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大海啊故鄉教案(精選3篇)
初中音樂大海啊故鄉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音樂活動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樂形象,豐富音樂表現力,體驗人們熱愛大海、熱愛故鄉、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
2.能用優美、連貫、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分析作品中的音樂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現的典型節奏,體會并表現出歌曲所蘊涵的情感。
一. 導入
1.師:你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海浪聲音)
2.出示有關大海的圖片及音樂
3.師:大海美嗎?請同學們用一些形容詞或成語來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無際,洶涌澎湃,寬廣無垠,溫柔恬靜平靜等等。
4. 師:同學們剛才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學習一首有關大海的歌大海啊故鄉。
二.新課教學
1 初聽音樂: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初步感受歌曲
教師: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歌中所展現的大海帶給你怎樣的印象?
2.介紹作品背景:大海啊故鄉是王立平詞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電影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作品以“小時侯媽媽對我講”開始,通過對故鄉,對大海如敘家常的深情描述,表達了主人翁對大海的故鄉和母親深摯的熱愛之情。
3.作者簡介。
王立平(1941年—) 生于吉林省長春市。曾參加大型紀錄片《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樂作品還有:《紅樓夢》(電視連續劇),話劇音樂《未來在召喚》,科學幻想廣播劇 《綠色克隆馬》,電影故事片《帶手銬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喚》、《李大釗》等音樂。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陽島上》、《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等廣為 流傳。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旋律優美,配器精巧,表現手法豐富,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4. 節奏練習
×| |×﹣ |
5 .學唱歌曲
(1)請學生跟音樂,用lu音哼曲旋律
(2)請學生跟音樂唱歌詞
(3)解決附點音符的唱法:大家聽老師用兩種不同的唱法來唱第一句,對照歌譜,哪種唱法是確的?
(4)歌曲處理
師問:“大海啊故鄉”重復了多次,在情感的發展上每次的重復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討論回答)
(“大海啊故鄉”重復了多次,不但沒有感到啰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復感情就更進一步,從親卻傾訴——抒發情懷——情感升華——懷戀之情,這樣的情感線,也仿佛是大海的波瀾。從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發展,歌詞的完美使我們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寬廣洶涌,從而更好的表現出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情。)
(5) 師問:這首歌該用怎樣的情緒來演唱?(討論回答)
師補答:用輕柔連貫的聲音,有感情的演曲。(要注意節拍的重音,隨著音樂情緒的發展,表達出高潮樂句情緒。
6.聆聽不同版本的《大海啊,故鄉》
黑鴨子版及俄語版
三.教學拓展
1.電子音樂:
即電子合成音樂,指運用電子方法產生和修飾的音樂。近年來電子音樂作品由早期的“磁帶合成的音樂”逐漸過渡到“現場演奏的電子音樂”。
2.電聲樂隊 指以電子樂器為主組成的樂隊。目前比較多見的電聲樂隊有以下兩類:
第一類:主要由架子鼓、電吉他、電貝司和電子合成器組成。有時還加一個電子鋼琴。
第二類:以電聲樂隊為基礎,或者加進銅管樂,或者加進弦樂器,或者加進民族樂器。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大海的壯闊,感受了電聲的魅力,同時還學習運用了其他學科的知識,真正體現了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希望這一段美好的時光,能帶給你無限的快樂。
作業:
試為《大海啊,故鄉》的前奏配上電聲樂隊,并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初中音樂大海啊故鄉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本課是〈人音版〉16冊第3單元內容,歌曲《大海啊故鄉》
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感情真摯,短小易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3/4的節拍,抒發了作者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的感情。
2、新課標強調“以審美為核心”,我在教學設計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教學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面對一個個活潑而智慧的學生個體,力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求新:教學導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學生的創編活動求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
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去感受音樂作品,并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 、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情感目標:通過欣賞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3、過程與方法:以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了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表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2、教學難點:結合自己對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創編活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
1、讓生聆聽歌曲《軍港之夜》
(同學們,很高興今天我們又來到了音樂課堂,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首好聽的歌曲,仔細聽聽歌曲中都說了些什么,唱了些什么,歌曲的名字叫《軍港之夜》)
2、聆聽《軍港之夜》后,讓生說出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
3、讓生說出還有那些歌曲是歌頌大海之情的?(或是說出或唱出與大海有關的歌曲)
4、教師介紹并清唱一首歌頌大海的歌曲——《我愛這藍色的海洋》
5、導入學習本節課歌曲——《大海啊,故鄉》
二、作者介紹 :
王立平,作曲家,吉林長春人,代表作品有《紅樓夢》、《牧羊曲》、《太陽島上》等,他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格調清新,表現手法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
三、學唱歌曲:
1、讓生聆聽歌曲《大海啊,故鄉》的旋律。(聆聽音樂時,教師要培養學生聆聽時隨音樂律動或打節拍的習慣)
2、教師再次讓生聆聽,思考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思考、討論問題:
(1)《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變化的?
