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貼近幼兒的需要
“做中學”的實施理念要求教師要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認知需要的探究式環境,讓幼兒積極動手動腦,只有這樣,幼兒才能構建對自然及規律的認知。而我對這個理念的理解是,“做中學”的實施,內容的選擇是關鍵,只有選擇了適宜的內容,幼兒才更易接受,才能真正的讓科學走近幼兒。一、生活中關注幼兒,捕捉幼兒的興趣點開展活動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我們生活的世界,對于幼兒來說,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疑問在小腦袋中產生:樹葉為什么會落下來?水溝里的水為什么會臭?泡泡為什么是圓的?……各種物體的千姿百態,自然現象的千變萬化,科技產品的神奇魅力,以及規律的奇妙作用,都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使他們對現實世界充滿好奇,充滿想象。因此,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敏銳地捕捉幼兒的興趣,從而獲得科學教育內容。
如:秋天到了,幼兒園操場上的樹葉紛紛落下,幼兒在進行戶外活動時都喜歡爭著搶著撿落葉,并且會說“我的樹葉和你的不一樣” “我的是圓圓的”……關注到了這個現象,我便想:既然孩子這么感興趣,這么喜歡觀察樹葉,是不是能夠開展一個相關的科學活動呢?于是,科學活動“找樹葉”應運而生了;顒又,幼兒學習從形狀、顏色、手感等各方面感知每片樹葉的不同之處,然后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將每片落葉送到了大樹媽 媽的身邊。通過這個活動,幼兒更加關注大自然中的現象了。
二、對話中聆聽童聲,發現幼兒的需要開展活動
科學教育活動內容也可以產生于孩子之間,孩子與老師之間互動時所表現出的興趣、問題、主意、難題。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和創造有利于真正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及時有針對性地給予刺激進行對話交流,在對話中聆聽童聲,在“對話”中發現幼兒的需要,從而產生新的科學教育內容。如:一次,在聽故事“甜津津的河水”后,我就聽到幼兒紛紛在討論。有的說喜歡小熊,因為小熊把糖扔到河水里,讓小魚也分享到了糖,有的說不喜歡因為小熊把糖扔到水里,本來清清的河水變臟了。
看到幼兒都討論得興高采烈,我在想:他們的結論都是源自于猜測,能不能讓他們自己動手實驗一下呢?于是,在我的建議下,教室里的科學角里便多了兩瓶水:一瓶清水,一瓶放了糖進去。幼兒時常會到窗臺前看一看,看看那瓶加了糖的水到底怎么樣了。幼兒發現,那瓶加了糖的水一開始是甜的,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后,先是變色了,再后來就有股怪味了。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孩子們一直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觀察、品嘗、討論等,親身經歷了清水變甜又變臭的過程,并由此有了一個具體而又深刻的認識,真正實現了“做中學”。這個科學活動因為是在幼兒的興趣點帶動下發起的,是符合幼兒的認知需要的,所以它才能夠被幼兒所喜歡,才能夠走近幼兒。
三、區角中精心設置,激發探索欲開展活動
幼兒的好奇心非常強烈,他們有著濃厚的探索的欲望。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區就最能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在科學活動區中,幼兒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每個幼兒可以從自己的發展水平出發,自由的選擇材料獨立的感知、觀察和操作材料,從中探索。作為教師,應該精心設置科學角的活動材料,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初步接觸科學現象的空間,從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了進一步開展科學活動作鋪墊,從而使得科學活動更加貼近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