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 放權 搞活 促進幼兒主動發展
素質教育,是在我國基礎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干擾而使其應有的育人功能遭到損害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其要義是使全體學生得到主動的全面發展。正是基于對“全體、主動、全面”的認識,我們根據自身啟蒙性的特點,以讓幼兒主動發展為切入口,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現匯報如下:一、兩點體會
通過搞改革,得到了如下體會:要讓幼兒主動發展,教師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換位,二是放權。
(一)換位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幼兒聽,教師演,幼兒看,有人比喻為“灌”。在實施教學改革后,這種情況有了變化,變成幼兒有動手,有操作,但是,幼兒做什么,怎樣做,都在教師的控制之下,真可謂“熱熱鬧鬧搞操作”,而實質沒有變,有人比喻為“變著花樣灌”。要讓幼兒按他們自身的規律和天性主動發展,幼兒教師應該換換位子,即要從統治、支配的地位換成與幼兒平等的地位,真心誠意地把幼兒當作平等意義上的“人”,將幼兒的學習看作是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灌輸或塑造的過程。換位后要做到:第一,關注幼兒,了解幼兒,探求幼兒的內心情感,與之產生心靈與心靈的呼應,互敬互愛,有情感交流;第二,師、兒之間是一種平等、信任的關系,教師相信幼兒身上有巨大的潛能,為他們提供積極思維、大膽想象的活動舞臺和心理空間,尊重、鼓勵幼兒暢所欲言、勇于探索和實踐;第三、教學是民主的、開放的。這樣,教師與幼兒就不再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就不會把幼兒當成器皿,裝呀裝,多多益善,而是建立一種像家庭一樣溫暖、充滿支持、接納、肯定、鼓勵、信任的人際關系環境,教師的角色就由統治者、指揮者、演講者變為合作者、玩伴、軍師、傾聽者、導師、長者、后勤部長……參與在孩子中間。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去關愛每一個孩子;才能了解孩子的原有水平,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注意個性培養、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權
位子變了,角色換了,就應該放權。放哪些權?
1、放環境的創設、管理權(物質環境)
在3—6歲的幼兒園階段,幼兒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系統的知識學習不是這個階段的任務。因此,教師和幼兒不是直接的授受知識的主客體關系。在師、兒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中介在起作用,即環境。教師正是通過對環境的創設,來引導并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等多方面得到發展的。
如果幼兒不愿意或沒機會參與到所設置的環境中,即使是精心創設的教育環境,也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創設環境,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參與創設、管理環境,將創設環境、搜集材料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像自然角、活動區、飼養角、活動材料的準備、投放等等,讓幼兒參與進來,這樣才能發揮環境的巨大作用力。例如,我們搞過一個自然科學角,種了幾種植物,分別給于不同的條件,讓幼兒觀察、記錄其變化。主觀愿望是讓幼兒愛科學、愛自然、學觀察、學紀錄,可是很被動,幼兒興趣不高。后來改了方法,讓孩子找種子,親自種,親自管,教師指導著給于不同的條件(水分、光照),責任到人,幼兒參與以來,積極性很高,每天都去關注這個角,看到出芽了,興高采烈,趕快畫下來,“怎么畫呢?”“這樣行嗎?”看到蔫了,死了,心煩甚至流淚,問這問那,有的重新種,有的把自己種的和別人共管。這種自發的學習和體驗遠遠超出教師辛勤準備的環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放活動選擇權
每天都要給幼兒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在這個時間,允許幼兒自主地去玩。玩什么,怎樣玩,做什么,用什么材料,怎樣做,做什么游戲,怎樣做,都由幼兒決定。教師由管理者、檢查者轉到幼兒的探究操作上,轉到滿足幼兒的需要、關注發展水平、指導其向深層發展上。只有這樣,幼兒才會有興趣,積極地動手動腦,才會自由地想象、創造、交往、交流、合作,心智、個性得以充分、和諧的發展。例如,在玩娃娃家時,兩幼兒(夫婦)走出“家門”,跑到走廊盡頭去了,這時,教師并沒阻止,而是觀察其行為,只見他們回來了,便走過去詢問,孩子興奮地告訴老師:停電了,家里沒水,我們到王奶奶家打水給娃娃洗澡了。多好的爸爸媽媽呀!這時,老師肯定了幼兒的愛心和辛勤,同時提出娃娃的安全問題,孩子小臉紅紅的,想了想之后,就去摸娃娃的頭,說:娃娃沒人管,感冒了!快去請大夫!可想,如果不讓孩子走出“家門”,就不會有這么生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