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教育的主人
-------------淺談學習新《綱要》后的認識
學習完新《綱要》后,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個教育理念的變化。舊《綱要》是注重教師的教,以教師為主體;新《綱要》是注重教師的導,以孩子為主體。真正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孩子的創造性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就需要自身的提高和探索。可以說新《綱要》的實施,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大突破和飛躍!對幼教工作者來說,也是一項新的挑戰。
通過對新《綱要》的學習,使我對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綱要》總則的四、五條中都反映了“教育以兒童為中心”、“讓孩子做教育的主人”的觀點。我想針對這一問題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兒童的心理是相當復雜,同時又是很單純的。準確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特點,從而正確的認識幼兒,這是幼兒教育的基本前提條件。只有深入的了解他們,深刻的理解他們,才能有效的教育好他們。通過一年的小班教學,我發現一般孩子都有好動、好奇、好說和喜歡模仿等特點。作為我們就應該保護孩子們的這些天性,利用他們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加以引導,從而達到教育目的。例如:有一次我拿出來兩張不同的信紙放在桌子上,然后自己坐在一邊。立刻,就有許多孩子圍了上來。他們有摸的、有說的、有的還拿起來看看,請聽聽他們的對話吧:“快看,這張紙上有花,這張紙上沒有。” “這都是寫信用的紙。”“這張大,這張小。”“哈哈,你們聞聞這張還有香味兒呢,這張就沒有。”“我姐姐告訴過我,這張是大人用的,這張是小孩用的。”“這張紙軟,這張紙硬。”……孩子們通過多種感官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對這兩張紙進行討論。說出了信紙的簡單用途及分類。而老師所要做的是糾正孩子的用詞不當,幫助幼兒總結一下他們的探究結果就行了。這樣看來,幼兒是可以以自身為主體,進行探究活動,從而達到不同層次的教育效果。
傾聽幼兒的講話,讓幼兒自己進行探究活動。看起來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贏得了時間!用這種探究式教育來代替以往的告訴式、灌輸式教育,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孩子真正做了教
育的主人!但是要想讓幼兒自己去探究,就必須充實他們的大腦經驗,也就是豐富他們的環境范圍。幼兒的知識能力是由經驗而來的。環境越廣泛,知識就越多,能力也就越強。在新《綱要》中曾多次提出給孩子創設適宜他們發展的環境,而這種適宜幼兒發展的環境究竟在哪里呢?當大自然漸漸被高墻、鐵欄、緊鎖的教室所代替的時候,盧梭便開始大聲疾呼:“讓孩子回到大自然吧!”
孩子一旦走進自然界,便完全恢復了自己的天性。再那里無拘無束,從那里他們會知道,松樹是會冒油的;小草是會變黃的;樹葉會掉下來的;泥土是可以壘城堡的……他們會用自己的身體來感知自然界中的律動,用自己的身體來傾聽自然界中的聲音。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們去看農民伯伯收秋。孩子們各個興高采烈,他們會用棒皮當成翅膀,在田地里盡情飛舞;他們會指著粘有露珠的棒穗問我:“老師快看,他身上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水珠呢?”就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國勝也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在那里,他們懂得了珍惜糧食,懂得了疼愛父母,認識了馬、拖拉機、大汽車,知道了蚱蜢是壞東西……回來后,他們自己動手畫了大大的玉米,用棒皮給小熊安上了翅膀……這些來自于自然的教育是最真實的、最本土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