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精選17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
教學內容:交通工具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交通工具。
2.初步了解交通工具的差別和作用。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交通工具的差別。
教學準備:
交通工具課件。PPT。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新課導入:
小朋友今天怎么來學校的啊?
生: ……
2.了解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
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這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1.教師點開各個交通工具圖片,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
2.小汽車,滴滴滴。
摩托車,嘟嘟嘟。
自行車,鈴鈴鈴。
大飛機,嗡嗡嗡。
長火車,咕嚕嚕。
三、結束部分
1.和小朋友一起給他們的聲音,和交通工具配對。
2.教師總結學習內容,評價幼兒表現。組織幼兒下課活動。
教學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小朋友們積極參與,獲得了很好的結束,由于交通工具種類較多,可能導致課時過長,應把握好時間。
可提供幼兒兒童自行車,體驗騎車的樂趣,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了解葉子的各種食用方法。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良好的傾聽習慣。
3、體驗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教育幼兒多吃蔬菜,不挑食。
4、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各種可以食用的葉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葉、魚腥草等。
2、方籃若干個(標有生吃、熟吃、做藥等圖形標志)。
3、課件《可以食用的葉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活動。
1、師生共同回憶葉子的用途,許多葉子我們人可以吃。
(1)師:小朋友們平時吃過那些葉子呢?你是怎么吃的?
(2)集中討論:你吃過那些葉子,你是怎么吃的?
2、教師小結:原來葉子有這么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藥吃。
二、分類活動。
1、第一次分類:
師: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可以吃的葉子,請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那些葉子你吃過,你是怎么吃的,然后把它放入三個相應的籃子里。
(依次出示三種標志并作解釋)。
2、教師檢查其中一組幼兒分類情況,指出明顯的錯誤,引導幼兒進入第二次分類。
師:小朋友分得這么多,老師都檢查不過來了,請小朋友也來當當小老師,檢查一下別的小朋友分得對不對,好嗎?如果不對,請你把它找出來,放在合適的籃子里。
3、小結,請幼兒說說:你發現哪些葉子分錯了,你是怎么分的。
4、師:其實我們可以食用的葉子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1)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葉子的食用方法。
(2)顯示一些可以食用的葉子,請小朋友說說這些葉子叫什么,是怎么吃的'。
5、提問:剛才我們認識了這么多可以吃的葉子,你們知道它是從那里來的嗎?是誰種出來的?
教師鼓勵幼兒將平日里看到的農民伯伯及爺爺奶奶種菜的樣子大膽的表現出來。
三、以談話的形式進行品德教育。
1、知道蔬菜有營養,要多吃蔬菜。
2、知道農民伯伯種菜很辛苦,要尊敬他們。
【活動延伸】
1、制作葉子拼盤。
2、制作生菜沙拉。
3、繼續了解可以食用的葉子的名稱、食用方法。
活動反思:
活動中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幫助。教育不斷在更新發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慢慢成長。
小百科:葉是植物體中感受環境最大的器官,其形態結構是最易隨生態條件的不同而發生改變,以適應所處的環境。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粗細的相對關系,能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的粗細。
2.能在周圍環境中找出不同粗細的物體,發展觀察比較能力。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重點與難點
1.重點:初步理解粗細的相對關系,能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的粗細。
2.難點:能在周圍環境中找出不同粗細的物體,發展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粗細不同的兩根小棒、一顆空心的珠子。
2.粗細不同、顏色不同(紅、黃、綠)的圓柱體三個。
3.粗細不同的圓柱體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1.游戲“穿珠子”,引導幼兒感知物體的粗細不同。
(1)幼兒用兩根粗細不同的小棒穿珠子,有一根小棒穿不進去,引導幼兒講述為什么。
師:今天呢,老師和小朋友們來玩一個游戲,小棒串珠子,每個孩子有兩根小棒,請你把這個珠子在小棒上穿一穿。
師:有的小棒穿不進去,你們的也都這樣嗎?那這是為什么呢?
(2)幼兒講述自己的感受:兩根小棍粗細不同,所以粗一點的小棒珠子穿不進去。
2.觀察三個圓柱體積木,進行兩兩比較,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1)教師根據需要提出問題。
這三個圓柱體的積木一樣嗎?哪里不一樣?你是怎么知道的?
最粗的積木是哪一個?最細的積木是哪一個?
黃色積木和紅色積木哪根細?黃色和綠色比哪根粗?為什么黃色積木一會我們說它粗一會說它細呢?
(2)結:原來物體的粗細是比出來的,要看看它們和誰比,才能知道是粗的還是細的。
3.游戲“排排隊”。
(1)請幼兒按照物體的粗細順序排排隊,說說是怎么排的。
師:老師這里有很多的積木,現在就請小朋友按照粗細的規律來給這些積木排排隊。請小朋友說你是怎么排的?
(2)小結:小朋友們排的方法都不一樣,有的按照從粗到細的順序排的,從粗到細排一個比一個細;有的按照從細到粗的順序排的,從細到粗排,一個比一個粗。
4.尋找粗細,發展幼兒的比較、觀察能力。
(1)引導幼兒從自身找出可比較粗細的物體。如胳膊和腿比,大拇指和小拇指比。
(2)周圍環境中尋找可比較粗細的物體。如樹干和樹枝比,電線桿的粗細,大象的腿粗尾巴細等。
活動延伸:
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幼兒園的樹,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粗細的樹,并用量一量、抱一抱的方法進行比較。
教學反思
1.比較的物體比較少;2.還沒能更好激發孩子對物體比較的粗細的興趣,老師說的多,孩子說的少,3.做游戲的時間比較短.
