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您好 大自然(第1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五課 您好 大自然(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 《我們的田野》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熟悉《我們的田野》旋律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2、情感目標:通過欣賞,體會歌曲展示的中國少年兒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現出的優美的情緒。讓我們從中集中體驗一個文化主題——對大自然的贊美,進一步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分析
合唱《我們的田野》
這是一首抒情的兒童合唱曲,是組歌《夏天旅行歌》中的第三首,由管樺作詞、張文綱作曲。
歌詞本身是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又如一幅清新明麗的水彩畫。它描繪了祖國的大自然美景,抒發了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美好理想的種子。歌曲的旋律婉轉跌宕,優美動人;節奏從容舒展,自始至終的弱起節奏和跨小節的切分節奏賦予音樂動力感和抒情性。此曲自20世紀50年代發表至今,受到廣大城鄉音樂教師及學生的喜愛和歡迎,或被選作演出曲目,或被選為教材內容。至今,《我們的田野》的歌聲回蕩在課堂和校園之中,長久地留存在人們心中。
歌曲為一段體結構,由三個不規整樂句(即每句既非4小節也非8小節構成;各句小節數也不盡相同,第一句為5小節,后兩句各6小節;每個樂句又分為兩個樂節(即樂句中的小段落);樂節與樂節之間以跨小節的切分音緊緊相連,樂節、樂句的首尾環環相扣(類似“魚咬尾”的旋律發展手法),給人以連綿不絕、一氣呵成的印象。
整個歌曲旋律起伏較大,既表達了對祖國田野的深情贊嘆,也形象地描繪了無邊的田野、翻滾的稻海、翱翔的雄鷹等景物。合唱聲部運用哼鳴烘托,使歌曲顯得更為抒情。
教學重點
熟悉《我們的田野》旋律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合唱是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演唱表現形式了。但是如何去體會合唱的魅力,體會作曲者將歌詞與合唱完美的結合,不僅對歌詞要有一定的理解,對合唱中具體的表演方式與歌詞的結合就要做深入的了解。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欣賞《我們的田野》
1.談話導入:描繪祖國大自然美景的兒童合唱曲精品要數《我們的田野》這首作品了,歌曲優美抒情,半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
2.朗誦歌詞,感受這首詩歌描述的美景。
(1)課前先準備歌詞的板書(或小黑板或幻燈投影片)。
(2)課前先請班上朗誦好的學生朗讀,熟悉歌詞,教師給予指導,要表達出充滿對祖國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3.初聽《我們的田野》。
(1)設問: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情緒?領唱與合唱聲部是以怎樣的心情去表達的,尤其是合唱聲部用輕聲的“唔”來襯托,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2)師生討論。
4.復聽《我們的田野》,要求用手勢隨曲調起伏而起伏。
(1)設問:歌曲的旋律線有什么特征?它怎樣去描繪“碧綠的河水”、“無邊的稻田”、“淺藍色的群山”、“雄鷹在飛翔”?
(2)師生討論,并引導學生看教材線條圖形譜。
(3)完成教材中的作業:畫出[2]、[3]曲調的線條圖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