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設計者:lgy
活動名稱:小蝌蚪與青蛙
活動目標:1.了解青蛙的變化過程、生活習性、外形特征;
2.用各種形式表現與青蛙有關的環境知識;
3.培養幼兒愛護青蛙的情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搜集有關小蝌蚪、青蛙的知識;
2.物質準備:實物小蝌蚪、 青蛙,多媒體制作的青蛙生長過程課件,電腦、電視機各一臺,紙、水彩筆若干,青蛙頭飾若干,錄音機磁帶等。
活動過程:
一、由猜謎引出課題
“有位歌唱家,唱起歌來呱呱呱,蹦蹦跳跳本領大,專吃害蟲保莊稼。
二、觀察了解小蝌蚪與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及變化過程
1.觀察觸摸實物小蝌蚪、 青蛙,再結合圖片啟發幼兒說說小蝌蚪與青蛙的外形特征
2.利用多媒體畫面呈現小蝌蚪與青蛙的生長過程
3.小結:故事“青蛙的自述”(自編)(邊看畫面邊聽講述)
春天來了,天氣漸漸暖和了,我慢慢由卵孵化一個小圓點,幾天后,我長成一只活潑可愛的小蝌蚪,瞧,我有一個大大的圓圓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拖著一條細細的、長長的小尾巴,就像一個小逗號。你別看我個兒小,在水里我可靈活啦,我和兄弟姐妹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個大池塘里,整天快活地游來游去。沒過多久,我和伙伴們變樣了,身后紛紛長出兩條后腿,后來又長出兩條前腿,尾巴漸漸變短了,一天,我忽然一摸屁股,噯,尾巴不見啦,背上披著一件漂亮的綠衣裳,肚子雪白雪白的,鼓著一對圓圓的大眼睛,我們互相欣賞自己的新模樣,興奮極了。我們游過荷葉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哎,那不是我們的媽媽嗎?“媽媽、媽媽!”我們高興地叫起來。青蛙媽媽親切地說:“好孩子,快跳到荷葉上來,我們一起練唱歌吧。”我們后腿使勁一蹬,向前一跳,就蹦到荷葉上去了,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們開始練唱歌啦,“呱呱呱、呱呱呱”,唱得可歡了,荷塘一下子熱鬧起來。唱著唱著肚子餓了,媽媽又帶我們去捉蟲子。她耐心地叫我們捉害蟲的方法。很快我們和媽媽一樣,成了捉蟲能手,農民伯伯可喜歡我們啦。
三、討論青蛙與人類的關系
為什么青蛙是農民伯伯的好朋友?人們能捕殺嗎?看到捕殺青蛙的行為怎么辦?我們怎樣保護它?小結:青蛙是捕蟲能手,喜歡吃蚊子、蠅子等害蟲,一年能消滅5000多條蟲子,為農民保護莊稼,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也是保護環境的好幫手,我們不能捕殺它,要好好保護它。四、歌表演:“我是一只小青蛙”
幼兒戴上頭飾邊唱邊表演“蝌蚪變青蛙” 、“練唱歌” 、“捉害蟲”等模仿動作
五、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延伸:
1.將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制作成連環畫
2.保護青蛙的宣傳畫
教學反思:
一次偶然的機會,班上一名幼兒說:“老師,昨天我在一親戚家還吃到‘水雞’的,那味道可好啦”。我聽后,心里一陣心酸。真是不可思議,青蛙是人類的朋友啊,我們怎么能吃它們呢?于是我設計了這節科學教育活動。我在小中班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把蝌蚪變青蛙的生長過程、生活習性及對人類的貢獻這些內容作為活動目標,活動中讓幼兒通過猜謎、實物觀察、多媒體“青蛙的自述” 、討論、故事欣賞、游戲表演等形式,幫助幼兒系統了解。然后將活動進行了延伸,把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制作成連環畫,又將保護青蛙與保護環境有機結合起來,這樣突出了幼兒為主體活動的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幼兒的眼、手、口靈活運用的積極性,主動掌握蝌蚪與青蛙的生長過程、生活習性、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我相信:通過這些活動,會激發幼兒更好地愛護青蛙、保護自然的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