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精選8篇)
《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 篇1
1。關注繪本教育內涵,有效選擇與調整繪本內容
利用繪本設計數學活動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必須在保持原著精彩和深度挖掘內涵的同時,按照數學教學活動的要求細細推敲,或調整,或修改,才能使教學活動更為適切和高效。
如經過細致閱讀圖書,舍棄了比嘴巴大小的內容,因為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不相符;放棄了鱷魚這個角色,因為很難辨別鱷魚尾巴的起始處,不便于幼兒排序,且從6個變成5個物體排序。并調整了故事結尾,改為:毛毛蟲想出了自己排在第一的好主意后,所有的動物都以謙讓弱小為由加以認可,而毛毛蟲第一個鉆進桃子里后,又突然伸出頭來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一場看似爭奪食物的比賽,轉化為共同分享快樂的結局,更能凸顯繪本內涵。
2.深入解讀繪本畫面,有效引領幼兒跨越認知障礙一個優秀的繪本,每一張畫面都似乎在與孩子對話,傳遞著不同的學習信息。如:繪本中動物比體重的畫面,是以蹺蹺板上放置不同數量的石頭來表示動物的重量。這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他們必須有相關的蹺蹺板比輕重的經驗,并通過細致的觀察、比較才能知道誰輕,誰重,再進行排序。對于這個認知點,如果教師處理木好,幼兒的學習就會在這里擱置,影響了整個教學的有效進行。如何幫助幼兒積累這些經驗呢?
我做了以下嘗試:
方法一:在個別化學習中,教師投放了天平秤和不同數量的實物,讓幼兒在反復操作中感知物體的輕重,并做記錄。同時,將繪本中數量轉化重量的圖示稍作調整,讓幼兒在個別化學習時嘗試先觀察解讀畫面,積累物體比較、轉化的經驗。
方法二:調整了活動中的提問。如:增加了輔助提問“仔細觀察蹺蹺板,你會發現什么?”讓幼兒通過互動交流,獲取信息,嘗試正確排序。從第二次教學的現場可以看到,800-/0以上的圣亥子能夠對蹺蹺板的圖意有所理解也能將數量轉換成重量,并說清理由,幫助小動物按重量進行排序。前后幾次的實踐讓我充分感悟到,教師一定要對繪本畫面進行深入解讀,更要關注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這樣活動設計才能更有效。
3.多媒體巧妙運用于繪本教學,幫助幼兒梳理數學經驗在活動設計中,我多次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將需要幼兒重點關注的內容加以呈現,如:動物的不同特征,正向排序的方法等,便于幼兒進行比較和講述。特別是逆向排序的呈現,就是在正向排序的畫面上直接進行調整,幼兒的思維、視覺沖擊非常大。多媒體的充分運用,幫助幼兒將抽象思維的過程變得可視化,同時也幫助幼兒梳理了學習經驗,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意圖:
在本次活動中,我以“讓誰先吃好呢”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的遞進建構。在開始部分,讓幼兒拿出動物卡片按從高到矮、從長到短、從重到輕給五個動物排序,這是動作水平的排序;然后,通過讓幼兒觀察排序圖,從小兔的角度用語言表述出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的排序,這是表象水平的排序;最后,讓幼兒找出自己能得第一的優勢,此環節的設置意在發展幼兒感知事物之間邏輯關系的能力,幫助幼兒逐步進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終達到擺脫具體事物、在抽象層次上學習數學的目標。
活動目標:
1、嘗試按多種特征給動物進行正逆排序。
2、積極參與操作活動,感受排序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課件、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話題。
師:看,這是一個又大又香的桃子。你們想吃嗎?
師:森林里的小動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動物。
2、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長尾巴猴子、長耳朵小兔、高個子長頸鹿、大肚子犀牛)
師: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小動物?
