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需苦樂結合
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責任心強,每節課必到。更有甚者,上課鈴未響便進教室;早操時間學生進行晨跑,班主任陪著跑,生怕出丁點兒意外;晚睡鈴響后班主任查夜,幾乎每晚必到,待學生睡安穩后老師才備課或休息,可謂“苦”矣。但由于外界環境(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及學校內部教師思想認識不統一、各層管理脫節、規范不嚴、落實不夠等諸多因素,導致學生厭學情況嚴重,學習風氣差,不求上進;缺乏進取精神,學習上不刻苦,違紀現象時有發生,教學成績自始至終難以提高。難怪目前流行一句話:“現在的學生真難教。”說到這里,不僅要問:“現在的學生真的難教嗎?教師真的苦了嗎?”
誠然,由于社會上抽煙、喝酒、賭博等不良風氣的影響;電視、網絡等媒體大肆進行暴力、色情的傳播:“讀書無用”論的抬頭;家庭經濟拮據,家庭教育重視不夠;學生起點不一致、兩極分化嚴重,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動力不足,盲目性、隨意性較大,缺乏學習興趣,得過且過,讀書最終為混得文憑一張,以便好外出打工。凡此種種,著實讓人揪心,發人深醒。但就改變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積極性、興趣和愛好及知難而上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逆境已能成才的信念,不正是學校教育所要解決的問題嗎?由此看來,我們的老師“苦”并未苦在點子上,未抓住問題的關鍵的實質,未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不斷涌現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如愉快教學、情景教學、嘗試某種教學等。寓教于玩,寓教于樂,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等觀念已被大家所接受。表面上,教師和學生都不苦了。但實質上,應該辨證地看待苦與樂這對矛盾:樂中有苦,苦中有樂,先苦后樂,樂由苦來。
從現目前的教學現象,就教師的教(教授過程)包括教學管理和學生的學(學習發展過程)二者試作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教師苦,學生不苦;教師不苦,學生苦;教師和學生都不苦;教師和學生都苦。或孤立,或統一。孰優孰劣?筆者認為,不能一言以蔽之。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發展的“四有”人才。而實現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徑為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的活動,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教師苦,學生不苦,正如本文開頭和現象一樣:“滿堂灌”的情況時有出現,學生依然被當作吸收知識的容器,其主體地位被忽視;教師成天跟著學生轉,時時提防,恐有閃失,但問題仍層出不窮。不苦也苦,不累也累。要提高教學質量。又談何容易?教師不苦,學生苦,也就是說教師不樂于教書,無敬業精神,不去提高業務能力,即使學生再認真、努力,恐怕也無濟于事。教師和學生都不苦,乍一看,很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但實質上體現了一種教學觀念的轉變,即轉變了:“為教而教”的觀念。也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必要的、足夠的自由的時間,不用老師去灌輸,自然會獲取無限的知識。“教是為了不教”,讓教師教起來輕松,學生學起來愉快,即教師和學生都不苦,最終體現為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乃教學的必然歸宿。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相比較而言,還是應提倡教師和學生都要苦,做到教、學統一,苦、樂結合。二者不可偏廢,且各有側重。
那么,苦的關鍵何在?
就教師而言,首先,要有苦干、實干的精神。愛崗敬業,言傳身教。具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勇于探索,愛護學生,誨人不倦,以良好的師德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立足本職,以教學為中心,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其次,除了教給學生基本的基礎知識、基本的技能技巧外,還要有“苦心”。即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培養,看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切實加強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力求使他們懂得,而且是盡可能多得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及生存的方式,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從教學思想上,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學生的將來設計,為學生的一生設計,對學生的一生負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這樣才能從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要苦練“內功”。教書育人,從根本上說就是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青年一代的思想品德,塑造其精神面貌。對于教師,不但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做到教書與育人并重,不純粹的“為教而教”。因此,教師要明確教育目的,刻苦鉆研,提高業務能力,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
除了應具備有基本的備課、講課、板書設計、語言表達等教學能力外,還必須了解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掌握正確的教育觀點,以指導自己的行動。如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心理健康調查研究,對學生不良心理進行正確的分析,及時排除學生心理障礙,及時矯治學生心理疾病等等。另外,要苦管理,苦方法。苦管理,不是要成天圍繞學生轉,而是要善于根據多元智慧理論,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智能,“構建富有創意的教學環境,讓每一位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長和智慧獲得充分的發展。”在班級管理中運用多元智慧理論,培養學生的自制、自主、自立能力,使學生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并持之以恒、一如既往。要善于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學習和生活等難處,找準癥結,對癥下藥;要確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開展好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真正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讓學生勤于動腦,樂于實踐,樂于汲取,學得輕松。這樣,苦中有樂,苦盡甜來,苦也不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