小百科:粗指長條東西直徑大的東西。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4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觀察、比較,了解冬天有的動物冬眠,有的仍在戶外活動。
2、鼓勵幼兒積極猜想,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冬天的圖片
2、動物過冬的視頻
3、動物的ppt
三、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冬季圖片,激發活動興趣。
(1)教師出示圖片,并提問:這是一個什么季節,冬天我們是怎么過冬的,我們應該怎樣做才不會冷呢?你們知道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呢?
(2)冬天,有的動物會去冬眠,冬眠是什么呢?冬眠就是小動物到了冬天它就會躲到自己家睡覺,這一覺,就是很長很長時間,也不用吃東西,到春天天氣變暖的時候它們才會醒,小動物們為什么要冬眠呢?因為有的動物很怕冷,如果它們不去冬眠就會凍死,可有的動物它就不怕冷,到了冬天還在戶外活動。
2、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出哪些動物冬眠,哪些動物不冬眠。
教師:你們知道哪些動物需要冬眠,哪些動物冬天仍在戶外活動呢?現在請小朋友們看一些圖片,請小朋友們自己想一想,說一說吧!
3、播放視頻,引導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
(1)請小朋友認真看一看視頻里的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2)幼兒觀看視頻。
4、設疑。激發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其他方式。
教師:到了冬天,有的動物會冬眠,有的動物扔在戶外活動,還有的動物用其他方式過冬,我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5
材料準備:天平、砝碼或各種不同重量的物體(小木塊等)
制作方法:成品
實驗操作:
讓幼兒在天平兩邊分別擺放砝碼或小木塊等材料,通過增減個數,感知輕重變化。
在天平一側放上稱量物,另一側加砝碼,看看放多少眩碼能讓兩側保持平衡。
隨意在兩側托盤上放小物品,看怎樣讓天平保持平衡。
教師指導建議:
在玩的過程中指導幼兒認識天平,了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指導幼兒在游戲中感知物體的輕重,不需要確切的稱量結果。
指導幼兒通過不斷地替換物品,了解只有兩側物體的重量相同,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指導大班幼兒用符號或數字記錄稱量結果,并進行簡單的計算。
拓展與替代: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提供各種稱量工具,如:托盤天平、桿秤、彈簧秤等。
可提供支架、橫桿、兩個大小相等的托盤,讓幼兒自制簡易天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6
設計思路:
隨著主題“春夏和秋冬”的深入開展,孩子們知道了四季輪換的順序,也初步了解了四季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感受。通過不斷地積累,班級中的孩子漸漸能自己區分哪些是好朋友顏色(相似色),在繪畫中嘗試自己擇色運用。但是在炫彩棒的使用技巧上有所欠缺,如:顏色不能很好的過渡、銜接,使兩種顏色融合起來,比較生硬。另外,在接觸了兩種顏色的接色后,部分孩子提出了選擇三種相似色的要求,因此,根據主題和孩子的經驗,設計了這個美術活動。
本次活動分為四個環節:第一環節中通過四張色彩強烈的范例引發幼兒的討論,再現生活經驗,體會四季不同的特征,感受不同季節色彩漸變的美;提供的色卡幫助幼兒分辨兩、三種相似色。第二環節中在示范時運用兒童化語言幫助幼兒更容易理解掌握顏色的自然過渡,感知接色的方法。第三環節:在四季音樂的陪伴下,幼兒進行有目的的創作,想象表現畫面的色彩。最后環節在欣賞比較中學習同伴的優點,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色彩漸變的美。整個活動以一條小路貫穿,帶領幼兒走入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中,帶給幼兒不同的視覺感受。
活動目標:
1、運用相似色接色的方法使顏色自然過渡。
2、嘗試表現季節的色彩效果,感受色彩漸變的美。
4、理解故事內容,大膽講述簡單的事情。
5、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四季范例、畫好路的紙、不同路的小樣、色卡、炫彩棒、鉛畫紙、四季音樂。
活動過程:
一、欣賞談論——了解四季的不同色彩特征和其對應的相似色
1、由一條小路引出,你們看到過什么樣的路?出示不同的路。
2、到不同季節的小路上去散步,出示四個季節的范例,討論:他們分別是什么季節的小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顏色?
3、找一找這些顏色是怎么排隊的?并出示相應的色卡。
4、小結:四季的色彩都是不同的,春天是綠色;夏天是紅色;秋天是黃色;冬天是藍色。
二、操作嘗試——選用四季的色彩來感知接色的方法
1、去春天的小路上散步,示范:走啊走,看到一大片梧桐樹,快速涂深綠色,一大片柳樹,涂淡綠色,哪個地方要接色就往哪個方向走(關注接色的順序和方向),看看顏色有什么變化?
