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精選12篇)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料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么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天,老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起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么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知道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老師!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顏色的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老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里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②誰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
③總結:我們現在一起來試一試,然后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出示大的示范調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并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么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么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并記錄)
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范。
5、引導幼兒發現并記錄
①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調色卡,還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后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選材操作并記錄)
②變出了什么?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③教師總結: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游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說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么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么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么顏色了呢?(邊說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幼兒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陳皆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寶寶》
幼兒園中班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
你們還認識什么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么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
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里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里面是什么樣的呢?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并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里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
如:蛋黃怎么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為什么蛋有大有小?
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意圖:
基于上學期自然角以及戶外陽光活動的觀察,我發現我們班的孩子昆蟲極其感興趣,不論屋檐下慢慢爬行的小螞蟻,還是小山坡飛行的蜜蜂,抑或是色彩斑斕的蝴蝶,都能他們興奮不已。為此,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各類捕捉工具,將其帶入班級觀察了解,但不幸的是,每每帶回來的昆蟲都不超過2天就死亡,這大大打擊了幼兒觀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讓幼兒能有個較為長期的觀察,我們和孩子一起請教了專業人員,他們為我們提供一不常見的昆蟲——獨角仙。但幼兒對其認知很有限,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擴寬孩子們的知識面,我們及時把握其教育契機,開展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一、知道獨角仙的外形特征,了解獨角仙犄角的作用。
二、能用符號、繪畫等方式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三、喜歡觀察獨角仙,萌發飼養獨角仙的情感。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獨角仙活體;獨角仙頭部角的局部圖;放大鏡每組3個;粉色問題紙人手一張;筆人手一支。
活動過程:
一、參與談話,萌發對活動的興趣
二、看一看、摸一摸,記錄獨角仙的外形特征
1.提出操作要求,觀察獨角仙。
2.幼兒自主觀察記錄,教師觀察指導。
提問:
(1)獨角仙的身體是什么顏色?
(2)獨角仙的足都有什么?
(3)獨角仙摸起來是軟軟的還是硬硬的?
3.集中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小結:獨角仙身體的顏色是黑色的,體形大而威武,有著厚厚的硬殼,有甲蟲之王的稱號。頭部有一支雄壯有力的觭角,故稱為獨角仙。它有三對長足,并且強大有力,末端均有利爪1對,是利于爬攀的有力工具。
三、欣賞獨角仙的局部圖和視頻,感知觭角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1.欣賞獨角仙觭角的局部圖,知道角的外形特征。
小結:獨角仙的角是尖尖的,像一個叉子。
2.觀看視頻,知道角的作用。
小結:原來獨角仙喜歡打架,當它們打架的時候會把它的觭角插到對方的腹部下面,然后高高舉起,使對方飛出去。
3.欣賞視頻,知道獨角仙也會飛行。
小結:獨角仙和大部分昆蟲一樣有兩對翅,但是它的第一對翅變成了覆蓋在背部保護性的背甲,第二對翅是飛行翅,平時收在背甲下面,看不到。要飛行時,它會先把背甲翹起來,露出下面的飛行翅,再飛行。
教學活動反思:
興趣是孩子們不斷探究“未知”世界的動力源泉。在本次活動中,我以幼兒當前的需要為前提,以研究為重點,性有效的科學探索,積極為幼兒創造有利于觀察獨角仙的條件,提供觀察所需要的工具,例如:放大鏡、紙、筆、尺等材料,組織開展獨角仙的相關集中教學活動,促使孩子的研究與探索,豐富幼兒認知經驗,在活動中孩子們運用視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感知獨角仙的外形特征,知道獨角仙的殼是硬的、滑的,觀察到獨角仙和以往的昆蟲不一樣,它的腿有很多尖銳的鉤爪,我們可以看到了他們在游戲中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探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那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們將繼續追隨幼兒興趣點深入探究獨角仙。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粗細的相對關系,能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的粗細。
2.能在周圍環境中找出不同粗細的物體,發展觀察比較能力。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重點與難點
1.重點:初步理解粗細的相對關系,能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的粗細。
2.難點:能在周圍環境中找出不同粗細的物體,發展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粗細不同的兩根小棒、一顆空心的珠子。
2.粗細不同、顏色不同(紅、黃、綠)的圓柱體三個。
3.粗細不同的圓柱體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1.游戲“穿珠子”,引導幼兒感知物體的粗細不同。
(1)幼兒用兩根粗細不同的小棒穿珠子,有一根小棒穿不進去,引導幼兒講述為什么。
師:今天呢,老師和小朋友們來玩一個游戲,小棒串珠子,每個孩子有兩根小棒,請你把這個珠子在小棒上穿一穿。
師:有的小棒穿不進去,你們的也都這樣嗎?那這是為什么呢?
