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設計意圖:
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活動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于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而且可以讓幼兒從中體會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我選擇了適合本年齡階段的這個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以往,我們都是要求孩子們在一個活動中既能較為正確地掌握測量方法,又能同時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的關系。然而,要讓幼兒在一次活動中同時達到這兩個目的是不太容易的。孩子人數多、環節又煩瑣、沉悶,種種因素往往會讓我們老師感到組織活動非常辛苦,時間難以把握,甚至孩子們的學習效果也無法盡如人意。
針對這一活動的重難點,我們決定將這個活動分成兩個課時來完成。這是第一課時,這節課我們將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自由探索,發現并學會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同時我們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
那么,本著在活動中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及數學思維能力,設計了活動的教學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討論學習——分散操作探索——集中交流——分散嘗試——討論歸納。
活動內容:學習自然測量
活動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具:記錄紙、水彩筆。幼兒用品:幼兒人手一份材料:記錄紙、水彩筆、吸管、小木棒、毛線、積木、圖形片、曲別針、礦泉水瓶、軟尺、紙條。
3、環境創設:將教室布置成‘寶寶學園’的環境。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幫助小動物測量‘寶寶學園’用具”引題,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交流、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導入:
師:“小動物們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可是‘動物學園’里的東西要怎么來設計和建造呢?熊貓校長認為我們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適合它們,可是它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尺寸。所以想請我們幫助它們來量一量、記一記,然后把這些測量的結果告訴它們,好讓它們照著這些樣子來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
2、教師讓小朋友們探索學習用吸管測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師:“我們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適合小動物們。所以,我為每個人都準備了一根吸管和一張記錄表,請大家用吸管來量一量、記一記,看誰能更準確地測量和記錄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師提問:“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幾次?”
(3)請有不同結果的兩位幼兒示范用吸管測量椅子的高度,師生共同尋找正確的測量方法。師:“他們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誰的方法測量起來更準確呢?”
(4)教師示范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及記錄方法。
師:“我們測量東西的時候,為了能測量和記錄的更準確,測量的工具要和測量的東西一端對齊;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個記號;第二次量的時候,要和前一個記號對齊了再量;量一次記一次,為了不讓自己忘記量了幾次,可以用點、豎線來幫助自己來記,也可以心里記住次數。最后在記錄表上畫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體,記上量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