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單一辦園模式提倡多形式、多渠道辦園
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發展,向幼兒園的辦園體制提出了政策性挑戰。因此,幼兒教育社會化 ,國家、集體、個人一起辦園,共同負擔,勢在必行。
從現狀來看,企事業辦的幼兒園從企業中分離出來,轉由社會承擔,這是大勢所趨。這類托幼園所將成為 自負盈虧、獨立經營的實體。但是,應該強調指出的是,在社會保障體系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完善的今天, 還應該進行認真而審慎地考慮,而不能僅僅從企業的經濟效益這一個方面著眼,還要從保護兒童權益的角度考 慮社會效益。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以保證平穩過渡。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以后 ,可以不再通過直接辦園的形式,體現本企業對自己職工的關懷,但必須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充分體現企業 對本單位職工,仍然承擔著保障其子女接受教育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根據新會計制度,企業仍然應該“將一定 比例的公益金,投入企業的園所,或該企業職工子女所在的幼兒教育機構”。總之,在這一重大改革中,企業 的領導切不可把幼兒園“推出了事”,而必須幫助他們、支持他們,“扶上馬,送一程”。例如,北京市北人 實業公司,對從企業剝離出去的幼兒園,在轉換經營機制的過程中,給予了正確引導和大力支持。該公司首先 作好承包人的思想工作,幫助其認清形勢、明確方向、算好細賬、解除顧慮、敢于承包;同時,向幼兒園灌輸 經營思想,指導他們由福利型向經營型轉化;在保育費價格調整方面,也給予大力支持,對幼兒園采取保護政 策,變暗補為明補,實現了集體、個人共同負擔保育費;在優化組合過程中,進行有力的配合,由公司接收和 安排下崗的人員,使園長放開了手腳,解除了后顧之憂。
公立幼兒園主要是如何解決國撥經費問題。公立幼兒園是幼教系統的“龍頭”,應該發揮示范和實驗的作 用,并應成為教研和培訓中心。它的發展方向是,除去個別的“窗口”之外,絕大多數也要逐步走向自負盈虧 與國家適當補貼相結合的道路。但是,這要有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和艱苦的實驗過程。
街道園底子薄,人力、物力、財力都遠不如市立園、部隊園,競爭力不足。這是街道園的劣勢。但是,街 道園自主權大一些,獨立性強一些,依賴性小一些。這是他們的優勢,是他們參與競爭的基本條件。街道園應 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面向社會,面向家長,面向市場。學會按照社會需求和經營規律去辦園。不僅在競爭 中站穩腳跟,而且還要不斷發展自己。
除現有的辦園模式之外,還應提倡財團、公司捐資辦園以及私人辦園。前不久,我國首家股份制幼兒園已 在河南省新鄉成立(新鄉英語幼兒園)。
從發展前景看,在城市,應以社區為依托,多種形式地舉辦正規或非正規的幼兒教育機構,逐步實現幼兒 教育的社會化。在規劃和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時,應將幼兒教育明確納入,加強社區對幼兒教育事業的扶植與管 理。現在,北京市政府已經把幼教機構的設置,納入城市建設的統一規劃中,并責成城建(或房地產開發)部 門,承建符合國家規定標準及本地實際的幼兒園、托兒所,交教育部門、衛生部門或其他有條件辦園的單位, 按比例投資建設園舍和按期交納管理費。只有這樣,才能集中資金,統一興建受社會歡迎的幼兒園。這種新型 體制的幼教機構,具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不會因為某個單位的虧損、蕭條而受沖擊,它可以按照辦園規律去 滿足社會對幼兒園提出的要求。而且,社區教育有利于調動地方辦園的積極性,有利于籌集教育資金,便于實 施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