(2)幼兒講述自己的感受:兩根小棍粗細不同,所以粗一點的小棒珠子穿不進去。
2.觀察三個圓柱體積木,進行兩兩比較,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1)教師根據需要提出問題。
這三個圓柱體的積木一樣嗎?哪里不一樣?你是怎么知道的?
最粗的積木是哪一個?最細的積木是哪一個?
黃色積木和紅色積木哪根細?黃色和綠色比哪根粗?為什么黃色積木一會我們說它粗一會說它細呢?
(2)結:原來物體的粗細是比出來的,要看看它們和誰比,才能知道是粗的還是細的。
3.游戲“排排隊”。
(1)請幼兒按照物體的粗細順序排排隊,說說是怎么排的。
師:老師這里有很多的積木,現在就請小朋友按照粗細的規律來給這些積木排排隊。請小朋友說你是怎么排的?
(2)小結:小朋友們排的方法都不一樣,有的按照從粗到細的順序排的,從粗到細排一個比一個細;有的按照從細到粗的順序排的,從細到粗排,一個比一個粗。
4.尋找粗細,發展幼兒的比較、觀察能力。
(1)引導幼兒從自身找出可比較粗細的物體。如胳膊和腿比,大拇指和小拇指比。
(2)周圍環境中尋找可比較粗細的物體。如樹干和樹枝比,電線桿的粗細,大象的腿粗尾巴細等。
活動延伸:
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幼兒園的樹,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粗細的樹,并用量一量、抱一抱的方法進行比較。
1.比較的物體比較少;2.還沒能更好激發孩子對物體比較的粗細的興趣,老師說的多,孩子說的少,3.做游戲的時間比較短.
小百科:粗指長條東西直徑大的東西。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嘗試種子發芽試驗。
2、知道春種秋收,種子在春天發芽。
3、知道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溫度、水分、陽光、空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黑板畫種子發芽過程。
花盆、種子;空紙殼箱
活動過程
1、老師實驗;將一粒黃豆種子種在花盆里,在放入紙箱里。
提問:這粒種子能發芽嗎?為什么?
小結:種子發芽需要陽光。
提問:如果把這盆放入冰箱里會發芽嗎?
小結:種子發芽需要溫度。
師:如果有了陽光、溫度種子就會發芽嗎?對了,必須澆水就象小朋友一樣,每天必須喝水才會長大。
師:你知道種子是怎樣長大成一株植物的嗎?老師出示黑板畫讓小朋友了解植物發芽長大的過程長大。
小結:種子發芽需要一定外界條件氧氣、溫度、水、陽光。
2、游戲:《種子發芽》,用肢體語言演示植物生長過程。
活動延伸
老師將種子種在花盆里放在教室一角,讓小朋友觀察種子發芽過程。
教學反思:
利用多種感觀讓幼兒去認知事物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們的態度積極,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創造力也得到發揮。
小百科:發芽為動詞,指植物長出芽。同義詞有,萌芽。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開始萌發,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發育成一株完整的幼苗。基本信息詞目:發芽釋義:種子的胚胎發育長大,突破種皮而出。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觀察充氣過程,感受物體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2、能用動作表現玩具充氣前后的大小變化。
活動準備:
1、氣球、塑料袋、游圈、打氣筒等。
2、輕松歡快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導入:幼兒和球寶寶一家隨《去郊游》音樂入場——引起幼兒的興趣。
2、教師:今天我要帶小朋友進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一些困難。我們要一起想辦法解決它,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會響起快樂的音樂,然后才能繼續前進。
二、基本部分:
(一)給物體充氣——感受物體充氣前后的變化。
1、幼兒嘗試給物體充氣——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物體充氣前后的變化。
2、猜想如果氣球一直充氣,氣球會怎樣?