二、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動物的高矮、長短等排序。
師:4個小動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讓誰先吃好呢?它們決定來比一比。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師:長頸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它會說比什么才能讓自己先吃到桃子呢?孩子們按從高到矮的順序幫他們排一排吧、老師在黑板上出示排序結果、老師課件出示排序圖、為了公平、每個動物都要站在同一水平線、量的結果才真實有效
師:長頸鹿準備去咬那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可是反對的聲音響了起來。長尾巴小猴子叫了起來“這么做不行!我要比尾巴的長短”。
(2)按尾巴的長短排序。
師:請孩子們拿出動物圖片觀察它們的尾巴、按從長到短的順序排一排。
匯報、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出示結果、課件出示排序圖確認結果師:小猴子吃到桃子了嗎?有沒有其他動物反對呢?我們來看看。
2、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不行!”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地跺著腳說。
師:剛才,長頸鹿要求比個子的高矮,猴子要求比尾巴的長短,這一次我要比體重、請孩子們拿出圖片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一排、匯報、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出示結果、課件出示排序圖確認、(為了公平起見,請我們小朋友來做裁判。先看好是哪位小動物在稱重,然后數一數蹺蹺板上石頭的數量)、看看,小動物是怎么排隊的?犀牛朝著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過去……)
3、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
讓孩子觀察黑板上的排序圖,小動物在比什么?是誰想的辦法?按照什么順序排隊的?小兔也想先吃到桃子,它會和別的動物比什么才能得第一呢?你們想想看。
師:你們想出了不少辦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海豬想的辦法和你們一不一樣。
(出示錄音)小兔說:“要比誰的個子最小,我是第一名;要比誰的尾巴最短,我也是第一名;要比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的還是我!我得了3個第一,所以,這個桃子就應該我先吃!”)
師:小兔得了幾個第一?是怎么比的?
師(小結):小動物們為了得第一想盡了辦法,拿自己的長處比。聰明的小兔只是改變了比較的方法,按照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的順序比,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三、品嘗桃子
師:小兔得了3個第一,它一邊說著,一邊跑向大桃子美美地品嘗著,邊吃邊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桃子真好吃呀!”4個小動物一起分享著又大又紅的桃子。孩子們要向小兔學習、好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四、拓展活動
師:你們想不想學學小動物比一比?請同桌的5個小朋友為一組,可以根據你們身體的部位如頭發、個子等來排一排。
師(小結):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肯動腦筋,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序方法。不僅可以從高到矮、從長到短、從重到輕排,還可以反過來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排,這樣遇到問題時我們解決的辦法就會多一些。
就讓我們用明亮的眼睛、聰明的腦袋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吧。
《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 篇3
繪本中心思想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一群小動物都想讓自己先吃到桃子,為了吃到桃子,每個動物都要顯示自己的優勢來和他人比,弱勢的毛毛蟲在每一次比的過程中都落在了最后。但毛毛蟲最后以自己的智慧折服了大家,先吃到了桃子。作者讓我們明白:第一,看事情不能只從一個角度看,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有更多的發現;第二,不要因為自己弱小而小看自己,擁有自信和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融入的數學元素
這個有趣的故事除了蘊含排序的數學元素外,還隱含著很多的數學內容,如:高:矮測量的方法、天平秤的理解、數量轉換成重量的理解、逆向思維的方法等。從大班第一學期幼兒的認知水平來分析,將活動中關于高矮、長短、輕重的比較與排序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且從順向排序轉向逆向排序的探究是適宜的。
活動的設計
年齡段:大班上學期
活動目標
1.在按事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的基礎上,嘗試逆向排序。
2.理解故事內容,明白不要小看自己,樹立自信心。
活動準備
ppt、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操作材料,磁性底板
話動過程
一、進入故事情境,了解問題
重點提問:有哪些動物想吃這只大桃子?
小結
長頸鹿、犀牛、猴子、毛毛蟲和兔子都想吃這只桃子,它們為了先吃到桃子,發生了許
多有趣的事,今天就和你們說說它們的故事。
二、欣賞故事,嘗試按動物身體上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設計目的:運用已有的數學經驗設想幫助動物第一個吃到桃子的方法。
(一)動物比身高
重點提問:故事中長頸鹿和動物們比了什么就可以最先吃到桃子?
(幼兒自由講述排序的方法。)
小結
長頸鹿和動物們比高矮,從高到矮排隊,它可以第一個吃到桃子。
(二)動物尾巴、耳朵比長短
1.重點提問:兔子和猴子也想先吃到桃子,它們會和同伴比什么?
小結
兔子可以和大家比耳朵的長短,猴子可以和大家比尾巴的長短。
2.幼兒操作:提示幼兒選一個喜歡的動物(兔子或猴子),排序比長短。
3.幼兒交流(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排隊的順序)。
小結
按照尾巴、耳朵的長短排隊,兔子和猴子都能第一個吃到桃子。
(三)動物比輕重
1.重點提問:犀牛也想先吃桃子,它會和大家比什么?
看看犀牛有多重?這幅圖你看得懂嗎?說說你的理由。
小動物們分別有多重?(幼兒觀察討論。)
輔助提問:仔細觀察蹺蹺板,你會發現什么?
