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教案(精選6篇)
《秋天到了》教案 篇1
在教學第一冊看圖學文《秋天到了》一課時,我利用了投影、錄音、錄像等多種電教媒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利用投影,幫助理解句子。
在導入 新課時,我把按書上的插圖制成的幻燈片清晰地打在屏幕上,此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這幅放大了的秋景圖上。然后,我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的方法,并把圖文加以對照,指導學生邊看圖邊學文。
《秋天到了》一課的幻燈片有一張是動片,片中南飛的大雁能隨意運動,變換隊形。因此,我在教學"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這句時,先讓學生觀察大雁飛時排成的一字形的隊形,而后又抽動幻燈片,讓大雁邊飛邊換隊形。書本上一句抽象的話,變成了學生看得見的具體畫面,靜態的語言變成了動態的情景,用直觀的演示代替教師的講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錄音,引導想象情景。
低年級學生受年齡限制,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較短。為此,在教學中,我安排了輕松愉快的律動音樂搖頭晃腦。一方面讓學生放松、休息一下,一方面創設情景,讓學生想象秋葉飄落時的情景。學生們耳聽美妙的音樂,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賞著黃葉翩翩飄落的美景。學生通過耳聞和"目睹",加深了對課文中"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一句的理解。這樣做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3.利用錄像,進行說話訓練。
為了深化學生對秋天的認識,我剪輯制作了有聲有色的錄像片《秋天》,讓學生欣賞秋天的美景,記憶秋天的特征。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度過了八九個秋天,但平時缺乏有意注意,因此對秋天的特征沒有深刻的認識,而錄像打破了時空的界線,把各種秋景再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回到了秋天的大自然中。錄像中淺顯易懂的講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美妙動聽的音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在觀看錄像的基礎上,我對學生進行了說話訓練,要求學生按照"秋天到了,(什么)(怎樣)"和"(什么)(怎樣),!秋天到了。"的句子格式練說。由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視聽結合,興趣盎然,因此說話訓練時發言踴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秋天到了》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利用了電教媒體,因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摘自《小學語文教師》1998年第6期
《秋天到了》教案 篇2
江蘇省無錫市北塘區盛岸中心小學 范 敏
在教學第一冊看圖學文《秋天到了》一課時,我利用了投影、錄音、錄像等多種電教媒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利用投影,幫助理解句子。
在導入 新課時,我把按書上的插圖制成的幻燈片清晰地打在屏幕上,此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這幅放大了的秋景圖上。然后,我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的方法,并把圖文加以對照,指導學生邊看圖邊學文。
《秋天到了》一課的幻燈片有一張是動片,片中南飛的大雁能隨意運動,變換隊形。因此,我在教學"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這句時,先讓學生觀察大雁飛時排成的一字形的隊形,而后又抽動幻燈片,讓大雁邊飛邊換隊形。書本上一句抽象的話,變成了學生看得見的具體畫面,靜態的語言變成了動態的情景,用直觀的演示代替教師的講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錄音,引導想象情景。
低年級學生受年齡限制,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較短。為此,在教學中,我安排了輕松愉快的律動音樂搖頭晃腦。一方面讓學生放松、休息一下,一方面創設情景,讓學生想象秋葉飄落時的情景。學生們耳聽美妙的音樂,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賞著黃葉翩翩飄落的美景。學生通過耳聞和"目睹",加深了對課文中"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一句的理解。這樣做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3.利用錄像,進行說話訓練。
