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美術欣賞的幾個步驟
曾一度以為美術欣賞課就只要讓孩子欣賞名畫,因為考慮到孩子的能力,名畫成人也無法模仿更何況孩子。在“與大師對話提高幼兒的版畫能力”的研究中我漸漸也明白了名畫對于孩子的意義。每次的欣賞活動都要與相應的操作活動相結合,使整個活動有靜有動,有視覺體驗也有操作經驗。而且也符合低幼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對兒童的藝術素質要全面培養的要求。欣賞帶動了創作,創作又反過來可以加深欣賞的體驗,兩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我就欣賞的幾個步驟進行總結了一下
1、整體感覺,自由地談論
美術欣賞教育是一種給兒童以豐富而復雜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動。在這種特殊的精神活動中,兒童要獲得各種各樣的心理感受,把認知對象變為情感體驗的對象。對藝術品的初步印象,是兒童進入美術欣賞的第一步,這一步應把兒童鮮活的個人體驗放在優先位置,由此出發再來討論其他問題。如在欣賞康定斯基的《構圖18號》的時候由于是抽象畫,而且沒喲具體的東西,所以孩子們認為這幅畫很凌亂,有的小朋友感覺整幅畫像是一個游樂場。這是未被教師修正過的最原始最真實的直覺體驗,它伴隨一種創造性知覺活動和思維活動,是兒童產生審美愉悅的重要源泉。面對兒童的這種表現,教師如果選擇制止、阻攔甚至訓斥兒童的隨意和不守規矩的態度,就會挫傷兒童的積極性,妨礙兒童良好的情緒體驗和審美心境的形成。兒童在欣賞藝術品的瞬間,他們把所看到的、感覺到的和體驗到的東西往往都匯集在了一起,表現出特定表情、姿態、動作和聲音,他們的思維奇跡般地活動起來,這是一件好事。此時教師應支持、鼓勵和激發兒童的表現欲,給他們一定的時間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還可以和兒童一起作出真實的反應,拉近與兒童的距離。
2、要素識別及其形式關系分析
兒童欣賞美術作品,不僅要獲得對作品的內容、主題、題材等的認識,更重要的還要逐漸養成能夠透過畫面所描繪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內容,進一步感知和體驗潛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習慣和能力。這一步可以以老師“你看到了什么”的提問為線索,引導兒童發現作品的點、線、形、色等要素。要放手讓兒童認真觀察,自由討論,一開始兒童可能會主要仿照于從作品描繪的具體事物,或這些點、線、形、色所構成的東西“像什么”的角度來觀察和感知。如在《百老匯的音樂》這幅畫中,幼兒能說出這些顏色像燈泡一樣在閃,有的小朋友覺得像很多樓梯,很多房子建筑。兒童能從這幅抽象畫中看出這么多東西來,說明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思維是活動的,這是兒童欣賞能力發展的良好開端,但這還主要是一種日常知覺而非審美知覺。在討論中孩子們還提到他們看到了“線條”,紅、黃、藍等各種“色塊”,這是一些屬于形式語言的東西,是徒刑藝術的魅力的本體所在,是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要著意引導兒童把握的。在識別了線、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時甚至在識別這些要素的過程中,這些要素與要素之間所形成的關系,它們所表現的情感和蘊含的意味,自然便會成為兒童感受和談論的主要內容。
3、回到整體,較深入地討論作品給人的感覺
這是又一次的整體感受。它建立在兒童對作品的各種要素及其美學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講座之上,它與第一印象時相比,應該是更深刻的。這一步也可以通過給作品命名并說出為什么要這樣命名的方式來進行,因為兒童對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夠反映他們對作品的總的感覺,而考慮取名字的理由則能幫助他們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這些感受和思考過程,這里既是有直覺的、感受的東西,也夾雜了理性的、邏輯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