2.幼兒操作排序(提示幼兒仔細看圖)。
3.幼兒交流(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排隊的順序)。
小結
犀牛和動物們比輕重,從重到輕排隊,它也能第一個吃到桃子。
三、幫助故事中的毛毛蟲最先吃到桃子
設計目的:在按事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的基礎上,嘗試逆向排序。
師:不起眼的毛毛蟲大叫了起來,前面你們比過的地方,我都能比出第一來。大家都愣住了,怎么可能呢?
1.重點提問:你們能不能幫毛毛蟲先吃到桃子呢?(幼兒設想毛毛蟲排隊的方法。)
2.幼兒操作:再次幫動物們排排隊。
3.共享交流。
重點提問:誰能幫毛毛蟲先吃到桃子,你是用了什么辦法?
小結
毛毛蟲真聰明,所有比過的它都倒過來比,最后獲得了4個第一名,它能最先吃到桃子了。瞧,毛毛蟲“嗖”一下鉆進了桃子里,一會兒,乇毛蟲探出了腦袋,笑著對動物們
說:“嗨!朋友們,我們一起來吃桃子吧!”
附故事內容
動物們都想先吃到又香又甜的桃子,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來,誰也不讓誰,怎么辦 呢?最后,動物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它們要舉行比賽。誰在比賽中得了第一名,就先吃桃子;第二名,就第二個吃桃子,……誰比了最后一名,就只能最后一個吃桃子,只能吃到一點點
了。
長頸鹿想先吃到桃子,他就動起了腦筋。它覺得伙伴們高矮不同,自己是動物中個子最高的,和大家比高矮,從高到矮排隊一定能得第一,于是就對大家說:。我們來比高矮吧誰最高誰排在第一哦!”大家都同意了。長頸鹿可得意了,說:“看見了吧、看見了吧,我個子最高,所以就該我長頸鹿先吃桃子。”
兔子和猴子不樂意了,它們一起跳了出來,說:“不行不行,我們也想先吃到桃子。”它們邊說邊看看自己身上,它們想:我身上有什么可以和同伴們比一比,可以得到笫一名的?
毛毛蟲再也坐不住了,它想:比高矮,從高到矮排隊,長頸鹿可以先吃到桃子;比耳朵長短,耳朵從長到短排隊,兔子可以先吃到桃子;比尾巴長短,尾巴從長到短排隊,猴子可以先吃到桃子;比輕重,從重到輕排隊,犀牛可以先吃到桃子;我每次都排在最后,最后一個吃桃子,只能吃到一點點。毛毛蟲說:“你們知道嗎?你們排的方法我都能夠排出第一名的,我能夠得到4個第一名,應該我先吃到桃子。”……
《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與同伴合作,并嘗試記錄結果。
3、積極參與排序活動,體驗排序中的樂趣。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能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動物圖片4套,字卡:重→輕、高→矮、大→小,
3、數字1-10的貼紙4套、記錄卡4張。
4、幼兒經驗準備:認識蹺蹺板,知道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圖片,認識動物。
2、引導幼兒說出動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師:咦,這是什么?這個桃子看上去怎么樣?聞上去又會是什么味道?
師:你們想吃嗎?動物們和我們一樣,看到這個大桃子饞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都想先吃到這個大桃子。可是,該讓誰先吃呢?
二、按動物的特征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師:長頸鹿說:“我們按個子的高矮來排列,誰最高誰先吃。”
師:小朋友,你知道應該怎樣比高矮嗎?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比的。你覺得他們的方法對嗎?
(觀察圖片、通過比較,引導幼兒說出量高矮的方法,“要站在一樣高的地方,量的時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腳來量也不行”等。)
師:動物們整整齊齊地站好了,小朋友,你們看出來了嗎?讓我們從高到矮排序,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師:原來,比高矮是長頸鹿的個子最高。
2、按嘴巴大小排序。
師:長頸鹿正想吃桃子時,鱷魚長大嘴巴喊不行。他會提出比什么?
師:嘴巴的大小怎么比?看看動物們用了什么好辦法。
課件演示動物比嘴巴的大小。
請幼兒看圖根據動物嘴巴的大小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動物排隊。
3、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1)師:鱷魚正想吃桃子時,犀牛不服氣了,犀牛要求比什么?
師:那體重怎么稱啊?有什么好辦法呢?