為了深化學生對秋天的認識,我剪輯制作了有聲有色的錄像片《秋天》,讓學生欣賞秋天的美景,記憶秋天的特征。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度過了八九個秋天,但平時缺乏有意注意,因此對秋天的特征沒有深刻的認識,而錄像打破了時空的界線,把各種秋景再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回到了秋天的大自然中。錄像中淺顯易懂的講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美妙動聽的音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在觀看錄像的基礎上,我對學生進行了說話訓練,要求學生按照"秋天到了,(什么)(怎樣)"和"(什么)(怎樣),!秋天到了。"的句子格式練說。由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視聽結合,興趣盎然,因此說話訓練時發言踴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秋天到了》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利用了電教媒體,因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摘自《小學語文教師》1998年第6期
《秋天到了》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有“秋天的消息”和“我們去收獲”兩個活動主題組成。前者主要通過觀察季節的變化對動植物和人們的影響。以及制作葉畫,
畫畫秋天等活動,使學生了解天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后者由“玉米成熟”這個點引發出學生對秋天成熟果實的平臺。
目標要求:
1、情感與目標:
珍愛生命。
2、行為與習慣:
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
3、知識與技能:
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識。
4、過程與方法:
觀察季節的變化對動植物和人們的影響。
教學建議:
4課時。
教學目標 :
1、觀察并參與秋天的收獲,體驗豐收的喜悅,愿意與別人分享快樂。
2、通過各種感官觀察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初步學習用分類的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3、增強勞動意識和技能,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敬付出勞動的人。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感官感知秋天果實的色、香、味等。學習用不同的方法、根據不同的標準給秋天的果實分類,并用各種方式留下果實,鍛煉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準備秋天成熟的各種水果,干果若干,記錄用的紙和筆。
2、教師和學生共同準備進行制作活動用的橡皮泥,繪畫材料若干。
3、老師準備盤子、刀等廚房用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秋收的喜悅
前兩天,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到村外的田野里領略了秋天豐收的美景,看到農民 伯伯在田野里收割糧食,在果園里采摘水果,可真是長了不少見識。
今天我們也準備了好多秋天成熟的果實,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感知果實、學會分類
1、你們今天來參加豐收會,都帶 了些什么?拿出來給大家看一看吧!
。▽W生把自己課前搜集的秋天的`果實拿出來向全班介紹)
2、好,現在就把你們找到的秋天的果實放進每一組的大果盤里吧!
。▽W生把帶來的果實分組集中在一起)
3、同學們帶來的果實太可愛了,真誘人。∧阆雽@些果實了解更多嗎?那就讓我們用 眼睛去看一看,用小手去摸一摸,還可以用鼻子去聞一聞,看看還有沒有什么新發現?
。1)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4、你們的發現可真多,看來你們也豐收了!在豐收會上,大家想玩游戲嗎?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
(1)介紹游戲規則:請一位同學說出某種秋天果實的特征,其他同學根據他所說的猜 出這個果實是什么,要求清楚描述出果實特征。
。2)教師示范。
。3)學生參與游戲。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把秋天果實特征說清楚、全面。
5、游戲結束了,豐收會馬上就要正式開始了,F在,讓我們動腦筋把各組的果實分分類,行嗎?
。1)每個小組的學生將自己組的果實進行自由分類,教師不規定分類的標準,并鼓勵大家進行與別人不一樣的分類。
。2)分好后,各組展示并介紹自己的分類方法。如:水果,干果;硬的,軟的……
三、品嘗果實、學會分享
1、同學們真能干,果實都準備好了,接下來,你們想怎么開這個豐收會呢?(學生討論交流)
2、看來這么多同學都想吃,我們就先來品嘗果實吧!
。1)學生討論該怎么吃?
(2)教師歸納:吃要注意文明、衛生、不浪費。
3、師生共同品嘗秋天的果實。(在品嘗過程中,也可對學生進行一些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
四、自由創作、留下果實
1、甜美的果實我們品嘗過了,豐收會也快結束了,你們想把這些果實留下來嗎?你想怎么留下它?
。▽W生說出想用繪畫、泥塑、拍照等辦法將這些果實留下來。)
2、來吧!讓我們都動起來,用你最喜歡的方式,留下這秋天的果實,留下這美好的回憶吧!
。▽W生自選準備好的材料進行留下果實的創作活動)
3、活動完后集中展示學生繪畫、泥塑作品。
五、課后延伸、體驗快樂
1、我們的小小豐收會開得真熱鬧,老師看到大家都這么高興,能說說參加豐收會的感受嗎?
(學生談收獲與體會。)
2、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了秋天的果實,同時也分享了秋天的快樂。秋天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一個可愛的季節。
《秋天到了》教案 篇4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首先請同學們觀察一幅圖,會學習的孩子,帶上自己的眼睛——仔細看,這是什么季節?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生回答)那么秋天還有哪些特征呢?