2、找出接下來的顏色,請幼兒嘗試接色部分(關注幼兒接色的方法)。
3、小結:每個季節的路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我們先找出好朋友的顏色,再讓他們抱一抱,讓小路連起來。
三、創造表現——運用接色的方法表現不同季節的小路
1、要求:確定季節;選擇對應的顏色,讓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季節;用“開門,抱一抱”的方法。
2、想象在小路上散步,慢慢地在紙上描畫一條彎曲的小路。
3、按照各自確定的季節,有目的地選擇各種顏色進行不規則色塊的連接。
4、邊涂色,邊觀察畫面的色彩效果,加以調整,直至涂滿整個畫面。
四、感受體驗——欣賞同伴作品,感受接色的美
1、猜猜畫的是什么季節?(關注幼兒相似色的運用搭配是否和諧)
2、比一比,同一個季節的小路有什么不一樣?(關注幼兒接色的方法)
教學反思:
本次的美工活動便是請小朋友們走在林間的四季小路上,孩子們通過各種顏色之間鑲嵌、拼接與涂染,繪出了他們心中的四季小路,在他們的世界里,四季小路又會是怎樣一番美景呢?你可以從孩子們心中了解到更多更多……這一話題,孩子們比較感興趣,都愿意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設計意圖:
1、我在設計這一活動中,打破以往上語言課的常規模式,如先講故事,再請幼兒回答的方式。我將這個小故事設計成一個游戲,讓幼兒作為游戲的主角,在背景音樂的幫助下,以"我"的身份積極,主動地思考,想象,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內容,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在讓幼兒討論過河的方法時,我給他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
3、最后一個環節中,我嘗試讓幼兒初步學習創作連環畫,把自己創編的'故事畫下來,以簡單的情境組合,然后通過自己的畫冊把故事講給同伴聽,以這種方式鞏固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活動目的:
1、幼兒在扮演游戲里的角色中,學會想象,思考,理解游戲的內容,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
2、讓幼兒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
3、讓幼兒嘗試著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問題。
4、愿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
5、參與閱讀與討論,體驗故事的奇特與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進一步激發閱讀圖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輕緩的鋼琴曲
2、小蝸牛頭飾、小蝸牛手指偶
3、圖片:四季景色各一幅、春草發芽、草莓、蘑菇、冬雪等情景
4、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叫牛不是牛,背著房子走(蝸牛)
1)、請幼兒觀察并描述小蝸牛的特征(慢)
2)、請幼兒暢想和小蝸牛有關的故事情景
2、出示題目《小蝸牛走過四季》
1)、請幼兒暢談四季的不同特征
2)、講述故事《小蝸牛走過四季》
3)、請幼兒看圖復述故事《小蝸牛走過四季》
a、個別復述
b、集體復述
c、比賽復述
4)、角色表演《小蝸牛走過四季》
3、幼兒討論:小蝸牛走過了哪些季節?都看到了什么?它為什么什么都沒采到?
4、創編故事
5、請幼兒根據自己創編故事的情節,把它畫下來,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
教學反思:
幼兒非常喜歡聽故事,一聽老師說要講故事,都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極渴慕地望著老師,都希望快一點聽老師講故事。在完整的欣賞了故事后,孩子們不由的發起了感慨,為此,教師讓孩子們互相說說自己對故事的看法,給幼兒創設了自由表達的空間,幼兒都積極發言,用語言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隨后結合掛圖,分段欣賞故事,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體驗故事的趣味性,樂意聽故事。
2、讓幼兒知道一年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
3、幼兒能分角色表演、講述故事。
4、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春、夏、秋、冬景色圖片各一張,蝸牛媽媽與蝸牛寶寶圖片,伴奏音樂碟
活動過程:
1、教師配樂講述故事《小蝸牛找四季》
提問:故事里都講了誰?
2、教師出示蝸牛圖片,依次出示四季圖片,再次講述故事
提問:春天來了,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了什么?
小蝸牛聽了媽媽的話又是怎樣做的?
3、教師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故事。
4、讓幼兒認識春、夏、秋、冬四季
①游戲:猜四季
②游戲:字寶寶找四季
教師小結:一年有四個季節,他們分別是春、夏、秋、冬。
5、教師引導幼兒分角色講述、表演故事。
①個別幼兒表演、講述。
②幼兒集體表演、講述。
6、幼兒為故事取名
7、活動評價
教學反思:
幼兒非常喜歡聽故事,一聽老師說要講故事,都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極渴慕地望著老師,都希望快一點聽老師講故事。在完整的欣賞了故事后,孩子們不由的發起了感慨,為此,教師讓孩子們互相說說自己對故事的看法,給幼兒創設了自由表達的空間,幼兒都積極發言,用語言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隨后結合掛圖,分段欣賞故事,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一年分為春、夏、秋、冬。
2、讓幼兒感知和體會四個季節有那些的不同景象以及特點。
3、讓幼兒掌握一年四季的輪換順序。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幼兒了解四季的特點。
2、讓幼兒掌握一年四季的輪換順序。
活動準備
綠色、紅色、黃色、白色四種顏色板;“一年四季我知道”兒歌;春、夏、秋、冬四季掛圖。
活動過程
1、先提問幼兒知不知道一年分為幾個季節?
2、出示“一年四季我知道”的兒歌。教幼兒讀,啟發幼兒從兒歌中找答案。
3、找到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出示掛圖讓幼兒欣賞,,一一和幼兒介紹每個季節的不同景象和特點。(春季:春暖花開、小草綠、小鳥叫。用小鳥飛的動作代表春季。用綠顏色代表春季。夏季:樹葉茂盛、溫度高、可以去游泳。用游泳的動作代表夏季。用紅色代表夏季。秋季:樹葉開始變黃,有落葉,果實成熟。用落葉的動作代表秋季。用黃色代表秋季。冬季:溫度開始變冷,北方下雪,用白色代表冬季,用搓手的動作代表冬季。)
4、出示圖例讓幼兒明白一年四季的輪換,是循環不止的。
春季到夏季到秋季到冬季,做旋轉狀。
5、進入游戲。(預先在教室后的地板上鋪上代表春、夏、秋、冬四種顏色板。帶領幼兒圍圈拉手。一面轉圈一面讀兒歌。讀到最后,老師說那個季節來了,幼兒就要做那個季節的動作跑到那個季節的顏色板中去,做錯的就淘汰。)
6、小結:我們學習了這節課,以后就能更好的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愛生活。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我能照顧到幼兒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兒經常接觸到的顏色和幼兒比較容易做的動作來上課。用幼兒容易想到的景象來代表每個季節,做到層次分明,容易區分。趣味性強,能挑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一年分為春、夏、秋、冬。
2、讓幼兒感知和體會四個季節有那些的不同景象以及特點。
3、讓幼兒掌握一年四季的輪換順序。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幼兒了解四季的特點。
2、讓幼兒掌握一年四季的輪換順序。
活動準備
綠色、紅色、黃色、白色四種顏色板;“一年四季我知道”兒歌;春、夏、秋、冬四季掛圖。
活動過程
1、先提問幼兒知不知道一年分為幾個季節?