師: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稱體重的。
引導幼兒理解蹺蹺板的原理。
師:于是,犀牛搬來許多石頭,有幾塊?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集體點數10)
師:看,其他動物也在用翹翹板稱體重呢,它們又有多重呢?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記錄表,請四個小朋友一組,一起數一數、記一記,最后根據石頭的數量,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給這些動物朋友排序。
(2)幼兒數石頭記錄,按照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序,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數石頭、排序的結果
(4)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重了?(出示輕重排序圖)
集體看排序圖講述。
四、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播放毛毛蟲的話。
師(出示排序圖):你們覺得毛毛蟲說得有道理嗎?
2、師: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生?
五、品嘗桃子
師:看來,毛毛蟲說得很有道理。聽了毛毛蟲的話,小動物們決定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美味的桃子。“啊嗚,啊嗚,桃子真好吃呀!”
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
《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按要求進行輕重排序,嘗試記錄結果。
3.積極參與排序活動,體驗排序中的樂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按動物個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長短、尾巴長短、體重的輕重進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2.難點:在數石頭游戲中,比出動物間的輕重關系,并嘗試運用“〈、〉、=”號記錄操作結果。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師(點擊課件):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了一些動物朋友,看,都有誰呢?數一數,一共有幾位?(猴子、長頸鹿、兔子、犀牛、鱷魚、毛毛蟲;6位朋友)
(2)師:這些動物朋友身上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什么呢?(例如:我們可以叫它長耳朵小兔、大嘴巴鱷魚、高個子長頸鹿、長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
2.了解桃子的特征。
(1)師(刷出來):咦,他們都在看什么呀?(桃子)
(2)師:看看,這個桃子長得什么樣?
(3)師:哇,這樣一個愛心形狀的、又紅又黃的大桃子,看著就很好吃,饞得動物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可是6個動物1個桃子,讓誰先吃好呢?
二、結合故事,引導幼兒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一)按動物高矮、大小、長短排序。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1)師:“按照個子高矮的順序吃怎么樣?”長頸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說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誰的個子最高了。
(2)師:于是,他們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樹開始量身高。(點擊下一頁)請你們仔細的看看,有沒有人耍賴皮犯規?(幼兒講述)
(3)師:對呀,量身高要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比,站站直,不能算上耳朵和尾巴。看,他們站好了,誰最高?第二高是誰呢?第三高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教師在動物的下方寫上排名數字)
(5)師:按照個子高矮的排法,最高的是長頸鹿,所以桃子得它先吃。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1)師:“不行,這么大的桃子,當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鱷魚張著一張大嘴發話了。于是,動物們都張大了自己的嘴巴,請你們看一看、比一比,按照嘴巴大小的順序,該怎么排呢?
(2)請個別幼兒在白板上操作排序,教師用課件來驗證(點擊每個動物的嘴巴處就會出現一個個不同顏色、大小的圓,方便拖動比較),并一同小結排序。鱷魚嘴巴最大,該它先吃,如他愿了!
3.按耳朵的長短排序。
(1)師:這時候長耳朵兔子和長尾巴猴子不同意了,它們會說什么呢?
(2)兔子:按耳朵長短排序(幼兒操作材料排序)
猴子:按尾巴長短排序
請小朋友按照長尾巴猴子的想法(點星星出現尾巴標記),一起來排排尾巴長短的順序吧!(幼兒說教師拖動動物排序)
講評,師幼一同小結尾巴長短排序
按耳朵長短(點花朵出現耳朵標記)來排序的話,該怎么排呢?交待操作要求:老師這兒有一張排序表,紅旗是起點,請你們將動物們按照耳朵長短的順序來整齊地排在黑線上。(幼兒操作)
講評,師幼一同小結耳朵長短排序
三、引導幼兒按動物的輕重進行記錄和排序。
1.討論比重方法。
(1)師:這下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的跺著腳,直說:“不行”。它會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誰最重)你們真的說到它心理去了,它就是要按體重的順序來排。
(2)師:那體重該怎么稱啊?用什么好辦法呢?(點出蹺蹺板)運用蹺蹺板稱重,一頭坐小動物,一頭放石頭。
師:想一想,蹺蹺板是平的代表什么意思?一樣重可以用符號“=”來表示。蹺得高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左邊重右邊輕,可以用“>”來記錄,左輕右重用“<”。(課件一一點出,對應記錄幫助幼兒理解)
2.(點第一顆星星出現“體重記錄表”)教師交待操作要求:為了公平起見,請我們小朋友來做裁判。先看好是哪位小動物在稱重,然后數一數蹺蹺板上石頭的數量用數字記錄在“石頭”下面的格子里,最后看看蹺蹺板是平的還是翹的,用相應的符號記錄在中間。
3.幼兒記錄,教師觀察指導。
4.交流操作結果,教師記錄反饋糾正。
5.引導幼兒一同來看著記錄表進行體重的排序。
師:那么我一起來看著這張記錄表,給小動物們排排體重吧!(點第二顆星星出現排序圖,點第三顆星星消失動物稱重圖而出現6個動物進行拖拽)(幼兒說,教師排)看來桃子該給最重的犀牛先吃哇。
四、引導幼兒思考逆轉排序。
1.(邊小結邊依次點頁面中的小星星圖標課件)
師:毛毛蟲心想:“比誰最高,長頸鹿是第一名;比誰的嘴巴最大時,鱷魚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長、尾巴最長時,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誰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它該比什么得第一呢?
