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認識時鐘
【教材分析】
定位:最普通的時鐘
——結合大班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和現實發展需要,認識時鐘的重點不在于讓幼兒獲取精確的取讀時間這一知識性技能,而是引導幼兒了解時鐘與時間的關系,時間與自身活動的關系,幫助他們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幼兒基礎分析】
時鐘對于大班上學期的幼兒來說已有一定的零散經驗。他們在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鐘和時間的有關問題,所以幼兒對時鐘上的數字與針有了初淺的認識,如:知道針有長短、粗細之分,鐘面有數字等;同時,對生活中的整點也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經驗,如:7:00起床,8:00上幼兒園, 12:00午睡等,但這種感性認識還沒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辨認時間的思維方法,并不知道鐘表所顯示的具體時刻;同時就時間和自己的生活關系也不是很明晰。大班幼兒需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了解普通時鐘的表面結構、辨認整點,從而初步建立時間觀念,為其后期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因此,設計本節教學活動時,一方面要抓住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背景,另一方面,要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幼兒經歷認識整點的過程,在同伴學習中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學習方式分析】
運用幼兒原有生活經驗,組織分享交流;充分利用課堂差異資源,推動幼兒同伴互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多元學習方式豐富對鐘面結構的認識,會辨認整點,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2.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懂得時鐘、時間與人們生活(自身活動)的關系,有進一步探究時鐘的愿望。
【教學重難點】能根據時針和分針的指向準確辨認整點。
【教學準備】
幼兒經驗準備(前期和幼兒交流調研)
物質準備:教具:ppt,時鐘實物;學具:兩人一個撥的小時鐘。
空間位置:根據人數幼兒分兩排面對教師做成弧形,幼兒操作臺擺放在座位后面。
【教學過程】
一、啟動思維,引發探究
1.創設問題情景,組織話題討論
師:孩子們,現在幾點了?有什么方法知道準確時間?【引出鐘表】
2.出示課件:呈現一個大圓,追問:讓這個大圓變成像鐘的鐘面一樣需要添加什么?【利用幼兒原有經驗差異組織討論交流】
(1)時鐘上有數字
師:哪些數字?這些數字有怎樣的順序?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們的位置排列呢?【12右邊數字是誰?對著12下面的數字是誰?】
(2)鐘面上有兩根針【有的有三根】,它們是時針和分針【秒針】
師:說一說時針和分針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師: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是怎樣走的?【觀看課件,幼兒用肢體和語言表述】
師:向這樣從12開始往右邊1、2、3、4方向走叫什么?【順時針】
【設計意圖:改變傳統觀察鐘面,一問一答的學習方式;將問題引發猜想作為活動的開始,激發幼兒的興趣,由任務驅動繼續探索的積極性;接著組織幼兒根據自身經驗進行普通的時鐘特征分享交流,幼兒較快進入學習狀態,為下面主動探求新知聚集動力】
二、自主探索,辨認整點
師:有位小朋友小明,和大家一樣快要上小學了。小學生很守時[知道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可是小明還不認識時間,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吧。
1.看一看:活動對應的鐘面表示的時間;
師:小明帶來了幾個鐘面,看一看他在做什么?是幾點鐘?
出示情景一:小明起床;
師:小明在干什么?是幾點鐘?(7:00)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