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音樂教學的新區
三、教師的素養
音樂教師的素養包括本學科專業水平和其它學科的文化素養,以及師德修養,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有效度。新的音樂課程設置體現了從分散到整合,突出了音樂的藝術性,內容上注重加強了音樂與現實生活、自然與社會的聯系,“整合既是知識的融合,也是能力的貫通”。時代的發展使人的素質趨于綜合化的需要,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有專業以外諸多學科的知識;不僅是文化知識,還包括教學藝術和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那種“一桶水”和“一滴水”的比喻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教師的任務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要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促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需要具備敏銳的判斷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教學要情感飽滿,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善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語言生動簡明,示范演唱以聲帶情;板書清晰,設計合理,體現為教學服務。
四、關注學生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課堂上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關注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且善于合作交流、體驗成功;學生是否敢于提出問題,并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敢于正確評價同學和自我的行為。由于初中學生學業加重,文化課權重于藝術課,教師可以注意到每堂音樂課上都會有一些積極的參與者,也有些被動的參與者,還有些根本不參與的學生。教師是否關注到了全體學生?特別是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究竟是在干什么?他們是在認真傾聽、思考?還是心不在焉、神游在外?這里首先要樹立一個新的理念,即教師要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我們不是課堂的“主宰”,而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的引路人。我們要想辦法幫助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我們知道,音樂在許多情況下都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在教科書的“實踐和創造”中,很多活動都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目的是培養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創造思維能力。因此,合作學習要關注學生之間是否相互配合,有無分工和個人責任,要體現它的有效度和價值,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樂。
五、考試合理
眾所周知,考試是對教學效果評價最常見的方法。傳統的考試方式往往是一首歌加一張卷,考試方法由教師一人說了算。這樣的評價往往只有極少數學生優秀,而多數學生都是失敗者。事實上,學生因先天素質、興趣愛好等的個性差異,在音樂表現上不可能樣樣都突出,如有的擅長演奏卻不喜歡唱歌,有些愛唱歌卻不會舞蹈。新課標倡導發展性教學評價,對評價的內容和方式方法都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問題是我們應該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評價更趨公平化、合理化。
由于初中音樂內容多而周課時少,像我們學校也不是小班化教學,每堂課面對的是眾多的學生,所以教學評價要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平時盡可能通過觀察、提問、階段抽測等對多數學生實施日常形成性的評價,讓學生在不斷參與的音樂評價過程中感受音樂,體驗快樂,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期末可以采取開放性的考試,如在期初就確定一些項目:唱歌、演奏、舞蹈、作曲……等,讓學生自由選擇,并告訴學生到期末以組織音樂會或演唱會的形式進行考試。這樣,必定會促進學生在平時的努力學習,以爭取自己在會上有突出的表現,同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評定采用自評、組評及他評相結合,師生共同參與評價,還可以結合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等,以多種渠道反饋信息,體現評價方式多元化。學生的期末成績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標記等級評分制,給學生全面的綜合性評價。
總之,現代的音樂教學評價要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體現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課堂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更應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評價方式要多元化,評價方法要多樣化,核心是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以有效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