2.對呀,為什么不管什么順序,都要從最大的開始!毛毛蟲也想到了,我們可以反過來嘛,要論誰的個子最小,毛毛蟲是第一;要論誰的嘴巴最小,毛毛蟲也是第一;耳朵最短、尾巴最短、體重最輕,這第一名不都是毛毛蟲嘛!大家一致認同了,于是毛毛蟲痛快地鉆進桃子里先吃了起來。
活動延伸:
1.師: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從小排到大、從矮排到高、從短排到長”的情況發生?(排隊、坐座位、做操時)
2.師: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動物們依據自身的特點都找到了第一名的地方,其實在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第一名,請你們回去想想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厲害的?
《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 篇6
活動目標:
1、嘗試按多種特征給動物進行正逆排序。
2、積極參與操作活動,感受排序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桃子和小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話題。
提問:看這是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你們喜歡吃嗎?
森林里的小動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小動物,請你們來說一說。
2、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引導提問:你們看這是長耳朵的小兔,還有什么樣的小動物呢?
數一數,一共有幾位朋友?
二、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動物的高矮、長短排序。
師:五個小動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讓誰先吃好呢?他們決定比一比。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引導提問:長頸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教案來源:)你們猜,他會說比什么才能讓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耳朵的長短排序。
長頸鹿正要去吃桃子,可猴子說:"這樣不行"。
引導提問:猜猜看,兔子會說比什么才能讓自己先吃到桃子?
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嗎?有沒有小動物反對呢?
(3)按尾巴的長短排序。
"這樣也不對"猴子大喊了一聲。
引導提問:猜猜看猴子會說比什么才能讓 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提問:猴子有沒有吃到桃子呢?
"不行!"河馬使勁地跺著腳說。
引導提問:剛才長頸鹿要比個子的高矮,兔子和猴子分別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長短,猜猜看這一次大肚皮的河馬會要求比什么呢?它會怎么說?
3、按動物的高矮、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排序。
"不行!"這時一點不起眼的毛毛蟲大喊了一聲。
引導提問:毛毛蟲那么小,猜猜看,他會想比什么才能讓自己得第一呢?
毛毛蟲得了幾個第一?是怎么比的?
教師小結。
三、品嘗桃子
四、拓展活動
《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 篇7
設計意圖:
在本次活動中,我以“讓誰先吃好呢”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的遞進建構。在開始部分,讓幼兒拿出動物卡片按從高到矮、從長到短、從重到輕給五個動物排序,這是動作水平的排序;然后,通過讓幼兒觀察排序圖,從小兔的角度用語言表述出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的排序,這是表象水平的排序;最后,讓幼兒找出自己能得第一的優勢,此環節的設置意在發展幼兒感知事物之間邏輯關系的能力,幫助幼兒逐步進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終達到擺脫具體事物、在抽象層次上學習數學的目標。
活動目標:
1、嘗試按多種特征給動物進行正逆排序。
2、積極參與操作活動,感受排序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課件、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話題。
師:看,這是一個又大又香的桃子。你們想吃嗎?
師:森林里的小動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動物。
2、了解動物的主要特征。(長尾巴猴子、長耳朵小兔、高個子長頸鹿、大肚子犀牛)
師: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小動物?
