墊。)
2、 學習第二段
第二小節是講小熊問飄來的云怎樣才能找到朋友,這一內容淺顯易懂,只要以讀代講,抓住“連忙”這個詞讀出急切的語氣。這一段關鍵的內容就是讓學生探究“白云變成了一棵樹,小熊明白了。”小熊明白了什么?啟發學生思考,樹與找朋友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深入探究種樹為什么能找來朋友。體會改善環境的重要性。
。ㄟ@個問題的探究為下文進行想象繪畫打下基礎。)
3、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
課文寫島上的環境變了,引來了許多小動物居住,那么,小島究竟變成什么樣了呢?。我設計了這樣一段配樂朗讀。“一年,兩年,小樹苗長大了……”(促使學生入情入境,展開想象。)聽完后啟發學生你一定想象出了小島現在的樣子了吧,趕快來畫一畫吧!這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繪畫比賽,畫的背景是老師事先設計好的一個荒島的樣子,除了一只小熊什么也沒有。另外,老師提供了許多小動物及花草樹木的貼圖,需要什么拿來用,如果小朋友還想到什么新的東西,也可以用彩筆話在圖上。
。ㄟ@一環節的設計采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制作動畫來考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閱讀能力實際是一種還原再創造能力,衡量學生是否理解課文內容,就是看學生是否能夠還原其人,還原其事,還原其景,還能再創造,學生通過這種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生動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將畫面的內容表達出來,有效地促進了其創造性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 組織交流討論,匯報學習成果,體會思想感情。
讓學生討論交流你貼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貼畫這些東西?結合這時的交流,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意思。明白“這兒”究竟好在哪里!‘斎,圖畫畢竟是靜止的,這時我出示了一幅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使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
(四)、 開發課程資源,遷移延伸
我想,我們的課堂應該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通過課文去真正認識我們的客觀世界。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題: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你家周圍的環境好嗎?你喜歡那兒嗎?(通過這道題的探究,讓學生在更深層次上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附板書:
這兒真好
感到孤單——植樹造林——許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