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三年級語文《軍神
巧妙構思 感悟真情
——評三年級語文《軍神》
執教者:高 靜
點評者:施海燕
《軍神》一課是一篇歌頌軍魂的典范之作,贊揚了劉伯承將軍超人的堅強意志.文字樸實細膩感人至深.文章講述的是88年前的事,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會很難.可是,聽了普陀區新武寧小學高靜卻讓我學到很多,高老師以自己精心的設計,巧妙的構思,使文本與學生拉近了距離,讓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啟發下得以發展.
一,從"神"到"神",首尾呼應
引入:
釋題:"神"這個詞素在結語:
再回到課題中這個"神"字的理解,劉伯承雖然不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但他身上凝聚著超人的能力,他有著出奇地,令人驚異的意志和品格,為國家不惜承受個人巨大痛苦的精神讓人敬佩,他當之無愧地是一個(回讀課題).
點評:
導入時要求同學們以"神"字找到合適的解釋,下課前要求同學們再次回到課題中這個"神"字的理解,既是對整堂課教學的總結,使課堂具有完整性,流暢性的同時又達到了課堂首尾呼應的效果,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題"軍神"的豐富內涵,感受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激發其敬佩之情.
二,媒體運用,恰到好處
運用一:
老師這兒有一句話就是劉伯承手術后告訴別人當時他決定不用麻醉劑的原因,聽:媒體錄音及文字:"孫臏失去了雙腿,依然可以指揮千軍萬馬;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只要還有健全的大腦,也可以馳騁疆場,為祖國效汗馬之勞……"
運用二:
就是這樣一個病人,竟然為了保持清醒的大腦而甘愿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劇痛,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看劉伯承動手術時的錄像)
點評:
多媒體輔助教學交互性強,可以產生出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培養學習情感,形成學習動機.
在《軍神》這一課中,老師多媒體的運用也恰到好處.一段手術前,拒用麻醉劑的真情告白,一段逼真的憾動人心的電影片段,聲聲鏗鏘有力的話語,扣人心弦的手術畫面,刺激著學生各種感官的體驗,使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憾,再度喚醒對軍神劉伯承的敬佩之情.
三,反復研讀,升華情感
(一)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整體讀文:是誰稱贊誰是"軍神"呢 輕聲讀讀課文,劃出相關的句子.
(二):細讀體驗,互動交流
品讀賞析:手術前,沃克醫生聽到一個出乎意料的要求是……,于是就有了兩人間的這番對話,也就是課文2—5節,自己讀讀這段話,體會這兩人的對話分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研讀重點:用上板書上的內容,描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
朗讀體驗:讓沃克醫生驚呆的原因是什么呢 讓我們拿起書,輕聲地讀讀上文,找找答案.
點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這段話中,我們知道讀是提高學生感悟,品評,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
縱觀整堂課學生的學習過程,較好地體現了"以讀為本"的語文學習理念.朗讀指導層層遞進,一步步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讀書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練讀,有示范朗讀,有配樂朗讀,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讀,學生在一遍遍誦讀,一輪輪交流,一次次探究的過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在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達到"聲聲悟其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