教師小結:給物體充氣,物體變得越來越大,如果一直充氣,物體會爆炸的。
(二)游戲“變成充氣的物體”——用動作表示充氣前后的.變化
1、幼兒自己是充氣物體——幼兒自己用肢體表現充氣變大的樣子。
2、嘗試用身體其它部位表演變大變小——進一步感受充氣前后的變化。
鼓勵幼兒嘗試身體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來表演變大變小的形象。
3、變稍大一些的氣球——嘗試體驗合作,感受充氣變大與破掉的情形。
(三)幼兒變成一只氣球——幼兒合作表現氣球逐漸變大、漏氣、越來越小的情形。
三、結束部分
隨音樂變成大氣球離場。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海洋中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大小、顏色不同的魚,種類繁多。
2、了解魚類的基本特征,初步知道魚類的身體結構是水中生活相適應的。
3、喜歡魚,能大膽的在班級中介紹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魚的知識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今天教室里來了一些小動物,你們猜一猜他們是誰呢?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臥也是行。
二、海洋里有著各種各樣的魚,你認識哪一種?他有什么特征嗎?介紹給小朋友聽一聽。
幼兒拿著圖片介紹自己所了解的魚的名稱和特征。(教師適當的加以補充和小結)
三、教師和幼兒共同探究海底里其他神奇的魚
、射水魚:能從口中射出水滴,射獵水面上的昆蟲為食物,身體有黑色斑點或有黑色條紋,射水魚十分愛動、調皮,色彩鮮艷。
提問:你發現射水魚有什么特有的本領?
2、蝴蝶魚:是大海里的小型魚,體型均小,游動姿態像蝴蝶飛舞一樣,色彩特別鮮艷,所以起這樣的名字。提問:你喜歡蝴蝶魚什么地方?
3、比目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由于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
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提問:比目魚有什么特點?
電鰩: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巴粗粗的,整個身體像一把扇子,以能發電傷人而聞名……提問:你覺得電鰩哪里最厲害?
5、教師小結:
海里的魚真多,每一種魚跟別的魚長得都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圓有的細長,有的身上有刺,有的有美麗的花紋,還有的魚會變色,甚至連游泳的方式也不一樣!真是有趣極了。
四、結合各種魚類,繪畫豐富的海底世界,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請家長配合,在紙上用及時貼等材料制作海底世界背景圖。
五、活動結束
展示每一組的作品,進行評比。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孩子在觀看各種各樣圖片的小魚時都驚嘆“:哇!好漂亮啊!”一下子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氛圍一下子就上來了。在第二環節個別幼兒上來撕自己的魚,導致后面幼兒都照著上來幼兒的方法撕出很多同樣的魚。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長環境,知道竹子是由筍子長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處,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活動準備:
1.筍、帶葉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圖片1張[最好有筍、竹、地下根狀莖(竹鞭)及根]。
3.幼兒用書:《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學掛圖:《竹林》。
活動過程:
1 . 引導幼兒觀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師:這是什么?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摸摸、捏捏,觀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圓柱形、長長的、一節一節的等)教師:再來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樣的?(分別橫斷、縱剖開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層薄薄的膜)教師:竹子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出示筍,引導幼兒觀察筍的一層一層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教師:竹子有根嗎?根是什么樣的?(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節一節的`,橫著長在土中,叫做根狀莖,每一節上都長有須狀的根)教師:竹子長在什么地方?(生長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葉)你見過竹子嗎?在哪見過?是什么樣子的?(竹子有粗有細)師幼共同小結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導幼兒討論竹子的用處。
教師: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處?(根據幼兒講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圖片)教師:還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導幼兒擴大視野,講述竹子可以蓋房、做竹筏運輸、搭腳手架、制筆、做樂器等)
3.小結。
教師:竹子的用處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讓媽媽帶你出去仔細看看,還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2、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探索興趣。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毛線、乒乓球、石子、塑料瓶蓋、回形針、吸管、紙片。
2、人手一份小記錄表、筆、水盆、抹布。
3、大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托盤中都放著哪些東西?