2、出示“一年四季我知道”的兒歌。教幼兒讀,啟發幼兒從兒歌中找答案。
3、找到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出示掛圖讓幼兒欣賞,一一和幼兒介紹每個季節的不同景象和特點。(春季:春暖花開、小草綠、小鳥叫。用小鳥飛的動作代表春季。用綠顏色代表春季。夏季:樹葉茂盛、溫度高、可以去游泳。用游泳的動作代表夏季。用紅色代表夏季。秋季:樹葉開始變黃,有落葉,果實成熟。用落葉的動作代表秋季。用黃色代表秋季。冬季:溫度開始變冷,北方下雪,用白色代表冬季,用搓手的動作代表冬季。)
4、出示圖例讓幼兒明白一年四季的輪換,是循環不止的。
春季到夏季到秋季到冬季,做旋轉狀。
5、進入游戲。(預先在教室后的地板上鋪上代表春、夏、秋、冬四種顏色板。帶領幼兒圍圈拉手。一面轉圈一面讀兒歌。讀到最后,老師說那個季節來了,幼兒就要做那個季節的動作跑到那個季節的顏色板中去,做錯的就淘汰。)
6、小結:我們學習了這節課,以后就能更好的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愛生活。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我能照顧到幼兒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兒經常接觸到的顏色和幼兒比較容易做的動作來上課。用幼兒容易想到的景象來代表每個季節,做到層次分明,容易區分。趣味性強,能挑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7
活動目的:
1、在嘗試操作的過程中,了解"不倒娃娃"不倒的簡單原理,體驗不斷探索尋找答案的樂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膽探究和實驗。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套蛋、像皮泥活動過程“文章、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
一、集中話題
1、請幼兒玩玩比較兩個"娃娃"(其中一個是不倒娃娃),說說你喜歡哪個?為什么?
2、猜測"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并相互交流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3、拆開兩個"娃娃",觀察比較,發現"不倒娃娃"里面的橡皮泥。
4、提出任務:"娃娃"里面放一塊橡皮泥就能成為一只"不倒娃娃"嗎?請你們也來做一做吧!
二、探索與調查
1、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制作不倒娃娃。
2、鼓勵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探索成功制作"不倒娃娃"的方法。
三、交流與討論
1、相互交流、介紹、演示、評價自制的不倒娃娃
2、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不倒娃娃不倒?
3、結合幼兒的討論,教師做記錄(圖示)橡皮泥要擺放在"娃娃"的底部橡皮泥的小要合適橡皮泥需要固定
4、小結:制作一個"不倒娃娃",要選擇一塊小合適的橡皮泥,擺放在"娃娃"底部的中間位置。這樣的"不倒娃娃",上輕下重比較穩定,所以"不倒娃娃"才會不倒下。
四、活動延伸
1、今天家都做了不倒翁玩具,看看它們除了顏色不一樣外,還有什么不一樣嗎?(有的站得歪歪扭扭)
2、玩具廠想來買我們做的不倒翁玩具,怎樣才是合格的?(檢測卡)
3、回家后可以與爸爸媽媽一起繼續制作不倒翁玩具,并用檢測卡來自我檢測,做一個合格的不倒翁玩
活動反思:
作為科學活動,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和科學興趣,探究出一個結果不應成為一節科學活動的重點。不唯上、不唯書,存有一份好奇和質疑應是我們在科學活動中帶給孩子的珍貴理念,也是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更新的觀念。當然,活動中也存在較多的亮點。如教師能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激發幼兒的探索與興趣,在探索發現環節弱化老師的控制,更多的把課堂交給孩子,使孩子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充分探索,自由膽表達。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8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設計:小螞蟻過冬
一、活動目標:
1、進一步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知道螞蟻是群居的,在地下過冬。
2、初步學會觀察、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學會協商解決問題。
3、體驗與同伴共同協作完成任務的成功感和快樂感,激發幼兒親近自然的愿望。
二、活動準備:收集的螞蟻過冬資料、看圖講述圖片或小故事等、螞蟻頭飾
三、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
一天早晨,小螞蟻跟著媽媽來到樹林里找東西。樹林里變了樣,樹上的葉子都掉了下來,只有光禿禿的樹干,一陣風吹來,它感到很冷。小螞蟻奇怪地問媽媽:“怎么我的好朋友燕子,大雁,青蛙,烏龜他們都不見了,他們到哪里去了呢?”
“螞蟻媽媽會什么說呀?”
媽媽說:“冬天到了,燕子大雁都飛到南方去了,青蛙烏龜到洞里冬眠了。”
小螞蟻又接著問媽媽:“那我們螞蟻怎么過冬的呢?”
“誰來告訴小螞蟻呀?”
螞蟻和青蛙都是在洞里過冬的,他們的過冬方式一樣嗎?
青蛙是冬眠過冬,螞蟻是躲藏過冬。
風越刮越大,螞蟻媽媽馬上帶著小螞蟻到螞蟻奶奶的洞里去躲藏。
2、觀察討論:
(1)螞蟻奶奶的洞在哪里?地面上有些什么呢?
(2)螞蟻的地下通道是寬寬的還是窄窄的?通道象什么?(四通八達)
(3)那些寬大的地方是干什么用的?有幾個儲藏室?里面藏些什么東西?
3、相互交流:
過一會兒風小了,螞蟻媽媽帶著小螞蟻鉆出了洞口,他們也準備挖洞過冬,可是天很冷他們人又少,怎么辦呢?