(2)《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的力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小結,將思想感情升華到大海的博大就如同我們的母親對自己孩子的愛、如同老師對自己學生的愛,讓我們對母親的愛,老師的愛都釋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一遍歌詞)
3、請學生們自己嘗試配音樂伴奏完整的朗讀歌詞。
4、教師范唱,同學們聆聽。(加以師生互動)
5、教師伴奏,學生跟琴用“嗚”“啊”演唱。
6、讓生帶表情(微笑)跟琴歌唱歌曲。
7、隨音樂加歌詞演唱,教師可隨音樂帶唱。
(教師指揮,讓生加律動動作)
8、解決重、難點:
(1)節奏性:
3/4 ו ︳—︱
3/4 × ︳× — —︱
(2)1=F 3/4 12 1• 76 | 53 3 - | 注意切分節奏的唱法。教師反復范唱,指導學生演唱。
(3)1=F3/4 65 4 11 65 | 5 - - | 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準確清晰。“5- -”的時值要唱足。
9、用歌聲表現歌曲情感,教師指揮學生有感情的演唱。
(1)跟琴輕聲唱歌詞,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如“海邊出身”)和力度的變化。(歌曲結構十分簡潔,除去反復的部分,前后只有四個樂句:前兩個樂句樸素無華,富有敘事性;后兩個樂句情深意長,表現出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切思念的感情。)
(2)歌曲第一遍全體演唱;重復時A段采用領唱,集體邊哼鳴邊作身體律動,B段采用齊唱,一組學生用“啊”伴唱。在歌曲的間奏時配上朗誦A段歌詞。
10、指導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現歌曲。
學生分組創編,集體跟著音樂表演。請學生上臺表演。
四、師小結,結束本課。
大海有時風平浪靜,充滿詩情畫意;有時波濤洶涌、濤聲如雷,無論是柔靜美還是雄壯美,都是人格化的美。音樂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詩意地展現它博大的胸懷與澎湃的激情,涌動著人類對生命力量的熱愛與追求。“人生就像大海”,讓我們朝著奮發進取的人生目標進軍。
板書設計
節奏性:
(1)3/4 ו ︳—︱
(2)3/4 × ︳× — —︱
初中音樂大海啊故鄉教案 篇3
一 課題研究:“感受歌曲情感,培養創新能力”
二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音版〉16冊三單元內容,歌曲《大海啊故鄉》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感情真摯,短小易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4/4,3/4變換節拍。抒發了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 教學設計思路:
新課標強調“以審美為核心”,我在教學設計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教學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面對一個個活潑而智慧的學生個體,力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求新:教學導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學生的創編活動求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
四 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但是,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去感受音樂作品,并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 、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2 、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欣賞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過程與方法:以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了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表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教學難點:結合自己對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創編活動
教具準備:有關大海的視頻資料,音樂光盤,鋼琴、
六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教師:詩人說,大海是一首詩;畫家說,大海是一幅畫;音樂家說,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響樂。你聽是什么聲音?
(播放自然聲響:海浪聲)
學生:是海浪沖擊巖石的聲音。
(播放多媒體課件:大海潮起潮落 海灘風光)
隨著優美的音樂作背景,教師有感情的:“漫步在海邊,迎面吹來陣陣涼爽的海風,腳下踩著松軟的沙地,那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啊,你想到什么?看到什么?”
學生:我仿佛看到湛藍的大海波濤起伏的樣子”“我想到各種各樣的海鳥上下翻飛,海邊人們有的在悠閑地散步,有的在大海的懷抱中盡情地暢游,簡直就是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的畫面……”
教師:“的確,大海有時平靜得象個可愛的孩子,任你撫摩暢游;但有時卻奔騰怒吼,掀起狂瀾,讓你膽戰心驚,不可一視。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一首關于大海的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歌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的?”
(設計思路:這里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導入,借助多媒體展示大海的畫面,隨著優美的音樂作背景,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創設意境。并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想像,使得教學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情。)
(二)聆聽感悟:
1 初聽音樂: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初步感受歌曲
教師: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歌中所展現的大海帶給你怎樣的印象?