2、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后,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二、探索發現
1、逐一實驗,觀察沉浮,并記錄在表格中。
2、老師把小朋友的猜測記在了大記錄表上。小朋友對照記錄表將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并將這個材料是沉還是浮記錄在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上。
三、與小朋友分享實驗結果
1、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表與同伴的對比,看看結果是不是都一樣。
2、對有爭議物體教師現場實驗。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熱愛和關心小動物,喜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了解動物眼睛的特點和作用。
3、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幼兒課本、網絡圖片或圖片(課堂所需的動物眼睛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我們眼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請問小朋友們動物有沒有眼睛呢?
教師舉一兩種動物為例,請幼兒說說它們的眼睛長在哪里。
二、開拓視野。
1、自主觀察。
請幼兒兩兩一組閱讀課本P14—15頁,看一看、說一說動物的眼睛。
2、有意觀察。
教師利用課件,帶領幼兒一起觀察動物的眼睛。
鳥類的眼睛比人類的要多一層眼皮,它覆蓋在眼睛上,能保持眼睛濕潤,阻擋灰塵。
蒼蠅頭上有一對大大的復眼,里面還有許多用來接受光線的單眼。
魚類的眼睛是合不上的,它們連睡覺都是睜著眼睛的。
老鷹的眼神很銳利,在同樣的距離下,它的.視力是人類的8倍。
貓在夜里視力很好,它的眼睛像鏡子一樣會反射光線。(像貓這樣的動物在晚上視力很好的還有:貓頭鷹)
變色龍的眼睛很善于變化(變方向),左右眼可以不保持一致。
師:你覺得哪種動物的眼睛最厲害,為什么?
3、比較分析。
師:動物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樣?(教師引導幼兒舉例來說明:例如魚的眼睛睡覺也是睜著的,人睡覺時眼睛是閉著的)
三、畫眼睛。
請幼兒根據活動里面所提到的動物的眼睛,畫一對眼睛出來,看看誰的眼睛畫得最有神。
分享作品,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畫的動物眼睛,并說說它的眼睛的特點。
活動應變
教師尋找的網絡圖片或視頻要突出眼睛部位,讓幼兒能有重點地進行觀察。
區角活動
語言區:將幼兒用書里面的動物打印出來放在語言區,請幼兒認一認這些動物,并說說它們眼睛的特點。
活動延伸
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養殖區里小動物的眼睛,并說說它們有什么特點。
環境創設
主題墻展示區:貼動物眼睛的圖片,讓幼兒去觀察。
家園同步
家長在帶幼兒參觀動物園的時候,可以刻意讓幼兒觀察一下動物的眼睛,說說其特點。
隨機教育
相關鏈接
和幼兒一起觀看《動物世界》。了解動物眼睛的作用和特點。
附錄:眼睛最多的動物
工蟻600只小眼,蟻后是800—900只,而公蟻1200只,家蠅4000只小眼,蠹蛾有1100只,鳳蝶17000只,蜻蛉24,000只,蜻蜓竟有200,000—280,000個小眼,算是最多的。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了解同一種東西在水里可能會浮也會沉。
2、學習尋找讓東西浮起來的方法。
3、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膠泥若干、玻璃彈珠、卡紙、屈別針若干、桂圓若干、水、水杯、盆、小空塑膠瓶若干、吸管若干、鹽、糖。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教師講述故事:從前,有一位魔法師,他住在一座魔法城堡里。他的城堡四周圍著一條水溝,使城堡和外界隔離,不準外人進入,可是總有許多人慕名而來找這位魔法師。所以在城堡的水溝外,每天都有一堆人等候,希望有一天魔法師能夠大發慈悲,可以收他們做徒弟。
于是,有一天魔法師設了三道關卡。他說如果有人闖過這三道關卡,就可以收這個人做徒弟,否則,就施展魔法把他們摔得鼻青臉腫……
現在,老師就按照魔法師的方法設立了三道關卡,請小朋友來進行闖關,看看誰是最聰明的寶寶。
二、介紹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在教室兩邊設立三個關卡
(1) 水盆中有沉在水里的玻璃彈珠,旁邊有紙、膠泥等魔法物。
(2) 水盆中有沉在水里的屈別針,旁邊有空塑膠瓶、吸管等魔法物。
(3) 水杯中有沉在水里的.桂圓,旁邊有糖、鹽等魔法物。
2、將幼兒分成兩組分別在兩邊的關卡。
請幼兒開動腦筋看如何讓沉在水底的物品浮起來,你可以利用旁邊的魔法物進行幫助。哪一組闖關成功就是“聰明寶寶隊”。
三、幼兒操作,教師巡視,確認物體是否浮起來 ,是否闖關成功。
操作后談話:你闖關成功了嗎?過了幾關?你是如何做的?