幫小螞蟻挖四通八達的螞蟻洞,使螞蟻舒舒服服地在洞里有吃有玩高高興興地生活。
4、教師小結:
螞蟻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辛勤地勞動。那么到了嚴寒的冬天它們又到哪里去覓食呢?它們是如何過冬的呢?原來聰明的螞蟻在入冬之前早有準備。它們首先搬運雜草種子,準備明年播種用;同時搬運蚜蟲、介殼蟲、角蟬和灰蝶幼蟲等到自己巢內過冬,從這些昆蟲身上吸取排泄物做為食料(奶蜜)。
四、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游戲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9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經驗。
2、指導幼兒嘗試觀察記錄的方法,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
3、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塑料小陀螺、紙花片、長方形小積木、風車、球形插塑每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這兒有五種不同的物體,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
這小陀螺會怎樣?
這幾種物體都會轉動嗎?
二、幼兒預測結果
請幼兒把你自己認為轉或不轉的想法記錄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請幼兒介紹自己是怎樣記錄的?
三、幼兒操作,驗證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并及時進行記錄。
要求幼兒動腦筋仔細觀察它們是怎樣轉動的?
四、討論記錄結果
請幼兒告訴大家玩的結果與開始認為的一樣嗎?你又是如何記錄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轉動物體。
六、再次探索物體轉動的現象。
請幼兒再玩一次,仔細觀察它們轉動時有什么不同?
活動結束:
制作風車,玩風車。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0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幼兒對你探索自然現象產生興趣。活動準備:
氣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紙片。活動重難點:
重點: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難點: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范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謎語:
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氣?出示氣球,讓幼兒說出誰住在氣球里?(空氣)
2、幼兒討論后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里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只手,嘴對著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里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里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游戲《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紙片。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后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么杯子里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么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里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里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1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園實地探尋螞蟻、觀察螞蟻,對螞蟻的生活環境、蟻穴感興趣。
2.感受尋找螞蟻、觀察螞蟻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找到一處螞蟻較多的地方,準備好一點餅干。
2.幼兒用書第3冊第4~-6頁。
3.螞蟻生活環境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螞蟻在哪里?
1.我們的自然角里有一位新朋友小螞蟻,你們知道螞蟻生活在哪里嗎?
2.螞蟻到底生活在哪里呢?今天,我們一起去幼兒園的空地上,找一找螞蟻的家吧!
二、螞蟻的足跡。
1.實地觀察螞蟻。
這附近有許許多多的螞蟻,現在請小明友和白己的同伴一起來找一找小螞蟻,看一看小螞蟻住在哪里。老師這里有一些餅干屑,等下請小明友們分組找一塊空地,教在空地上。過一會兒,你就能發現螞蟻,并跟蹤到它們的家在哪里了。
2.幼兒分組自由觀察,教師巡回指導。
3.提醒幼兒愛護小螞蟻,不要踩到小螞蟻。
三、我的螞蟻朋友。
1.回到教室,討論觀察結果
2.剛才我們小朋友都發現螞蟻的家了嗎?它們的家到底在哪里?
3.分組上前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4.教師小結:原來,小螞蟻喜歡在地下挖洞筑巢,它們的`家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蟻穴。它們通常把家安在比較干燥的土壤中,我們可以在樹根、草叢、石頭縫等地方找到它們的家。
四、螞蟻的家園。
1.觀察幼兒用書,進一步認識地下螞蟻王國。
2.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第6頁,說說蟻穴的內部形狀,又如有許多的小房間,鼓勵幼兒大膽猜測每個“房間”的不同用途。
2.小螞蟻在家里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呢?這一個個的小“房間”分別是干什么用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找答案,下一次我們來分享答案,好嗎?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2
活動目的:
1、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嘗試大膽用肢體語言表現。
2、樂意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有關蝴蝶的各種資料,并豐富幼兒有關蝴蝶的知識。
2、蝴蝶的課件、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教師扮演蝴蝶姐姐與幼兒一起跳蝴蝶舞。
師說:“小朋友睜開眼睛看看黃老師變成什么?(蝴蝶)“對了,我是蝴蝶姐姐,蝴蝶漂亮嗎?你們喜歡蝴蝶嗎?(喜歡)那我們一起來跳個蝴蝶舞吧!”
分析:此環節由教師通過扮演蝴蝶姐姐,讓幼兒對蝴蝶產生興趣,跳蝴蝶舞加深幼兒對蝴蝶的印象,讓幼兒有想探究蝴蝶的欲望。
二、交流資料,分享各自收集的資料。
師:小朋友這么喜歡蝴蝶,老師布置你們回家找蝴蝶的資料,你們記得嗎?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你的資料是哪里找到的,他告訴你蝴蝶有什么小秘密?(老師把幼兒帶來的資料布置成一塊板塊上,幼兒交流后,請幼兒上來介紹)
幼:我是聽媽媽講“我們愛科學”的故事里告訴我蝴蝶的品種非常多,還知道蝴蝶是由蝴蝶媽媽的卵變出來的。
幼:我是在網上發現蝴蝶有兩只觸角,六只腳,還有蝴蝶喜歡吃的植物。
幼:我是在《動物樂園》書里看到蝴蝶喜歡在花叢中飛舞,蝴蝶媽媽把卵產在花里讓寶寶長大。等等
師小結:噢!小朋友們可真夠厲害的,找到蝴蝶這么多的秘密。
分析:教師通過幼兒找材料的準備和幼兒自由交流、提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在探究心理的作用下,主動參與活動中來。
三、借助課件,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
1.完整觀看課件
(1)引入:老師也找到了許多關于蝴蝶長大的秘密,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引導幼兒討論:你發現了蝴蝶的什么小秘密,它是按照什么順序生長的?