學生1:歌詞質樸深情,借助對大海的思念與贊頌,抒發人們對哺育我們成長的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學生2:歌中的大海總體上給人以微起波瀾的印象,顯得較為平和,這是由三拍子的節拍特點以及優美起伏的旋律,舒展的節奏所決定的
2 復聽音樂:進一步感受歌曲
教師用鋼琴伴奏,學生隨琴聲哼唱并劃拍,體驗三拍子節拍特點,加深對歌曲的印象(以聽唱法代替視唱歌譜,降低學習難度)
3 學唱歌曲 :隨伴奏演唱歌曲
以不同演唱形式(齊唱,領唱)使學生更加熟悉歌曲(整體把握歌曲的風格,節拍特點及歌曲的主題思想)
4 深入體驗歌曲
1)旋律線
(教師指導學生一邊唱一邊劃旋律線)
教師:劃出的旋律線象什么?
學生:象大海的波浪
2)節奏
教師;這首歌曲節奏有何特點?運用到的典型節奏型是什么?
學生:歌曲節奏較為舒展, x. x-切分節奏的運用較明顯,重復多次(集體練習節奏)
教師:這一節奏的運用有什么作用?
學生: x. x-切分節奏的運用生動描繪出大海帶給我們的印象:平靜中略帶波瀾,使我們很自然想到大海的潮起潮落
教師:這首歌的旋律線的起伏和節奏特點對與表達歌曲的情感有聯系嗎?
學生:切分節奏 x. x-的運用及旋律線都象是真切展現出大海波濤起伏的樣子,二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完美而統一,簡直太絕妙啦。
3 )重復
教師:“大海啊,故鄉”重復了多次,在情感的發展上每次的重復有何不同?是否有些多余?
小組練習并討論回答:“大海啊,故鄉”重復了多次,不但沒有感到羅嗦,恰恰相反每重復一次感情的發展就更進一步,從親切傾訴————抒發情懷——情感深華——懷戀之情 ,這樣感情的發展線也仿佛象是大海的波瀾。從旋律的起伏到感情的發展,詞曲的完美結合使我們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寬廣洶涌,從而更好地表達出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情
(教師總結并鼓勵學生豐富的想像發表獨到的見解)
5 藝術處理
學生小組討論:演唱要輕柔連貫,注意節拍重音,隨音樂情緒的發展,表達出高潮樂句情緒的變化
小組練習并展示
師生評價總結
(設計思路:首先使學生對歌曲獲得初步的印象,接著在復聽及演唱的基礎上進入分析歌曲的環節。教師以必要的引導提示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師生間思維的互動形成課堂“動態生成”——對于音樂的較新穎合理的詮釋。潛移默化中指導學生掌握感受鑒賞音樂的方法,善于體驗音樂要素的巧妙運用,從而提高音樂感受鑒賞能力及表現力)
三 表現創造:
教師:在音樂創作中,音樂要素的完美運用讓我們獲得豐富的精神體驗。現在就讓我們來為這首歌再添上精彩的一筆:
分組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創編活動及創作練習。經過認真準備,學生分成:1)詩歌組:配樂朗誦2)器樂組:豎笛演奏(領奏,齊奏)3)演唱組:不同演唱形式(領唱,齊唱,輪唱4)舞蹈組:形體表現5)繪畫組:6)創作組:7)編導組。
學生小組活動,以小組展示,師生評價總結
教師:“對于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有何不同感受?”
學生:“詩歌使我們放飛思緒感受到詩與樂的完美結合;歌聲讓我們感受到人聲的魅力,器樂讓我們關注旋律的起伏發展;繪畫給于我們無限的空間的想像......”
教師:“不同的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魅力讓我們得到無窮的藝術享受,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以集體的智慧奏響一曲新的樂章。”
學生表演:引子:學生模仿海鳥的叫聲;接著教師鋼琴彈奏:用琶音表現海水波紋,潮起潮落;學生配樂朗誦加領唱,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尾聲:用琶音快速彈奏,伴以海鳥的叫聲及波浪聲結束。其間,由器樂組用豎笛,教師用鋼琴穿插伴奏,舞蹈組形體表現,展示書畫作品。
(設計思路:通過細致的分組可以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其各盡其能,其中稍有難度的是創作組,由音樂特長生為主,主要負責:為歌曲編創開頭和尾聲。編導組由思維活躍,有組織能力的學生組成,主要負責:總體策劃將各組節目進行篩選穿插完美結合。通過各小組的活動,將歌曲進行了二部創作以綜合藝術的形式完整展現出來,體現出集體的智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及創新實踐能力)
四 結束本課
課后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導入求新、運用處理教材求新并注重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實踐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問題。需要教學中把握各環節分寸,教師指導到位,尤其編創環節的指導及時間把握。任一環節把握不當,都會導致教學失敗。而且作為教師首先應時刻樹立創新的意識。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一節課是短暫的,但教師的教學生涯是漫長的,只有長期不斷地反思積累,總結并發揚教學成功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才能不斷超越,創造性地上好每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