讓闖關成功的幼兒介紹其方法。
四、鼓勵幼兒再次操作
聽了小朋友的介紹,你再去試一試好嗎?
五、老師帶上魔法師面具給每位闖關成功的幼兒貼上獎牌 :“恭喜小朋友闖關成功,小朋友真聰明,魔法城堡歡迎你們,你們將在這里學到更多本領。”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園實地探尋螞蟻、觀察螞蟻,對螞蟻的生活環境、蟻穴感興趣。
2.感受尋找螞蟻、觀察螞蟻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找到一處螞蟻較多的地方,準備好一點餅干。
2.幼兒用書第3冊第4~-6頁。
3.螞蟻生活環境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螞蟻在哪里?
1.我們的自然角里有一位新朋友小螞蟻,你們知道螞蟻生活在哪里嗎?
2.螞蟻到底生活在哪里呢?今天,我們一起去幼兒園的空地上,找一找螞蟻的家吧!
二、螞蟻的足跡。
1.實地觀察螞蟻。
這附近有許許多多的螞蟻,現在請小明友和白己的同伴一起來找一找小螞蟻,看一看小螞蟻住在哪里。老師這里有一些餅干屑,等下請小明友們分組找一塊空地,教在空地上。過一會兒,你就能發現螞蟻,并跟蹤到它們的家在哪里了。
2.幼兒分組自由觀察,教師巡回指導。
3.提醒幼兒愛護小螞蟻,不要踩到小螞蟻。
三、我的螞蟻朋友。
1.回到教室,討論觀察結果
2.剛才我們小朋友都發現螞蟻的家了嗎?它們的家到底在哪里?
3.分組上前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4.教師小結:原來,小螞蟻喜歡在地下挖洞筑巢,它們的`家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蟻穴。它們通常把家安在比較干燥的土壤中,我們可以在樹根、草叢、石頭縫等地方找到它們的家。
四、螞蟻的家園。
1.觀察幼兒用書,進一步認識地下螞蟻王國。
2.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第6頁,說說蟻穴的內部形狀,又如有許多的小房間,鼓勵幼兒大膽猜測每個“房間”的不同用途。
2.小螞蟻在家里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呢?這一個個的小“房間”分別是干什么用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找答案,下一次我們來分享答案,好嗎?
有關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2
設計意圖:
我帶的是中班幼兒,我認為這節活動很適合我班孩子。我是在小班活動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將觸角往外延伸了一下。其實鼻子的話題很多,除了本節活動涉及的結構、功能外,還有鼻子的不同之處。還有動物的鼻子……讓幼兒感覺到雖然是一個小小的鼻子,但聊起來很有趣。通過這節課,我想幫助幼兒認識鼻子的部位,了解鼻子的作用。鼻子除了呼吸之外還有其他作用中一個比較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聞各種各樣的氣味。不同的東西有不一樣的氣味,鼻子能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氣味,能幫我們辨別不同的東西。
活動目標:
1.對用鼻子識別氣味的活動感興趣。
2.嘗試用觀察、比較、分類等方法識別氣味。
3.知道鼻子的用處,懂得要保護好鼻子。
活動準備:
1.裝有陳醋、花露水、啤酒、純凈水的透明杯子和紙杯各一份。
2.各種不同氣味的物品:香氣(香水、香皂、空氣清新劑)、酸氣(白醋、陳醋、酸菜)、酒氣(白酒、紅酒)、無味(石頭)。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你們喜歡畫畫嗎?說說看,最喜歡畫什么?
師:如果把你們的這些東西合在一起,一定是一幅很美的畫。我也很喜歡畫畫,今天我來畫一樣東西,請你們邊看邊猜,我畫的是什么?
二、了解鼻子的結構。
1.教師畫鼻子,邊畫邊問:快猜,我畫的是什么?