幼:我發現了蝴蝶是蝴蝶媽媽的卵變出來的。
幼:我發現毛毛蟲喜歡吃葉子,等他長大后還要脫皮。
幼:我知道蝴蝶生長的順序:卵-毛毛蟲-蛹-蝴蝶。
師小結:小朋友看的很仔細,也發現蝴蝶許許多多小秘密,都知道了蝴蝶的長大順序是從卵-毛毛蟲-蛹-蝴蝶,那我們一起來猜猜看蝴蝶媽媽把卵產在哪里,卵是怎樣的'?
2.分別觀看卵、蟲、蛹、蝶四個畫面,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四個階段的特征。
(1)觀看畫面一,師提問:卵是什么樣的?蝴蝶媽媽把卵產在哪里?
(2)觀看畫面二,師提問:誰從卵里鉆出來了?它是怎樣的?它是怎樣慢慢長大的?
(3)觀看畫面三,師提問:毛毛蟲是怎樣變成蛹的?蛹是什么樣的?
(4)觀看畫面四,師提問:蛹是怎樣變成蝴蝶的,剛剛鉆出來的蝴蝶是怎樣的?
師小結:小朋友了解了蝴蝶的這么多的秘密,現在老師來考考你們,我準備了一些圖片請小朋友把蝴蝶的四個生長過程拼出來。
分析:在這一環節,教師采用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視頻以及動畫課件,視聽結合,調動幼兒的感官參與,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層層遞進地讓幼兒在輕松愉快探索中了解蝴蝶的生長規律和變化,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使活動充滿了情趣,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四、幼兒拼圖,教師巡視觀看,評價
分析:在這一環節,以形象的操作圖片拼圖逐漸加深幼兒這方面的知識,讓孩子體驗成功學習的快樂與自豪,進一步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五、游戲:“變變變”
1.教師用語言啟發幼兒表現出蝴蝶生長的四個變化過程。
教師結合語言及背景音樂啟發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
師:太棒了、太精彩了,蝴蝶終于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翔。小朋友們覺得有趣嗎?(有趣)我們一起來用身體學學蝴蝶長大的過程吧。
分析:游戲給孩子帶來了許多樂趣,孩子們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對前面學習的內容進一步強化,在游戲中樂此不疲。
活動結束:
師:“哇,這么漂亮的蝴蝶,我們一起去花園采花蜜吧!”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伴著音樂把自己喜歡的蝴蝶畫下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3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水果的籽是不一樣的。
2、增強對物體細節部分觀察的敏銳性。活動準備:教學掛圖《西瓜子的故事》,西瓜、橘子、哈密瓜、葡萄、石榴等水果的圖片及籽兒、與掛圖相應的實物水果。
活動重點:
知道不同水果的籽是不一樣的。活動難點:增強對物體細節部分觀察的敏銳性。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經驗:引導幼兒說說已經知道的一些水果籽兒:秋天到了,水果大豐收,我們能吃好多的水果,你們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呢?哪些水果有籽寶寶呢?
2、引導幼兒認識籽兒:出示水果實物西瓜、橘子、哈密瓜、葡萄:這些水果都有籽嗎?教師當場切開哈密瓜,引導幼兒在品嘗的`過程中觀察、比較籽兒的不同:你能區分哈密瓜籽和葡萄籽嗎?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小結:哈密瓜的籽寶寶是白白的、扁扁的,葡萄的籽寶寶是深色的、小小的。
3、引導幼兒分組開展配對游戲:為幼兒提供一些水果圖片和水果籽兒。在幼兒操作過程中,重點引導幼兒討論:這是誰的籽寶寶?
4、引導幼兒欣賞故事《西瓜子的故事》:引導幼兒了解籽兒的用處,知道籽兒是水果的種子。現在知道籽寶寶有什么用處了吧?提出繼續探索的要求:回家后,我們再去找找,除了今天認識的這些水果以外,還有哪些水果有籽兒呢?
5、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果實與種子》,進一步了解果實與籽的秘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4
活動目標:
1、知道吃不完的食品不封口會還潮、變質。
2、通過嘗試操作,學習幾種簡單的封口辦法,在實驗中比較發現最好的封口方法,并用標記作記錄。
3、感知科技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只已開封的食品包裝袋(如:暑片的包裝袋)保鮮袋,毛線、雙面膠、塑料夾、封口夾、五角星若干。
2、一袋已開袋的餅干,大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師幼談話導入。
出示已開袋的食品,提問:
(1)食品吃不完,就這樣放著,過幾天吃感覺會怎樣呢?
(2)為什么吃上去不香了?
2、幼兒討論交流。
請大家討論一下,可以怎么辦讓食品吃上去還是香香的?
3、幼兒實踐交流。
師:剛才你們想了很多辦法,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去試一試。
師:你的袋口封住了嗎?,你是怎樣封住袋口的?
4、實驗比較記錄。
(1)師:小朋友剛才都試了用不同的方法封住袋口,你覺得用什么辦法最方便,封口封得最牢?我們來做個實驗。
(2)幼兒實驗,將保鮮袋裝滿空氣后封口,看哪種方法不漏氣。
(3)進行記錄,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下貼一個五角星。
(4)師小結: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發明的產品越來越先進,就象這個食品封口夾,夾起來很方便,而且很密封。
5、拓展生活經驗
師:生活中我們除了沒吃完的食品要封口,還有什么時候塑料袋也要封口?可以怎樣封口?下次,我們小朋友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將塑料袋封口。
四、活動延伸
繼續探索其它為塑料袋封口的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5
活動目的
1、知道雨傘的用途。
2、探索防水材料,享受探索的樂趣。
3、能記錄實驗結果,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重點:探索防水材料,享受探索的樂趣。
難點:能記錄實驗結果,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經驗準備:
1、感知傘的在生活中的用途
2、會集體合作往材料中倒水,盡量水不往四邊流出來。
材料的準備:
1、塑料盆、材料盤、噴壺、各種各樣的傘、記錄單、筆
2、各種材料(報紙、塑料布、防雨綢、膠皮、紗、棉布、蠟紙)
3、小粘貼、毛巾、勺子等。
活動與指導:
一、猜謎引題
沙沙沙,下雨了,街上開滿五彩花,紅黃藍綠多美麗,每人一朵手中拿。(雨傘)
師:下雨了,雨傘有什么用呢?
