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大麥(通用2篇)
打大麥 篇1
一、設置游戲情境:
1、介紹“打大麥”:
師:上次,大家聽說過“打大麥”了,誰愿意來說“打大麥”是怎么一回事?
小結:“打大麥”場面非常熱鬧、非常開心。
今天,我有一個“打大麥”的游戲,可好玩了,你們也要玩嗎?
2、做個示范:和一個幼兒玩一次:
提問:你覺得游戲有趣嗎?玩了這個游戲你需要學會什么呢?
二、學習游戲玩法:
1、學習兒歌:
1)師:對了,先要把兒歌學會,然后學拍手游戲,那幾個人玩呀?下面,請小朋友聽老師把兒歌念一念,念完后請你告訴大家里面都說了些什么?
提問:游戲的名字叫什么?游戲里說了些什么?
2)第二次念兒歌,出示大圖
師:哦,剛才小朋友聽的都很仔細,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張圖,圖上說的呀和兒歌里內容是一樣的,大家看著圖聽我再來念一念。
師提問:幾蘿開始打大麥呀?對了,“三蘿開始打大麥”大點聲,一起說。
大麥打的多是什么?——重復(糾正)
大麥打的響呢?——(發音)
師:你們看著圖譜會念嗎?(打大麥發出的聲音是什么樣的?誰來學一學?)
小結:念兒歌要把字念準確念清楚。
2、學習拍手游戲:
引:小朋友都學會念兒歌了,下面要學什么呢?(拍手)你們剛才看見是怎樣拍手的?(自己拍和朋友拍)
示范:提問:看清楚前面需要拍手嗎?(對了那從哪里開始拍手呢?)
噼噼啪是怎么拍的?(哦,是自己拍一下,我們用兩只合攏的手來表示;用一只帶指甲的小手來表示和朋友拍一下)
3、看圖練習:
1)看圖,自己再來一次,先不要找朋友,(發現錯誤,再來一次,重復拍手練習)
2)找到好朋友,看著圖譜,練習一次。
請一隊好朋友,上來示范一次。
4、練習:
最后把你剛才的朋友帶到中間來玩一次,看哪一隊小朋友念的準確,拍的又對。
表揚:念的狠好聽,拍的又準確。
只要我們認認真真的學習,什么都能學會,什么都能學好,對不對呀?
打大麥 篇2
童謠《打大麥 》課后反思 地方童謠以其稚樸、趣味的內容,朗朗上口的節奏,簡單易玩的游戲規則,讓每一個人的童年充滿了歡聲笑語。因此,孩子們從小就從祖輩、父輩那里傳承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地方童謠,以其稚樸、趣味的內容,朗朗上口的節奏,簡單易玩的游戲規則,讓每一個人的童年充滿了歡聲笑語。如:“丟手絹”“搖啊搖”“蹲蹲孵小雞”等等,操場上、教室內常常會看到孩子們兩兩相伴,或三五成群,自由自在地享受著唱童謠、玩童謠的快樂。為了進一步滿足孩子學習的愿望,促進認讀、語言、交往、合作等能力的發展,我追隨孩子的生活和興趣,嘗試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適合開展認讀的地方童謠作為教材融進主題課程中,與各個領域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潛在教育價值,方言童謠《打大麥》就是這一理念下所設計的活動。 這一活動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將原來的童謠進行了刪減處理,以學習方言童謠為重點,以兩人合作協調拍擊為難點,目標的定位也較適合,易被小班幼兒所接受。在整個過程中,從會說的童謠入手,成功喚醒幼兒已有經驗,自然引出新童謠《打大麥》,通過一系列形象,有效的教學手段,如:看錄像、圖譜呈現、配樂器演奏等,在看看、說說、玩玩中體現了張弛有度、寬松、愉悅的活動氛圍,層層推進、逐步提升。尤其是難點的解決巧妙而自然,利用籮、麥的標記幫助幼兒學會與同伴左右手協調地拍擊,促進了目標的達成,不僅與主題緊密聯系,也體現出設計者的匠心獨具,給人以生動靈活的感覺。 本次活動的不僅體現在內容的選擇、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上,更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親密無間、積極互動的師幼、幼幼關系上。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快樂的游戲情境,并始終以幼兒的玩伴參與,支持幼兒的探索學習,引導幼兒通過自主觀察、集體討論、游戲體驗等途徑,建構自己的經驗感受,提升了對民間童謠的興趣。同時,教師還不斷提供幼兒相互合作、交往的機會,促進了同伴間的互動交流,幫助幼兒進一步獲得情感滿足和認知需要,體驗到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從而成就了真實有效的課堂。 貼近幼兒生活的鄉土教材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補充,是幼兒園教育向生活教育回歸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大自然是活教材”理念的最好闡述。本次活動通過學習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方言童謠《打大麥》,別具村野風味,自然純樸,讓幼兒親身感受到中間蘊含的濃郁地方特色,體驗唱童謠、玩童謠的樂趣,萌發出愛家鄉、愛民間傳統文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