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走進一個收獲的季節——秋天。羝
課題)老師貼出課題——秋天到了,把“秋”和“到”注音,生齊讀兩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范讀:
2、生自讀:
。1)請同學們看拼音讀課文,要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
。2)請同學們看著漢字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對照拼音多讀兩遍
。3)指名讀,想一想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4)小組合作,讀一讀,在每個自然段前面標出序號。
(5)匯報一下,指名分別讀出三個段落。
三、精讀課文,形象感知、認讀生字: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1)這一段有幾句話?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相機用貼畫板書——“樹葉落了”)
(2)認讀本段生字:前一陣我們都看到了校園里樹葉飄落的樣子了,想再回顧一下樹葉落下的樣子嗎?請看屏幕(燈片出示本段落)請同學們齊讀一遍這一段。這里有幾個要和我們交朋友的生字寶貝,請你對照小貓的提示牌圈出它們來,讀一讀。
師:誰找到這些字寶寶了?它們在哪個詞或哪句話中?(學生回答,相機用課件演示字詞,讀一讀)
。3)誰愿意看著圖片把這
一段讀給同學們聽。(相機請學生評價以指導朗讀)
(4)請女同學讀一遍,好嗎?
。5)請男同學讀一遍,好嗎?
2、讀第二自然段:
請欣賞下一幅畫面,你看到了什么?
通過剛剛讀課文,你知道天空中有什么嗎?(大雁)誰愿意做一個大雁飛翔的動作?大雁是怎么飛的?課文中是怎么寫的呢?一會排成一字,一會排成人字,(帖畫板書——“大雁南飛”)你能用“一會兒……一會兒……”說句話嗎?學習到這里你想提什么問題嗎?(如:大雁為什么南飛?隨機處理)
請你們欣賞著美麗的畫面自由的讀出第二個自然段吧。
3、讀第三自然段:
。1)請看老師貼的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想說點什么嗎?(貼出田野的圖片)我們一起看看課文中是怎么描寫的吧。(學生齊讀一遍)
。2)認識幾種莊稼:
這段里寫了田野里幾種豐收的莊稼呀?(三種)(出示燈片)我們這些城市里的孩子,對田野里的莊稼不大熟悉,老師請你看看這些莊稼的圖片,想看嗎?(出示棉花、高粱、稻子的圖片)它們分別是什么顏色的?對了,有白色、紅色、黃色,這幾種漂亮的顏色混合在一起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呀?
。3)認讀本段生字:這里也有幾個生字寶貝想和你交朋友呢,快快看著小貓的提示牌找到它們圈出來吧。(生匯報,師演示字詞)
。4)匯報生字,讀生字,相機組詞說話
(5)到這一段中和這幾位生字寶貝再打聲招呼吧。(自由讀出這一段)
四、游戲認讀,鞏固生字:
同學們,學習這么久,累了嗎?想輕松一下嗎?想也當一回小老師嗎?好,請拿出我們的生字寶貝卡,互相考一考,讀一讀,組組詞,好嗎?
游戲:找名片,收起字卡。
五、指名讀、分組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字寶寶收好了嗎?(收好了)現在我們就把它們送回家吧。再到課文中看看它們,好嗎?同學們最想聽誰來讀呀?{學生推薦、讀后自評}
現在我們分組讀一讀,看看哪個小組讀的流利,能讀出自己的感受。會學習的孩子們帶著自己心,認真體會吧。
六、拓展延伸、總結升華
同學們,你知道秋天什么樣子了嗎?秋季的景色美嗎?(貼出詞語——秋季)你想把秋天留下來嗎?有什么好辦法嗎?請你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表示一下對秋天的喜愛,好嗎?(出示燈片——你想對秋天說什么?)