二、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動物的高矮、長短等排序。
師:4個小動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讓誰先吃好呢?它們決定來比一比。
(1)按個子的高矮排序。
師:長頸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它會說比什么才能讓自己先吃到桃子呢?孩子們按從高到矮的順序幫他們排一排吧、老師在黑板上出示排序結果、老師課件出示排序圖、為了公平、每個動物都要站在同一水平線、量的結果才真實有效
師:長頸鹿準備去咬那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可是反對的聲音響了起來。長尾巴小猴子叫了起來“這么做不行!我要比尾巴的長短”。
(2)按尾巴的長短排序。
師:請孩子們拿出動物圖片觀察它們的尾巴、按從長到短的順序排一排。
匯報、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出示結果、課件出示排序圖確認結果師:小猴子吃到桃子了嗎?有沒有其他動物反對呢?我們來看看。
2、按動物的輕重排序。
“不行!”大肚皮的犀牛使勁兒地跺著腳說。
師:剛才,長頸鹿要求比個子的高矮,猴子要求比尾巴的長短,這一次我要比體重、請孩子們拿出圖片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一排、匯報、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出示結果、課件出示排序圖確認、(為了公平起見,請我們小朋友來做裁判。先看好是哪位小動物在稱重,然后數一數蹺蹺板上石頭的數量)、看看,小動物是怎么排隊的?犀牛朝著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過去……)
3、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
讓孩子觀察黑板上的.排序圖,小動物在比什么?是誰想的辦法?按照什么順序排隊的?小兔也想先吃到桃子,它會和別的動物比什么才能得第一呢?你們想想看。
師:你們想出了不少辦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海豬想的辦法和你們一不一樣。
(出示錄音)小兔說:“要比誰的個子最小,我是第一名;要比誰的尾巴最短,我也是第一名;要比誰的體重最輕,第一名的還是我!我得了3個第一,所以,這個桃子就應該我先吃!”)
師:小兔得了幾個第一?是怎么比的?
師(小結):小動物們為了得第一想盡了辦法,拿自己的長處比。聰明的小兔只是改變了比較的方法,按照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的順序比,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三、品嘗桃子
師:小兔得了3個第一,它一邊說著,一邊跑向大桃子美美地品嘗著,邊吃邊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桃子真好吃呀!”4個小動物一起分享著又大又紅的桃子。孩子們要向小兔學習、好的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四、拓展活動
師:你們想不想學學小動物比一比?請同桌的5個小朋友為一組,可以根據你們身體的部位如頭發、個子等來排一排。
師(小結):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肯動腦筋,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序方法。不僅可以從高到矮、從長到短、從重到輕排,還可以反過來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排,這樣遇到問題時我們解決的辦法就會多一些。
就讓我們用明亮的眼睛、聰明的腦袋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吧
課后反思
《讓誰先吃好呢》是一個幽默生動、結尾出人意料的繪本故事。將這個故事轉化為數學活動時,我反復思量,尋找著繪本與幼兒數學活動的結合點;大膽剪裁,調整著作品與幼兒經驗的契入面,仔細閱讀故事,我發現其中隱藏著兩條線索,第一條是“讓誰先吃好呢”,這就象一個謎,始終貫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
第二條是動物們按某一特征進行高矮、大小、長短、輕重的排序,這正是本次活動的價值所在。在活動設計中,我就牢牢的把握住了這兩條主線,制訂了具有適宜性、指向性的活動目標,即以“讓誰先吃”的故事情景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動幼兒對于排序經驗、比重經驗的不斷建構。整個活動過程生動有趣,兩條主線并駕齊驅、相互交織,若隱若現、相互貫通。在主題鮮明的情景化教學中,自然無痕的滲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稱重游戲、符號的實際運用。活動目標在過程中自然展現、層層鋪展。深入解讀繪本畫面,有效引領幼兒跨越認知障礙一個優秀的繪本,每一張畫面都似乎在與孩子對話,傳遞著不同的學習信息。如:繪本中動物比體重的畫面,是以蹺蹺板上放置不同數量的石頭來表示動物的重量。這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他們必須有相關的蹺蹺板比輕重的經驗,并通過細致的觀察、比較才能知道誰輕,誰重,再進行排序。
