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出新奇樸實顯壯美
鳳城市鳳凰城區文化小學 何淑華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9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
短詩采用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我在教學中,覺得有如下兩點需著重體會:
一、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采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么話,詩中并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里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松、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以上所寫兩點,只是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串講、朗讀指導中進行教學,還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 在活動中實現由猜想認知的飛躍
——《尋隱者不遇》活動教學片斷湖北恩施市雙河鄉中心小學 熊琳 師:我們已經預習了這首詩,現在開始學習。 (師板書課題,并范讀全詩) 師:請同學們將這首古詩用自己的語言改成對話短劇進行表演。...
- 《尋隱者不遇》綜合資料之一
佚名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后反思執教:丹徒縣石橋小學 李海琴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 《登鸛雀樓》是哲理詩還是抒情詩?
作者:李和明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登鸛雀樓》是連黃口小兒都能夠背誦的名詩。作者是唐代略帶些神秘色彩的王之渙。...
- 就《登鸛鵲樓》插圖與注釋矛盾同人教社商榷
淄博師范學校 秦克鑄 1、既已同意插圖作者的觀點,承認詩中的“白日”系寫夕陽,為何在《教學參考書》中又有意回避? 《登鸛鵲樓》(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四冊31課)配有一幅插圖。...
- 夕陽乎,朝陽乎?——《登鸛鵲樓》釋疑
秦克鑄 提要:多少年來,關于“白日依山盡”的解釋眾說紛紜,有的說寫的是“朝陽”,有的說寫的是“夕陽”,還有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也有的稀里糊涂、模棱兩可,這給小學語文教學《登鸛鵲樓》一詩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在小學師生中造...
- 《登鸛鵲樓》插圖研究四題
佚名 ● 圖中的山是中條山嗎?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四冊《教學參考書》中說:“中條山,在山西省(永濟縣)東南部,位于鸛鵲樓的東面。...
- 王之渙詩集
佚名 王之渙,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 一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