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故鄉》與《鼓浪嶼之波》整合的教學反思
歷時一個多月的大比武終于結束了。這次比賽共分三輪:理論考試、說課和上課,每一輪都很重要,且競爭都很激烈。所有參加這次比賽的老師,都很辛苦,都不容易,大家都很用功!就總體而言,我覺得,最后一輪——上課的要求最高,壓力最大。所有上課老師事先不知道年級、內容、班級,只在當天給半天時間準備,還沒有外界的幫助,完全*自己完成。
我們高年級組的上課內容是第十冊的第六單元,其中《大海啊,故鄉》是一首歌曲,《獻給鼓浪嶼》的音樂因為教學音響沒有提供,用《鼓浪嶼之波》來替代,要求欣賞。現就自己備課、上課的情況進行一下總結和思考:
1、首先整堂課必須確定一條主線,一切活動要圍繞這條主線開展。在反復聽了這兩首作品,進行了慎重的思考后,我把主題定在“思鄉“上。思鄉包括很多,如:個人思念家鄉,思念祖國,思念母親等等,當然也包括中國臺灣的華夏兒女思念大陸。
2、 因為我們不允許接觸學生,所以我們對學生的情況沒有一點點了解,這給我們的備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上課的時候我才發現,學生已經會唱這首歌了,如果我們再“教”一遍的話,對學生來說沒有什么提高,也不能激起師生的熱情,所以臨時改變,我把重點放在處理歌曲上,著眼點就在一個“情”字。“歌起于心”,我想讓學生學會用心唱歌,動情的唱歌。不管是欣賞、誦詞、哼唱還是歌唱,我都激發出了學生的激情,找到了他們和作品的共鳴點,自感效果不錯。
3、另外,我還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貫穿了一些樂理知識,如:三拍子的指揮圖勢、力度記號的理解與運用等等,讓學生既能毫不費力的掌握,又讓他們覺得一點兒也不枯燥。
比賽已經結束,結果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但參賽的整個艱苦歷程我自己體會最深,并將對我今后的工作起著推動和促進作用。
末了,必須寫下我這次參賽的最重要的心得:臨死飽佛腳式的突擊用功成效甚微,要想比賽時成竹在胸、高人一籌還須“功在平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