對于這個認知點,如果教師處理不好,幼兒的學習就會在這里擱置,影響了整個教學的有效進行。如何幫助幼兒積累這些經驗呢?我做了以下嘗試:在個別化學習中,教師投放了天平秤和不同數量的實物,讓幼兒在反復操作中感知物體的輕重,并做記錄。同時,將繪本中數量轉化重量的圖示稍作調整,讓幼兒在個別化學習時嘗試先觀察解讀畫面,積累物體比較、轉化的經驗。調整了活動中的提問。如:增加了輔助提問“仔細觀察蹺蹺板,你會發現什么?”讓幼兒通過互動交流,獲取信息,嘗試正確排序。孩子能夠對蹺蹺板的圖意有所理解也能將數量轉換成重量,并說清理由,幫助小動物按重量進行排序。前后幾次的實踐讓我充分感悟到,教師一定要對繪本畫面進行深入解讀,更要關注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多媒體巧妙運用于繪本教學,幫助幼兒梳理數學經驗在活動設計中,我多次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將需要幼兒重點關注的內容加以呈現,如:動物的不同特征,正向排序的方法等,便于幼兒進行比較和講述。特別是逆向排序的呈現,就是在正向排序的畫面上直接進行調整,幼兒的思維、視覺沖擊非常大。多媒體的充分運用,幫助幼兒將抽象思維的過程變得可視化,同時也幫助幼兒梳理了學習經驗,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活動中,我能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與幼兒進行互動。
始終遵循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的原則。比如在按動物的高矮、大小、長短、輕重,進行新一輪的排序時,小兔站出來說應該我先吃,教師沒有直接說出結果而是讓幼兒各抒己見,大膽講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兒在與伙伴的思維碰撞中,領悟高矮、大小、長短、輕重正逆排序的實際意義,在師幼、幼幼的拋接中,活動重點迎刃而解。讓幼兒在活動中,興趣高漲,一直在玩中學習,活動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讓誰先吃好呢》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標:
1、嘗試根據物體高矮、輕重等不同特征進行排序;
2、能運用簡單符號記錄排序結果;
3、體驗幫助他人帶來的快樂與成功感。
設計意圖:
一次成功的活動,首先需要制定適宜的活動目標,有清晰的目標在心中,可以為教師設計活動的各個環節、組織活動過程、把握生成的問題等提供一個明確的依據和方向。因而本次活動從不同角度設計了認知、能力、情感三個維度的目標。活動目標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具體、明確、有較強的針對性。
活動重點:
按動物個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長短、尾巴長短、體重的輕重進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活動難點:
能運用簡單符號記錄排序結果;
活動準備:
一、材料準備:課件《讓誰先吃好呢》;排序卡、記錄卡、筆。
二、經驗準備:幼兒已有初步排序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桃子”導入,引出故事。(播放課件)
師:咦,這是什么呢?(桃子)
師:看看,這個桃子長得什么樣?
師:哇,這樣一個誘人的大桃子,你們想吃嗎?
設計意圖:以誘人的“桃子”導入活動,引發幼兒的興趣,既“勾”起了幼兒品嘗桃子的欲望,為理解動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嘗心境做好鋪墊。
(二)了解幾種動物的主要特征。
師:“誘人的大桃子吸引來了一群小動物,你們看,它們都是誰?數一數,一共有幾位朋友?”(猴子、長頸鹿、兔子、犀牛、鱷魚、毛毛蟲;6位朋友)
師:“這些動物朋友都有一個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們的名字一塊兒說出來嗎?”(長耳朵小兔、大嘴巴鱷魚、高個子長頸鹿、長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
設計意圖:把動物的最大特征和動物名完整講述,既發展了幼兒細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兒對這六種動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按動物的不同特征進行排序”作了有效鋪墊。
(三)設疑激趣,導入主題。
師:這群動物都想先吃這個桃子,可讓誰先吃好呢?你有什么好辦法?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動的一條暗藏線索“讓誰先吃好呢?”幼兒自由討論,激發起參與活動的濃厚興趣。
二、基本部分:
(一)啟發幼兒按照動物個子的高矮進行排序。
1、播放課件 ,引出從個子高矮排序的方法。
長頸鹿說:“我們按個子的高矮來排列,誰最高誰先吃。”
2、引導幼兒嘗試用目測的方法進行高矮排序。
師:請你按照小動物個子的高矮,給小動物排排隊。
3、觀看課件,通過比較,引導幼兒說出量高矮的正確方法。
師:我們來看看動物們是怎樣比的。(點擊課件)
師:你覺得鱷魚的方法對嗎?(不對,要站在一樣高的地方,量的時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腳來量也不行)
4、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排序結果。
師:動物們整整齊齊地站好了,從高到矮排序,誰最高?第二、第三高的是誰呢?接下來輪到誰?第五高?最矮的一個是誰呀?
師:我們來記錄下比賽的結果吧,用什么樣的符號可以表示從高到低呢?
