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孩子的吃飯問題
一直不敢在博上談論關于孩子吃飯的話題。因為受到這方面問題的困擾太多了,我沒辦法充當“老師”,這可對好為人師的我是個打擊,哈哈。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家無論我怎么努力喂養,他就是長得很小,不僅如此,他的胃口也非常非常小。實在不能當“模特”。不過后來一想,固然不能當正面典型,卻可以當反面教材。因此,還是來說一說小家伙的吃飯問題。可不是在傳授經驗,只是我自己的思考結果。一、 吃飯:態度很重要
前幾天看《斯波克育兒》書,斯波克醫生在論及吃飯的問題時,開篇就說:“為什么那么多孩子都不好好吃飯?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許多家長太希望孩子好好吃飯了。”
“民以食為天”。孩子長得不壯、不肥、身體不好……這一系列問題,解決的方案之一,首當其沖的就是吃。因此,如果哪個專家,或者哪個“外人”,對煞費苦心地喂孩子吃飯的人提出“不吃就不要喂”的建議,那么肯定會讓這位家長很憤怒。“就會講理論!”“你沒帶孩子,你懂什么?”
我曾經對別人提出過類似建議,因此遭到痛批;也曾經接收到類似建議,因此腹誹建議者。不過,事實其實就是很簡單,我認為父母們需要有的一個態度就是這樣:不吃就不要喂。
現在一周四個月大了,這一年多的育兒過程中,我最后悔的就是沒有養成他好好進食的習慣。他天天吃飯就要看電視、聽音樂,而且我時不時會冒出幾句威逼利誘的話來。我沒養成他吃飯好習慣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我太想讓他多吃點了。只要他肯張嘴,我就答應他的種種要求。從他六個多月,有一些“反抗”意識開始,也就是我“哄他和騙他”吃飯的開始。我也就此失去了培養他良好進食規矩的最好機會。假如當時我能夠放松一些,“不吃就不喂”,也許反而會吃得更多。因為他對吃飯的興趣沒有被我扼殺,他不會每到吃飯時就“吃”到壓力。
是的,哄、騙、逼,這成了我們大多數家長們在給孩子喂飯過程中的常用手段。用了這些手段,我們還把責任推給孩子們:“唉呀,孩子不肯吃啊,累死了,天天都為孩子吃飯犯愁啊!”真是“為吃飯歡喜為吃飯憂”啊。
孩子們不好好吃飯,但我們卻偏生要喂,為什么?為什么我們做不到“不吃就不喂?”不吃就不喂,會有什么嚴重后果嗎?大家都覺得會的:“長得瘦瘦的,真是氣死了!”“晚上就鬧著要吃!麻煩死了!”
長得瘦和晚上鬧,這其實不是多半不是因為吃得少。而是因為被逼著吃。逼迫,產生了兩個后果:一是心理很有壓力,消化不佳和影響睡眠,消化不佳,睡眠質量又不行,當然不可能長得胖;二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越逼越不吃,有時候還會用吃飯來和家長“討價還價”。為了達到目的,孩子有可能就是不吃,到晚上餓了再鬧。這些后果,我嘗過很多回了。
孩子吃飯,家長正確的態度到底應該是什么?綜合我看過的育兒書籍上的專家論述和我個人的經歷,我的總結是:
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包括進食,快樂第一。吃東西其實是個快樂的事情。一旦將事情變成任務,快樂也就不復存在。要讓孩子快樂,首先就要不給壓力。說白了就是“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給經過精心準備的飯菜,吃,就吃;不吃,就收掉不喂。”
餓了就會想吃,不餓則不吃。孩子也一樣。這是一個基本的道理,不必要把這個道理“顛覆”。孩子吃得多和吃得少,這和孩子的道德關系不大。只和孩子是餓還是不餓有關系。家長沒必要因為孩子吃得多而大力表揚,也不必因為孩子吃得少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