二、玩中激趣:感知雨傘的防水功效
每人撐一頂傘,在玩中學。
1)教師用噴水壺制造毛毛雨,請幼兒感知雨傘遮雨效果。
師: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自己的雨傘,我們來玩玩吧?
2)請幼兒說說自己的雨傘擋沒擋住雨,使幼兒知道不透水就是防水。
3)請幼兒觀察、觸摸自己的雨傘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三、探索實驗:探索各種材料是否防水
1)出示各種材料,介紹材料名稱,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
師:老師這有許多材料,請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防雨綢、塑料布、棉布、紗、膠皮、報紙、蠟紙)今天,老師想請小朋友分組用這些材料做個小實驗,看看這些材料是不是和雨傘一樣,有的能防水,有的不能防水呢?并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2)教師介紹出示的記錄表(能防水打“○”不能防水“×”)
3)幼兒實驗、探索各種材料是否防水,并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教師提出注意事項:如:“小朋友在做實驗的時候一定要合作,想辦法把水兜住,不要讓水從旁邊流出來,這樣才能看出它們是防水還是不防水。”
4)交流驗證利用記錄單,教師進行小結,幫助幼兒梳理實驗結果,找出防水和不防水的材料,并對有疑義的材料進行驗證。
四、經驗拓展:選擇最適合做雨傘的.材料
1)了解雨傘防水的特點,引發幼兒再次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如果請你做一把雨傘,你會用哪種材料做雨傘?為什么?(防水、結實、輕便)
2)投票表決:請幼兒將小粘貼貼到自己認為最適合做雨傘的材料下面并說明理由。
3)教師小結:防雨綢最適合做雨傘,它不光能防水,還很輕便,很結實,很漂亮。做成的傘不僅能擋風擋雨……
五、結束活動:游戲中感知雨傘的用途
了解雨傘的用途:遮雨、遮陽、跳舞、演雜技、裝飾等。請幼兒與雨傘一起跳舞,分享游戲的快樂,活動結束。(鶴浦中心幼兒園)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6
活動設計背景
在這個變化莫測自我的社會里,孩子們對環保意識非常薄弱,在生活中,隨時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隨手亂折樹枝、花草,更多人類還在砍伐樹木,導致地球災難越來越多,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保護樹木的重要性,我們從孩子開始教育,從身邊開始教育。
活動目標
1、通過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讓幼兒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培養幼兒從小保護環境的意識。
3、初步了解植物的陪護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讓幼兒了解樹木的成長過程(難點)
2、讓幼兒知道樹木與人類生存有著密切的聯系(重點)
活動準備
1、聯系園林師與社區合作
2、灌澆植物的水桶若干
3、制作“保護植物”的標志
4、植物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開始(導入)部分
一、師幼談話,讓幼兒了解樹木的成長過程
1、“小朋友,今天我們來到了社區,這里有很多很多花草、樹木,首先,我們先來觀察一組圖片,來看一看這些植物是怎么生長的。”
2、通過觀察植物圖片(樹木的生長過程)讓幼兒了解所有植物生長都是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問:“這是什么?它是怎樣生長的?它要經歷多久才能成為高大、粗壯的樹?”
(2)提問:“一顆樹的成長需要多少年?”(我知道是一年。)“要成為一顆參天大樹,需要多少年?”(我想需要10幾年。)
教師小結: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一顆大樹需要10幾年,有的還更久20年、30年,所以樹木需要我們大家的愛護和栽培,如果,經常破壞它,我們身邊的綠色植物就會越來越少,我們的環境會越來越差。
基本部分
二、通過問答形式,讓幼兒知道樹木與人類生存有著密切的聯系
1、提問:“小朋友們知不知道樹和我們人類有什么聯系?”(樹是人類的朋友。)(樹可以排除氧氣,供我們人類呼吸。)(樹還能吸收我們不需要的二氧化碳。)(樹可以保護我們的房子,把風擋住。)
教師小結:小朋友們都說得很對,樹是我們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植物,它不僅能給我們帶來人類所需要的氧氣,還能綠化環境、美麗城市,所以我們大家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
三、現在我們請社區阿姨(園林師)和我們來講一講,我們要怎樣保護樹木
1、社區阿姨提問:“小朋友們,平時我們在小區里有沒有看到園藝工人在養護樹木啊?”(有,工人叔叔會幫助修剪。)“你們知道一顆樹生長需要我們人類怎樣幫助它們嗎?”(需要我們的給它澆水。)(冬天給它們“穿上衣服”。)
社區阿姨總結:小朋友們真聰明,一顆樹長大需要我們去澆水,還需要我們去幫助它們修剪,怎樣我們的環境就更加美麗、整潔了,所以,小朋友們平時,也要愛護植物,讓它們也和我們一樣快樂的成長。
結束部分
四、組織幼兒為植物澆水并貼上保護植物的標志
1、教師提問:“現在我們和社區阿姨一起去給植物澆水,然后把保護植物的標志貼在上面,讓大家都知道我們要愛護植物。”(好的。)
活動延伸
五、活動延伸
1、組織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共同養護社區植物,共建美好家園。
2、讓幼兒探索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教學活動反思