2.師:剛才我畫的第一步像小山一樣的是鼻子的哪里?(鼻孔)摸一摸有幾個鼻孔?
3.師:你還知道鼻子的其它地方叫什么嗎?(引導幼兒認識鼻尖、鼻梁、鼻翼)
小結:你瞧,一個小小的.鼻子有好幾部分組成,那你有鼻子,我有鼻子,大家都有鼻子,為什么我們要長鼻子呢?
三、知道鼻子的功能。
1.鼻子可以呼吸。
師:光有鼻子就可以呼吸嗎?(嘴巴)你嘴巴什么時候呼吸的?還有什么時候用嘴巴幫助呼吸?
小結:一般情況下,我們要堅持用鼻子呼吸,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跑步累了的時候,游泳的時候,感冒了鼻子不通的時候等等,你可以用嘴巴幫一個小忙。
2.鼻子可以聞氣味。
(1)師:講到這兒,我們知道了鼻子的第一個本領——鼻子可以呼吸,鼻子還有一個本領呢,是什么本領?(聞東西)
(2)師:你聞過什么氣味?(香味、臭味、油煙味等)
(3)師:老師這里有四個杯子,里裝著四種不同氣味的東西,你來看,里面是什么?
(4)既然眼睛看不見,就得找另一個東西來幫忙,找什么東西呢?(鼻子)
(5)誰上來聞一聞?你們會聞東西嗎?怎么聞呢?
(6)請3-4位孩子上來聞一聞,并說一說是什么氣味。
小結:你們用鼻子把這四樣東西都一樣一樣聞出來了,第一個杯子里是酸酸的醋,第二個杯子里是酒,第三個杯子里是香香的花露水,第四個杯子里是沒有味的白開水,所以氣味是不一樣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香,有的臭,而有的是沒有氣味的。小鼻子能幫助我們鑒別不同的氣味。小朋友們要記住:不是所有的氣味都對人體有好處,如:煙味,油漆味等,所以當你聞一樣東西時,要記得老師教你的辦法,學會了嗎?
四、比較、分類(找朋友)。
1.出示各種帶氣味的物品,交代分類要求:先用鼻子聞一聞這些物品是什么氣味,如果聞到的氣味和剛才聞到的四杯氣味差不多,就把他們分別送到相應的桌子上。(幼兒操作)
2.幼兒給物品分類并驗證。
師小結:鼻子的用處很大,可以幫助我們呼吸,讓我們辨別氣味。有時候鼻子也會失靈,比如感冒、鼻炎或者鼻子受傷了,它就不能發揮自己的本領了。所有我們要好好保護鼻子。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能夠辨別不同的氣味,并嘗試講述自己的感受。了解簡單的保護鼻子的方法。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引出自己的鼻子,我用手指指出了自己的鼻子,然后引導幼兒們也指出認識了鼻子的結構,鼻梁鼻尖 鼻孔。第二個環節是發現鼻子的特殊功能,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孩子說說鼻子的功能,然后又出示了四個小杯子,醋、酒、香水、水 。分別請幼兒們來用自己的小鼻子聞一聞是什么,在聞味道的過程中告訴了幼兒怎樣去聞。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自己去分類。最后我還教育幼兒保護鼻子,引出了思考: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鼻子?讓幼兒垃圾以后怎樣去保護自己的鼻子不受到傷害。
活動結束后,我反思到這節課有著不足的地方,老師們的點評更是讓我茅塞頓開,這節課我應該讓孩子多說(放開讓孩子說)、多做、多練(說完讓孩子練習體驗),老師不要限制包辦,在第二個環節讓孩子聞氣味中,我就應該顧及到每個孩子,讓他們都聞一聞說一說。在課前準備所需東西時也要考慮到是否每個孩子都能操作到,操作的材料要豐富。在教育孩子保護鼻子的環節中,我應該讓孩子們去思考,讓孩子們去說一說結果。科學是比較嚴謹的,一定要讓孩子先猜想在驗證。老師們到位的點評讓我今后的教學工作又有了一個更大的提升。我應結合工作實際,努力實現教育方式的轉變,盡可能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幼兒自身學習的興趣和需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幼兒自由地、愉快地展現自己,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