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學《剝豌豆》教學反思
中班幼兒對數的認知仍處于直觀感知階段,需要借助實物來感知數量從而建立抽象的數概念。這個季節正好是豌豆豐收的季節,豌豆就是很好的數的載體,每個豌豆莢里都包含著不同數量的豆子,剝豆子、數豆子,孩子們在生活情境中即能體驗勞動的快樂,又能通過豆子的數量感知數字,非常適合孩子。中班下學期孩子們的數學發展應逐漸加入書寫記錄的元素,因此本次活動中還加入了記錄表,讓孩子在看,剝,數,記錄的過程中感知豌豆夾中豌豆粒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并學習用符號、數字記錄豌豆粒的數量。
活動開始,我先請孩子們觀察豌豆,說說看豌豆的樣子,并猜測豌豆莢里裝了幾顆豌豆。孩子們對于豌豆的外形特點非常熟悉,對豌豆莢里包裹著不定數量的豌豆也有一定的經驗,猜測豌豆數量很好的調動了孩子們的原有經驗,也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猜測完之后,出示了設計好的豌豆記錄表,跟孩子們一起明確了記錄表上各種符號的意思,我選取了孩子們的一個猜測結果進行了記錄。記錄好猜測結果后,我請了一個小朋友把豌豆剝開揭曉答案,不管猜對還是猜錯的小朋友都很興奮,趁著孩子們的興趣正濃,我又引導孩子們對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了記錄。進行了整個過程的示范引導之后就輪到小朋友自己動手操作了,由于大部分孩子還不會書寫數字,在孩子操作之前,我請孩子們想想:“老師會寫數字,所以可以用數字記錄,可是有的小朋友不會寫數字該怎么辦?”面對問題,孩子們紛紛開動腦筋,有的說可以畫點,有的說畫圓圈,有的說會寫的數字用數字,不會寫的用點。由于前面講述和引導示范畫了一些功夫,孩子們對操作的過程和要求比較明確,因此操作的時候孩子們大多知道該怎么做,看,猜,剝,數基本都沒有問題,孩子們可以很流暢的完成,但是接觸不多的記錄環節,雖然很多孩子都能按要求在剝,數的過程中做好記錄,并通過記錄表有一些發現,比如有的豌豆里能長八顆豆子,而有的里面只能長三顆;在殼外面能大概摸到里面的豌豆,因此可以根據摸到的數量猜到豌豆里面的數量;把表格中數量依次加起來就是剝到的豌豆總數等等。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不能很好的完成記錄表,特別是猜測的一欄,小朋友拿到豌豆的第一反應是剝,而不是去記錄,因此,這部分孩子只對剝出來豌豆的數量進行了記錄,當然,由于個體差異,也有個別幼兒不能準確的將豌豆數量進行記錄。鑒于上述請況,我想也許是我自己操之過急,一次活動想給孩子的東西太多了,對于很少接觸的記錄表,可能只設計一欄操作結果記錄會更適合孩子們,而基本的效果也能達到,猜一下記一下剝一下再記一下,重復三次這樣的過程對于需要通過直觀操作來感知的孩子來說太過復雜,簡單的記錄更附和孩子們的思維方式,也更能幫助孩子們掌握記錄的要領。活動最后,我們還一起品嘗了豌豆,再一次加深孩子對活動的興趣。
總體來說,本次活動的目標設置較為合理,雖然過程中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活動目標也基本達成了,孩子們在活動中接觸了新事物,獲得了新經驗,也體驗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