《秋天到了》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秋天到了》是蘇教版二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二單元《走進秋天》中的第一課內容。課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圖畫給學生展示了一個美麗的秋天。通過讓學生感受秋天,了解在生活中發現秋天的方法,從中學習有關的自然現象和科學知識,培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又通過收獲秋天,讓學生知道原來秋天之美不僅在于風景,更在于收獲,初步領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從而來歌頌秋天,歌頌辛勤勞動的農民伯伯們。
學習本課對低年級的學生在了解季節,學習有關的自然現象、科學知識,掌握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教材通過畫面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課堂上利于教師靈活運用和把握。我們必須憑借教材鼓勵學生用心靈去去感悟自己身邊的事物,用心去體會周圍的一切。真正領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現在的大多數學生以獨生子女為多數,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因此,他們對其生活常識、身邊的自然現象等了解得很少,我針對以上學情確定了以下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這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討論、體驗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了解與秋天有關的自然現象與科學知識。
情感與態度:通過欣賞秋天的景色,吟誦秋天的詩歌,讓學生走進秋天,感受秋天,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秋天,熱愛自然的情感。
行為與習慣:通過對天氣變化的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在“尋找秋天的足跡”、“發現秋天”和“秋天的收獲”中采用合作法和交流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互助下共同完成。在“故事交流”和“小討論”環節我將采用表演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法來學習。教師的教法將視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中有所調整。
四、說教學過程及設計理念
課文共分為2課時來完成。我準備第一課時完成教材“初步感受秋天、發現秋天、秋天的收獲、歌頌秋天”等部分內容。“我們的收獲”和“瓜果大聚會”的內容,我準備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情況加以引導,放在第2課時來完成。
一、初步感受秋天。
以小朋友們比較熟悉的卡通人物藍貓的出場問候,并帶大家去旅行來引出本堂課,切入課題,并以他來貫穿本堂課。使得這堂課生動形象,學生也有興趣來學,去接受一些科學知識。同時讓學生在欣賞了秋天美麗圖片后,有感受地朗讀詩歌。讓學生在第一環節中就能很好的感受到秋天,走進秋天,也為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A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中間來了一位老朋友,猜猜看,他是誰? B :瞧,他正向你們問好呢!(出示藍貓問好的動畫)
C :今天,我們的這位老朋友要帶著大家去一次旅行,看,這是我們的第一站,(出示秋天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這是哪兒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呀?這些又是哪里啊?(出示秋天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學生觀察,小組討論,交流。
用猜的方式讓學生提高興趣。整節課以藍貓貫穿,加深情感的體驗。再加上選擇比較具有秋天特色的圖片,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感知后,較容易進入秋天。我們允許學生有多種猜想,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此時學生的想法正是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某種體驗。
是啊!秋天已經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一起去感受秋天吧!出示課件,秋天的詩歌,配音朗誦,學生邊聽邊感受秋天。
在這里,我設計了“吟秋歌”這一環節。在學生對秋天有了初步的感知后,
激起學生情感的又以。通過朗誦秋天的詩激發學生的情感。
二、發現秋天。
在這一環節中,我主要通過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自主地來說,來做。
飄落的黃葉,南飛的大雁,金黃的香梨,這是秋天帶給大家的禮物。那秋天到底在哪里呢?小朋友們能找到他嗎?小組討論一下吧!
讓學生通過自主的討論,從植物、動物、人和天氣四方面來發現秋天,并從中了解天氣預報,知道溫度是用“℃”表示的,并知道和最低氣溫的表示和在一天的大概時候。鼓勵學生思維的多元化,充分尊重學生所思、所想、所說。通過不同的觀點,鼓勵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創造性。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他們對于秋天的認識有多少。
天氣涼了,要加衣服,可藍貓他好象不是很明白。不信,你聽!(課件演示故事配音)學生邊看圖,邊聽故事。
低段的學生喜歡聽故事,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加入了聽故事的這一環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結合當時預防的甲類急性腸道傳染病進行教育,更貼近生活。在聽完了故事后,我設計了試穿衣服的環節,通過小組合作,穿上秋天早上、中午和晚上的衣服。