1、本次教學內容課程目標明確,讓幼兒明確意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在教學活動落實中,有很多孩子因為對樹木生長沒有多少了解,所以提問中互動不起來,通過圖片的引導,孩子們開始想象、探索紛紛舉手發言。開始活躍起來。
3、在以前傳統的按班教學中孩子們都是按部就班,這次通過和社區合作進行教學,在加強社會教學形式的同時,豐富了孩子的科學知識。
4、如果重新上本次課程,我會在開始部分先讓孩子們觀察社區樹木,再通過圖片來討論,讓幼兒有感觸的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基本部分中可加入樹木與人類有關的大量圖片(比如:沙塵暴、洪水、樹木被砍伐等。)讓幼兒了解保護環境對人類很重要。
5、我在教學本次課程中,老教師們的評價是:
(1)總體環節流暢,幼兒能完整的接受并有一定的效果。
(2)師生能互動
(3)導入部分吸引力欠缺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 篇17
一、教學目標
1、使幼兒了解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營養,可滿足身體各方面不同的需要。
2、幫助幼兒克服不良的包含習慣,如:挑食、偏食等。
二、教學準備
1、自制道具:肉蛋魚、蔬菜、水果、豆類、谷類等五大類食品。
2、活動前了解本班幼兒的飲食狀況,包括挑食、偏食或吃得過多等。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教師講故事引出主題
老師T: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講一個很好聽的故事,那我們背好小手,用自己的小耳朵聽好了。
有個孩子叫小剛,從小就不肯好好吃飯,總是喜歡吃零食、糖果、餅干和飲料,吃飯時只吃幾口,一邊吃,一邊玩,很多蔬菜都不愛吃,總是挑挑揀揀的,結果個子長不高,身上也不長肉,臉色又黃又綠,還經常生病,媽媽帶他到醫院檢查,醫生說他是營養不良。
2、石室詞匯:營養不良
T:小朋友,你們知道不知道什么是營養不良啊?
營養不良啊,主要是指我們的身體需要各種養料,而這些養料呢,就藏在各種食物里,如果沒有食物吃進去,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個子不高,身體不長肉等問題。這啊,就是營養不良。
教師T:小朋友跟老師一起說“營養不良”。
學生S:營養不良
3、請幼兒思考并回答問題
(1)為什么要好好吃飯?
T:那我們大家要不要好好吃飯啊?
S:要
T:為什么要好好吃飯?(幼兒回答,教師提示)
S:因為不好好吃飯,會營養不良,個子會長不高,身體會不長肉,還會生病。
(2)那我們怎樣做才是好好吃飯?
T:我們應該不挑食,不偏食,不吃很多零食,而且啊吃飯時要細嚼慢咽。
(教師主講,教師帶讀,加深幼兒記憶)
4、教師出示五大類食品的自制教具,請幼兒辨認各是什么?說說自己吃過哪些,它們的味道怎么樣?然后教師分類講解各種食物的特點和作用。
(1)谷類食物指的是用米、面做成的各種食品,如:米飯、面條等。、
T:小朋友,你們看碗里裝的是什么啊?
S:米飯
T:對啊,米飯是用米來做成的,它含有很多很多熱量,是我們飲食中的主要食品,叫主食。
主食類:面條、面包它們都是有營養的食物,小朋友可要好好吃飯。
T:那我們現在看這是什么啊?
S:雞蛋、肉、魚。
T:對啊,它們是還是很好吃啊?它們不僅好吃,而且還有很多蛋白質和脂肪,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生長,它們也是有營養的食物。
(2)蔬菜包括各種青菜、冬瓜等。
T:如果小朋友只愛吃肉,是不行的,我們啊還要多吃蔬菜,因為蔬菜里含有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使我們的眼睛更亮,而且啊不容易生病,因為蔬菜同樣是有營養的食物。
(3)水果:蘋果、西瓜,各種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味道,也有不同的需要。
T:我們要不要多吃蔬菜?
S:要
T:對了,我們要多吃蔬菜,也要多吃水果,你們看蘋果紅不紅啊?
S:紅
T:它們一定很甜,小朋友一定要多吃啊,因為水果和蔬菜一起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
T:那你們還吃過其它哪些水果?
S:西瓜、香蕉
T:對,水果也是有營養的食品。、
(4)豆類指的是大豆、綠豆、紅豆以及各種豆制品。
T:現在我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我,你喜不喜歡豆子啊?
S:喜歡
T:老師想啊她一定喜歡,因為她的皮膚白白的,就像“白雪公主”一樣,因為愛吃豆類的小朋友一定是一個健康的小朋友,因為豆類也給了我們身體里邊許多植物蛋白,讓我們長得健健康康的。它同樣也是有營養的食物。
5、通過頭飾,復述上述有營養的.食物。
T:現在我們再來嘗一嘗這許許多多的有營養的食物。
請5位小朋友,帶上頭飾,代表幾類有營養的食物,便于加深幼兒記憶。、
T:現在老師要請幾位小朋友來扮演有營養的食物,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我們學了幾類有營養的食物。
S:5類
T:對,它們啊是各類肉、蛋、魚、蔬菜、水果、豆類,小朋友們記住了,回去告訴爸爸媽媽什么東西是有營養的食物,好不好?
S:好
6、教師和幼兒共同歸納,我們每天進食要吃飯,全面吸收各種營養,才能保證身體長得健康。
7、延伸
提醒幼兒注意吃各種有營養的食品,不挑食,不偏食,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
T:剛才我們嘗了各類有營養的食物,我們每天不僅要吃有營養的食物,而且啊還要好好吃飯,因為不好好吃飯會(幼兒主答,教師提示,會長不高,長不胖、會營養不良)對,那我們應該怎么做?
S: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
T:老師希望每個小朋友都長得健健康康的。
8、 小結
五、教學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