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對“長大未成人”的初中生的心理指導
最近,我校召開了第三小學期結束時的家長會。在家長會上,家長們與班主任交流的主要話題是:他們的孩子變了,變得不與家長交流,不與父母出去玩了;愛收拾打扮自己,愛買衣服,愛照鏡子,特別愛梳頭發;愛與父母頂嘴,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喜歡與朋友一起玩……,總之象變了一個人似的。的確,中學生從十二三歲的初中,到十八九歲的高中畢業,幾乎與整個青春期相吻合,而初中生一般處于青春前期,這是整個青春期開始后的突變階段,也是中學生性格形成時期。“長大未成人”是對中學生心理特點的總體評價。心理學家霍林沃斯將這一時期稱為“心理性斷乳期”,而這一時期就象每個人都要出麻疹一樣,大部分人都能平安度過。其實麻疹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麻疹引起的并發癥。所以,老師和家長若不了解初中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這一特點,就會給學生個性心理的正常發展帶來障礙。
一、由想獨立而導致逆反
進入青春前期的每一個初中生都有強烈要求擺脫父母或成人的監護、管教,成為獨立的人的欲望,他們開始用自己獨立人格的目光來認識自己,考查家庭中各成員的關系,要求從父母的保護和依賴關系中擺脫出來,并在家庭中占平等和獨立自主的地位;他們反感父母和教師以及更多的成年人那種絮絮叨叨的管教,不希望他們把自己當成小孩子看待,他們自認為獨立、成熟,不需要老師和家長指手劃腳。家長要求的事他們往往不同意,自己我行我素。教師應針對初中生這一特點,在班級中給學生多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臺,給他們說話和管理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在管理中的積極因素,加強自主管理意識的培養。在班級中應多讓學生討論,商定班級管理的制度,確定合適的管理人員,培養過硬的班干部隊伍。大力提倡主人翁意識,積極組織健康有益的而且學生喜歡的課外活動,給他們充分表現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個性。同時要作好家長的家庭教育輔導工作,使家長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發展有一定的認識,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這個孩子想獨立的時期,老師和家長不要管制太多,但又不得不管,要把握好這個度。在初中生這個年齡階段,他們的知識較為膚淺,心理發育也不夠成熟,對問題的看法不全面或有些偏頗。為此,老師和家長必須對其進行耐心的指導,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和家長都是在關心他。另外,老師在班級管理中要少用命令的口吻,多用商討的語氣,讓學生明白制度是自己制定的,自己必須認真執行。在老師處理問題時也要講究方法,不能操之過急。如小學生的衣服沒有多少講究,父母買什么就穿什么,而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就不一樣了,衣服已經不喜歡家長欣賞的東西,不滿意家長的建議,凡是家長說好看的東西,他一定認為不好看,很少有與家長意見相同的時候。所以家長在給他們添置東西時一定要先征求他們的意見,以免買了東西他不僅不喜歡,反而與你鬧別扭。如果老師在班上要調換某一個同學的位置時一定要先與該同學商量,征求他本人的意見,否則有時會讓老師下不了臺,造成不必要的矛盾。總之,針對中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老師和家長的教育都不能操之過急,要冷靜處理他們的各種問題,讓他們充分反省自己,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由情緒不安到自我封閉
一些心理學家稱青春前期為“狂飆期”、“暴風驟雨期”、“心煩意亂期”。這些都是對中學生情感特征的高度概括。他們在這個時期的情感易動蕩、不穩定、振動幅度大、體驗強烈,容易從一個極端向另一個極端強烈地變動。他們的情感易沖動,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情感,常因一點小事就激動異常,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所以,這個時期的學生吵架、打架的頻率非常高。為此,班主任應在工作中多與學生交流思想,鼓勵他們戰勝自己的急躁情緒;在班級中組織他們討論如何理智處理同學間的矛盾和沖突,學會文明禮貌待人,與同學友好相處。讓同學們明白任何事都要以理服人,懂得“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道理,“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會讓問題更加激化。另外,這個時期的學生與父母和老師的交流逐漸變少,他們有的甚至宣稱“我們是兩代人,我們之間有代溝”。真的是有“代溝”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們的各種看法實質上是他們“心理的封鎖性”所致。因此,家長和老師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認真細致地作好教育疏導工作,與他們平等交朋友,讓他們有話敢與老師和家長交流,使師生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在情感上達到關系融洽。比如,在班級管理中應首先給學生講明與父母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性和交流的方法,讓同學們明確老師在交流中的態度,以消除他們在交流中的戒備心理,才能達到情感交融。老師還可通過經常要求學生 “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讓他們不斷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開展師生之間的口頭和筆頭交流,教師要通過交流開導和鼓勵學生,逐步達到師生關系融洽。這樣一來,有的同學會把平時從不與別人講的秘密通過筆頭與老師交流,使師生之間成為很好的筆友,從而達到彼此深層次的了解和交流。
