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飲食須知:別亂喂孩子,小心氣管異物
孩子因氣管異物導致死亡的新聞一直令人心痛,那些原本令節日更喜慶的堅果等零食,卻成了寶寶世界里的潛在致命殺手。每個節假日前后,也成為了兒童氣管異物傷害的高發期。有一個發生在西安的案例,是親戚喂食開心果卻嗆入氣管,引起寶寶窒息后死亡。小寶寶們天生就是萌物,也容易被大人“調戲”。不明就里的親朋們,帶著關愛之心,往寶寶嘴巴里塞顆糖果瓜子時,卻成了“死神來了”。有的家長礙于情面沒有當場制止,結果釀成慘劇。食物為什么會走錯方向?
氣管異物多發生在1~3歲幼兒,原因是他們的磨牙還未長成,無法將花生等堅果完全嚼碎,大多整塊食物吞下,可他們的吞咽功能、喉頭保護性反射還不夠強大,食物極容易走錯了路——進入了氣管,而不是食管。一旦異物進入氣管,在幾分鐘甚至幾十秒內,便可能使孩子面臨危險境地。氣管異物發病驟然,是導致孩子意外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大人要自覺,更要把孩子看牢
氣管異物的主要品種有瓜子、花生米、糖塊、黃豆、棗類、果凍以及一些光滑的小玩具等。家長應該盡量讓孩子不食用或發現這些食物。比如說,我們家今年壓根就沒有買果凍,而花生米和瓜子則放在寶寶夠不著的地方。如果他吵鬧著要這些零食,則一定牢牢盯著他。
如果萬不得已,孩子一定要吃,則盡量將零食弄碎或變成不規則的形狀,以方便孩子咀嚼。在進食時,不要逗弄孩子,避免孩子哭鬧或大笑。此外,對其他并非食用的小物件,比如圖釘、硬幣和紐扣等,則壓根不放置在他的視線之內。
剛滿2歲的兒子總是歡蹦雀躍,他眼里的世界新奇好玩,在我眼里卻危機四伏。我每每感嘆,自己能健健康康、毫發無損地長大成人,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某種角度上,我應該感謝很多人,感謝他們沒有胡亂的喂食我吃東西。而當我做了家長,也要常念叨“育兒要用心,碎碎保平安!”
學學海姆立克急救法
我是個醫生,雖自詡科學奶爸,可當兒子每每吃某些食物時,難免在內心預演一番動作,也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1974年,美國醫生亨利·海姆立克發明了一套動作,也就是利用肺部殘留氣體形成氣流,將異物從氣管內沖出的急救方法。有人曾統計過,截至xx年,這種急救法至少為地球多挽留了10萬條性命。
如果孩子邊吃邊玩時,突然停止活動,開始哭鬧并有陣發性高聲嗆咳、喘鳴以及面色紫紺、呼吸困難等,則基本可以肯定是氣管異物。此時,這番急救動作肯定要付諸現實了。
如果是嬰幼兒,可將他仰臥桌上或用手掌托住脖頸,搶救者用手放在其肚臍與劍突之間,緊貼腹部向上適當加壓,另一只手柔和地放在胸壁上,向上和向胸腔內適當加壓,連續反復5次可使異物咳出。而對3歲以上的兒童,可以站在兒童側后方,一手臂置于兒童胸部,圍扶兒童,另一手掌根在肩胛間區脊柱上給予連續、急促而有力的拍擊,以利異物排出。
乍看之下,上面這段話很難看懂。其實,只要在網絡上稍加搜索,就能看到大量介紹這種急救方法的圖片與視頻。藝多不壓身,我自然希望讀者看完這段就立馬上網學習。
本著未雨綢繆的目的,做好下面這些工作,意義則更大:
不要讓孩子養成口含玩物的習慣;孩子進食時切勿驚擾,避免大塊或圓滑的食物;吃飯就是吃飯,要養成好習慣,盡量避免邊玩邊吃;孩子哭鬧時,不要給孩子塞食物來作為安撫手段;不要讓孩子接觸到紙片、碎雞蛋皮等廚余垃圾;選擇合適的玩具,盡量不要給幼兒玩易拆卸成小塊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