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煩惱,讓孩子好好吃飯有辦法
我們常常會看到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追著孩子跑,連騙帶哄地央求孩子吃飯。每每如此,一頓飯下來,大人是精疲力盡,小孩呢,是喜笑顏開,好像做了一場游戲!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吃飯顯然是所有父母不能接受的。當孩子不愿意的時候,焦心的長輩就會想盡辦法喂一口是一口,唯恐寶貝餓著了。
這該怪誰呢?是孩子太調皮?太不聽話?還是大人的錯?
也許大家可以發現似乎生活中父母覺得越是重要的事,要求得越多的事,往往是孩子們越不在乎的事,這就像一種逆反心理,或者根本就是孩子在向父母挑戰。
(網絡圖片)
法國曾有一個超級保姆的節目,說的是超級保姆(一位育兒高手)奔赴不同的家庭,幫助父母糾正育兒的錯誤行為。通常都是那些有著父母已無法管教的霸王級孩子的家庭。
(該保姆現因癌癥已謝世,但她的超級保姆生涯卻是從王公貴族,到明星富翁,到百姓人家,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育兒經驗。)
在節目中有一次超級保姆說了這樣一句話:把吃飯看作一件普通的事。這讓我受益匪淺,把此運用到我自己的育兒之中,還真靈。
現在就來說說我自己的經驗吧(前提:1-不針對嬰兒;2-孩子身體健康,無病痛):
1/不要讓孩子覺得他不吃飯對你來說是一件天大的事。
如果孩子不愿意吃,在確定孩子沒有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不要逼迫,無需打罵,只要告訴他沒關系,如果他真的不餓,可以不吃,但是明確只能到下一頓開飯時才能再吃東西。
如果孩子真的不餓,那么錯過一頓,對身體也沒什么大礙,如果他是故意胡鬧,那么就得嘗嘗餓肚子的味道。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許下次他就不會輕易地說不要吃了。
2/ 說到做到,不要讓孩子把你的話當兒戲。
如果孩子真的不吃,那么在兩端飯之間,千萬不能因為心疼孩子而給他東西吃,不然就前功盡棄,孩子會覺得只要哭一哭,鬧一鬧,媽媽會心疼,馬上會填飽他的小肚子。那么等待父母的就會是經常的“我不要吃,我不想吃。”
3/ 不要把好好吃飯作為一個籌碼。
如果孩子不想玩某一種游戲,或者不想聽某一種音樂,父母一定不會覺得有什么重要的,很輕易地就會同意換一個,那么把吃飯也看作如此,不要哄寶寶說:寶寶乖,好好吃飯,吃完了,媽媽給你一個新玩具,或者媽媽給你吃糖,或者爸爸帶你出去玩之類的話,更不要追在后面喂著吃,這樣,無形之中父母就把吃飯變成一個籌碼,成為孩子可以討價還價的工具,或者把吃飯作為一場游戲了。其實吃飯就象睡覺,上廁所一樣,是生活中一件很平常但又必需的事。
4/ 不要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習慣
除了常規的點心時間和三餐,不要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不然就是父母自找苦吃,讓孩子在正餐的時候沒有了食欲,而且對孩子的健康也是大不利。
舉個我家兩小兒的例子,在他們小的時候,晚餐一般是三道:蔬菜加一點點淀粉類的食物(以蔬菜為主)-- 酸奶 -- 水果。記得女兒3歲的時候,開始有點排斥蔬菜,其實很多孩子都會這樣,但我們都知道蔬菜是必需的。有一天,女兒把面條吃完了,但邊上的蔬菜卻紋絲不動,看著我說不餓了。我對她說了蔬菜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然后對她說:如果你真的不餓了,可以離開餐桌,但是既然不餓了,也就不用再吃酸奶和水果了,如果半夜肚子餓,也只能等到明天早上吃早餐。就這樣,女兒的這頓晚飯就此結束了,我也知道那一點點面條是根本不墊饑的。女兒看到我們吃酸奶水果,癟了癟嘴,也沒說什么,然后是一覺睡到天亮。以后我們也沒有特別談起這件事,女兒也再沒有提出不吃蔬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