心理學認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經驗的積累。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我們開展的活動十分注重學生的團隊合作,提倡團隊精神。在家中獨處一室的小公主、小皇帝們在各個體驗活動中,絕不是一群毫不相干的人,他們必然在活動中跟老師交往,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學習。
三、秋天的收獲。
這一環節主要在學生感受秋天、尋找秋天的基礎上,更深意義的理解秋天的不只是他的美麗景色,更是因為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人們通過一年辛勤的勞動,在秋天有了收獲,這是喜悅!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哪些水果和蔬菜是在秋天成熟的,并能通過動手分一分,區分水果和蔬菜。
1、雖然藍貓生病住了院,可是他還是喜歡秋天,他的好朋友們正在果園、菜園里歡笑呢!(課件出示果園、菜園的圖畫)
2、藍貓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瞧,這些都是藍貓辛勤勞動后的成果(出示水果蔬菜的實物圖)
3、誰能把他們分一分。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在認識了水果與蔬菜后,加入知識的延伸,讓學生明白,秋天成熟的不只有水果蔬菜,還有糧食。并簡單介紹了幾種。告訴學生們,其實有很多糧食也是在秋天收獲的。正因為有了收獲,秋天才變得更美麗了。從而升華主題,引入下一環節,歌頌秋天。
秋天到了,糧食豐收了。在這豐收的季節,除了感謝秋天的到來,我們更要感謝為我們辛勤勞作的農民伯伯們,因為有了他們,才有我們的豐收。
四、歌頌秋天。
在走進秋天、發現秋天、收獲秋天后,安排這個歌頌秋天,主要是再一次的
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之情,同時進一步點出勤勞的人創造了秋天。有了他們,才有了這樣美麗、收獲的秋天;是他們的辛勤勞動才換來了我們滿臉的微笑。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來歌頌秋天,贊美秋天。學生的情緒也再一次激揚起來。
語文教育大師李吉林老師認為,學校的教學活動,盡可能與兒童生活溝通,與應用相聯系。學生的良好品德習慣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學行為,通過學習者本身的積極參與、內化、吸收得到實現。所以在最后,我設計了學生自由表演的方式來歌頌秋天,可以用畫,可以唱,可以朗誦,可以跳舞等等形式。
此舉意在溝通課內外聯系,學用結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際中經受實際鍛煉,養成真正的互相幫助的意識。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想要做的事。將互助的意識滲透到生活中來。
正如佐藤正夫所說:“那些干癟的不伴以人類情感的知識積蓄再多,也無助于形成人的世界觀——制約人們對社會人生態度與行為的見解、思想體系!逼返屡c生活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寬廣,因而挖掘其中學生情感價值就顯得十分必要。我通過教材引導學生走進秋天,讓學生真誠地感受并歌頌秋天,在學生心里秋天這一幕。
《秋天到了》教案 篇6
江蘇省無錫市北塘區盛岸中心小學 范 敏
在教學第一冊看圖學文《秋天到了》一課時,我利用了投影、錄音、錄像等多種電教媒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利用投影,幫助理解句子。
在導入 新課時,我把按書上的插圖制成的幻燈片清晰地打在屏幕上,此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這幅放大了的秋景圖上。然后,我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的方法,并把圖文加以對照,指導學生邊看圖邊學文。
《秋天到了》一課的幻燈片有一張是動片,片中南飛的大雁能隨意運動,變換隊形。因此,我在教學"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這句時,先讓學生觀察大雁飛時排成的一字形的隊形,而后又抽動幻燈片,讓大雁邊飛邊換隊形。書本上一句抽象的話,變成了學生看得見的具體畫面,靜態的語言變成了動態的情景,用直觀的演示代替教師的講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錄音,引導想象情景。
低年級學生受年齡限制,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較短。為此,在教學中,我安排了輕松愉快的律動音樂搖頭晃腦。一方面讓學生放松、休息一下,一方面創設情景,讓學生想象秋葉飄落時的情景。學生們耳聽美妙的音樂,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賞著黃葉翩翩飄落的美景。學生通過耳聞和"目睹",加深了對課文中"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一句的理解。這樣做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3.利用錄像,進行說話訓練。
為了深化學生對秋天的認識,我剪輯制作了有聲有色的錄像片《秋天》,讓學生欣賞秋天的美景,記憶秋天的特征。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度過了八九個秋天,但平時缺乏有意注意,因此對秋天的特征沒有深刻的認識,而錄像打破了時空的界線,把各種秋景再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回到了秋天的大自然中。錄像中淺顯易懂的講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美妙動聽的音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在觀看錄像的基礎上,我對學生進行了說話訓練,要求學生按照"秋天到了,(什么)(怎樣)"和"(什么)(怎樣),啊!秋天到了。"的句子格式練說。由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視聽結合,興趣盎然,因此說話訓練時發言踴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秋天到了》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利用了電教媒體,因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摘自《小學語文教師》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