設計意圖:按高矮排序時,問題深入淺出的有效推進;使幼兒掌握了高矮比較中參照對象的統一性;并嘗試用簡單符號記錄。從而為引出幼兒自主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征進行排序的環節做好準備。
(二)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按動物身上的不同特征進行排序
1、激發幼兒討論多種排序方法。
師:“如果你是其它動物,你愿意以這樣的順序來吃嗎?”
“有什么好的辦法讓你喜歡的小動物當第一名?”
“你會用幾種辦法給小動物排序?”
2、幼兒自主排序,嘗試在記錄卡上記錄操作結果。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并不呈現故事中其他動物排序的情節,而是鼓勵幼兒展開聯想,自主的嘗試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征進行排序。并嘗試用自己設計的簡單符號表示排序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三)根據幼兒對自己所展示操作材料的講述,適時結合故事課件,集體討論多種排序方法。
師:“你是怎樣給小動物排序的,為什么?”
“小動物們也是這樣排序的嗎?”
1、按照兔子耳朵、猴子尾巴的長短,嘴巴的大小等動物特征排序,讓幼兒集體進行講述。
2、體重排序中,引導幼兒觀看故事課件,運用大于號,小于號,等號等記錄操作結果。
1)回憶蹺蹺板的經驗,幫助幼兒按體重排序。
師:“體重得怎么稱啊?犀牛用了什么辦法呢?”(蹺蹺板)
“你們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是怎么玩的?想一想,蹺得高
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是平的,又說明什么呢?”
“那用蹺板怎么稱出動物們的重量呢?比出誰重、誰輕呢”(一邊坐小動物,一邊放上石頭,數一數石頭的數量就可以了么)
設計意圖:故事中蹺蹺板稱體重的情節,幼兒不易理解,因此采用啟發式提問,聯系生活中蹺蹺板的經驗,為幼兒的思維搭建了情景化、游戲化的平臺。
2)幼兒數石頭,教師觀察指導。
師:請小朋友幫助小動物數數每個蹺蹺板上的石頭,數完把石頭的數量記在操作卡。
3)交流數石頭結果,教師記錄。
師:誰的蹺蹺板上石頭最少?毛毛蟲連一塊石頭的重量都沒有,我們應該怎么記呢?
師:猴子與石頭的比較情況呢?應該怎樣記錄呢?
設計意圖:引導幼兒運用合適的符號記錄操作結果,既是對動物與石頭比重的科學表示,又拓展了幼兒對“等號、小于號、大于號”實際運用的經驗,體現了幼兒數學知識的有效整合。
(四)再次探索,動手操作——嘗試逆向思維的排序
1、播放課件,呈現故事結尾。
師:小動物們想了各種辦法來排列順序,可是,最后大桃子卻被毛毛蟲先吃了,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
2、幼兒再次探索,嘗試逆向思維的排序。
師:毛毛蟲怎樣能使自己排第一呢?
小結:故事的最后是弱小的毛毛蟲排在了第一,毛毛蟲是以“智”取勝,因為它運用了與其它小動物不同的逆向排序的方式,而且不僅個子最矮第一名,還是體重最輕、嘴巴最小、耳朵最小的第一名,獲得勝利。我們要在毛毛蟲的身上學會一個道理;不要小看自己,要學會相信自己。
設計意圖:因為前面孩子們都沉浸在從最高、最大、最重的排序順序中,這時出乎意料的故事結尾呈現,引發幼兒的疑問,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幼兒再次通過自己的探究解開謎底,最終主動獲得逆向及多-維角度排序的經驗。
三、結束部分:小組討論,合作探索——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排序。
1、每組幼兒按自己組內幼兒的特征進行多角度、正逆順序的排序并進行記錄。
2、交流介紹不同排序的方法。
小結:剛才我們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排隊,而且方法都各不相同,你們的本領真大,在平時的生活學習活動中,我們要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讓自己成為最棒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找到許許多多的排列方式。
教學反思:
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感興趣。”教師如果能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將所學內容寓于其中,使幼兒所學的知識有情、有境,就能引起其極大的興趣。因而在此次活動的設計中,我將《讓誰先吃好呢》這樣一個幽默生動,貼近幼兒的繪本故事轉化為數學活動,創造性地設計教學環節。以探究為主線,引發沖突,通過多方猜測、積極驗證、練習鞏固等環節的設置,力求讓幼兒對原本乏味的排序活動產生興趣,通過有效的教學,重新建構排序的經驗,促進良好數學思維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