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基于兒童本位的幼兒園安全教育
案例 :
家長開放日活動結束后,一位小班爸爸急匆匆找到我,提議說:"你們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柜子的邊角都設計成了圓角,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但是,孩子在喝牛奶時,習慣的頭太尖了,建議你們把吸管統統剪成圓頭,這樣孩子才足夠安全。"
上述案例中的這位父親,是千萬家長的縮影。他們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給孩子提供了全方位的保護。尤其是小班新生家長,孩子初次離開他們溫暖的懷抱來到"小世界",父母擔心老師照顧不全、擔心孩子會受傷害等等。殊不知,成人卻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成長權力,將生活與孩子割裂。把安全教育變成了 "安全保護"。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孩子們真的安全了嗎?在成人的所為下,孩子又得到了怎樣的發展?面對真正的危險孩子能不能自我判斷,自如應對?顯然不是,這種現狀在逐漸嚴重破壞教育生態現狀。孩子在成人的過度保護中,面對危險毫無防范意識,缺乏自我保護及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易形成依賴、脆弱等不良心理素質。因此,光為孩子創設"保護傘"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我們如何從幼兒本位出發,將社會引向孩子,孩子引入生活呢?就此問題,我們作了小嘗試:
(一)多元體驗,培植意識,強化行為。
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剌激。孩子的學習必須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因為知識是從學習者內部構成的,所以在開展活動時,我們充分考慮到幼兒的主動性和幼兒的年齡特征。在情景體驗、專項體驗等多元化體驗形式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出發,快樂學習,主動建構新經驗。
1.環境暗示 培植意識
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剌激。研究中,更突出環境潤物無聲的特殊效應。如班級門口的"溫馨提示"、走廊里"安全自護,情系你我他"專項話題交流板、戶外活動時"友情提醒"欄等等。不僅喚醒幼兒,更提醒了成人。
2.放手管理 主動出擊
除了提供必要的保護,如家具的圓角設計、軟質地面等硬件保護,作為老師更要學會該放手時就放手。為了調動幼兒主動意識,我們將權力下放,讓他們學會自我觀察、判斷,從而做到主動防險,逐步形成自護意識。如大班的"安全早知道"環節,由值日生利用有3-5分鐘時間,主動察險,發現險情及時上報。又如自創安全標記張貼于區域、大型玩具等地方。同時,我們還將眼睛越過圍墻,帶孩子走進社區,去尋找、發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學會看懂公共場所的安全提示板,做到雙管齊下。
3. 情景重現 引人入勝
安全教育,跟其他活動有別的是,不能光靠孩子的"說",而是要靠孩子真真切切的"動",才能突現。我們及時抓住主題中有意義的活動,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幼兒參與體驗,調動孩子積極參與性,構建新經驗。如 "不跟陌生人走" 、"迷路的小熊"等活動中,我們為孩子提供的情景活動與幼兒的生活很貼近,激發了孩子的參與熱情,在親身體驗中,建構了自我保護的知識,提高了自我保護能力。
4.專項體驗 以真升情
生活中處處存在危險,有的可以防止,有的卻是防不勝防。如小班幼兒,由于生理的發展決定了他們不會靈敏的躲閃危險,從而經常發生小朋友互相碰撞的現象。針對于此,教師對幼兒進行了"會躲閃,不碰撞"的專項自我保護教育活動。再如中大班級組,開展了 "一起玩真快樂" "安全玩積木", "跑步的安全"等專項活動,在活動中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身體協調性,掌握了運動時的注意事項,更養成堅持、合作等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