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說課《5以內的加減》
第二點:新課導入。
我出示一張圖片,告訴小朋友:“李爺爺很久都沒有去看看他種的南瓜寶寶了,這天,他走到南瓜地里,遠遠地看到四個小南瓜在地上,他走近去看時,咕咚一聲,掉下一個大南瓜,把李爺爺嚇一大跳。請問小朋友們,地上一共有幾個南瓜?”最后爺爺把這個掉下來的大南瓜抱回家了,請問小朋友們,這時地上還剩下幾個南瓜?
創設具有色彩和聲音的情境,使幼兒自然地進入包含著數學知識的情景中,能讓幼兒在感受數學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護了幼兒思維開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強加于幼兒。
第三點:幼兒利用學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具體的。因此操作是解決幼兒形象思維與知識抽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較好的手段。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就是其思維發展的過程。我出示了5張機器娃的圖片,幼兒進行觀察后,利用學具(1—5的數形小方塊和符號小方塊)進行操作,引導幼兒根據機器娃的特征用小方塊進行列式。并讓學習速率快的幼兒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習速率慢的幼兒進行有序地觀察。允許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幼兒的主體性,算法的多樣性和教法的開放特征。
第四點:課間操。邊拍手邊讀兒歌邊跳舞。
好動是幼兒的天性,音樂及舞蹈在這里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我允許幼兒離開座位自由地唱和跳,更是受到幼兒的歡迎。
“1加1等于2,2個小朋友在唱歌,1加2等于3,3個小朋友做游戲,1加3等于4,4個小朋友寫大字,1加4等于5,5個小朋友敲鑼鼓。”
“2減1等于1,1個小朋友在跳舞,3減1等于2,2個小朋友在唱歌,4減1等于3,3個小朋友做游戲,5減1等于4,4個小朋友寫大字。
第五點:通過5以內的加減法,滲透加法交換率。
我給幼兒1、2、3、4、5、+、—、=、8張卡片,請幼兒幫它們合理的排序。并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可以有多少種排法?為什么?幼兒回答是根據加法交換率。
第六點:數學游戲活動。
我出示事先準備好5以內的加減算式卡片、小兔頭飾。在地面上畫幾個圈,并依次標上數字1~5作為小兔的山洞。游戲開始時,全體幼兒圍成一圈。根據練習需要,教師把頭飾和算式發給幼兒。幼兒戴上頭飾扮演小兔,先齊拍手說:“小白兔,沒有洞,一二三,三二一,快快找個小山洞。”之后算出自己算式的得數,然后跳到和得數一樣的小山洞里,并說出自己的算式和對應的山洞號,如“5-2=3,我住3號洞”。交換算式卡片或換一組幼兒,重新開始游戲。沒有找到山洞的幼兒停止一次游戲。
第七點:引導幼兒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
我提了一些引導性的問題: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么?是怎樣算出4+1的得數?那么,1+4等于幾?4-1又會等于幾呢?你們是怎么想的?
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鞏固所學的知識。
最后,我以玩數字卡片,隨意出示兩張卡片,說出和是幾,模仿課間操的兒歌,引導幼兒進行創編。把音樂和數學結合起來,讓數學不再乏味!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