三、由被動參加到積極參與
比起小學階段,中學生具有更強的自我意識和參與意識,他們要求與成人一樣,參加集體活動,而且自己的活動價值在集體中是否得到承認,他們都非常在意;他們渴望接納、尋求伙伴,同時也希望被接納、被歡迎;他們在班上、校內總有二至三個好朋友,平時形影不離。因此,班主任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班級中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他們積極參與。通過參與各種活動,訓練他們的活動能力和交往能力,讓他們廣交朋友,以慰籍他們那顆孤獨而又浮躁的心。比如,在班上組織文藝活動,讓文藝愛好者有充分展示自己天賦的機會;組織球類比賽,讓球類愛好者施展自己的才能;搞英漢語演講,讓具有演講才能的同學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華等等。通過這些活動,那些膽小的同學會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信心十足地站在臺上認真地表演,充分展示自己。比如,要開展英語演講比賽了,英語基礎教差的同學會提前幾天作準備,他們都想在表演時給大家留下好印象,得到大家的掌聲和鼓勵。總之,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同學們參與的膽子會越來越大了,能力也越來越強了,信心也越來越足了,同學之間的交友范圍也越來越廣了,為同學們形成正確的交友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由天真爛漫到性意識的萌發
伴隨著性發育和“激起新情感”的青春時期的來臨,在中學生身上出現了一系列從來未有過的現象,內在的身體變化和情緒沖動往往使他們陷入迷惑、恐懼與焦慮之中,使得行為不知所向。特別是青春期的性欲及其在兩性問題上的情緒體驗,在中學生心理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們告別了天真爛漫的兒童時代,青春期的性意識已經萌發,男女之間相互產生吸引力,他們渴望體驗性愛;另一方面,他們又迷茫、焦躁,不知怎樣獲得性愛,怎樣處理兩性關系。在初中階段表現為異性疏遠期,在這一階段男女初中生對性的差別特別敏感,彼此疏遠,不愿在一起。男女之間界限分明,男女雙方接觸又靦腆、又害羞,不自然地躲避異性,但躲避的背后,又渴望接觸異性,了解異性,與異性交朋友,他們的主要交流方式是書信來往。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老師要注意男、女生之間的正常交往,進行正面的引導教育,防止早戀的發生。早戀是中學生中最讓老師頭痛的事情,也是妨礙他們健康成長的重大障礙。老師對這種問題的處理不能象處理打架那樣來得快也去得快,在處理時既要保護男、女雙方的自尊心,還要讓他們明白早戀對他們的不良影響和后果。通常老師處理早戀是讓他們不許在一起,不許再來往……,老師的“不許”越多,他們越會偷偷摸摸,變換方式方法交往,搞得你老師更難查辦。你說不讓那樣吧,他偏要那樣。針對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發展規律,應當單獨找他們分別談心,講清早戀的危害和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把全身精力用在學習和鍛煉上,同時讓他們談:你喜歡他(她)什么?請指出他(她)的十個優點,當她(他)說出對方的每一個優點時,老師就在他(她)周圍的同學中找到比他(她)更優的優點,優點找不到了,再找缺點,也要找十個,每找一個都要講清理由,只有他(她)從心理上感覺到對方并不優秀,并不可愛,才會自動放棄他(她),也才能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去。在這個階段的教育中,老師和家長一定要針對這個年齡階段學生或子女的心理特點,給他們講清如何正確交友,給他們推薦一些關于性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的書籍,讓他們去學習,提高他們的知識內涵,減少和消除心理上的神秘感,引導他們正常交往,把精力投入到發展自己能力,豐富自己內涵上來。當然,班主任不作細致的工作,他們的情緒會不斷地反復,會在“地下”搞得更火熱的。為了消除“地下暗戀”,老師還要多與他們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心理困惑,積極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轉移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同時用書信方式與學生進行多交流,開導他們,鼓勵他們戰勝自己,并給他們提出希望,讓他們帶著老師的希望,愉快地辛勤耕耘、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陶冶情操,培養自己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家長最不適應的時期(孩子性格變化太大),同時也是老師教育最艱難的時期。所以,班主任要針對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作好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引導工作,與他們交朋友,主動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鋪路石,才能把握好教育的有利時機,提高教育效果,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