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一切從“心”開始
學習心得:一切從“心”開始 一直這樣以為,也一直這樣的信仰,“愛”就是這個世界最為偉大的主題,愛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愛可以讓人無所不能無堅不摧,愛更可以讓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一名最最基礎的教育工作者,有時候我時常在思考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我能賦予孩子什么?我又能給他們帶來什么?所以總是會感覺自己的責任壓力無比的重大,也許我一句無心的話語,一個無心的舉動就會影響到孩子,更可能這種影響會是一生。記得曾經在考普通話資格證書的時候讀到過這樣一篇文章,有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生命中影響他最重要的時段是什么,最想要要感謝的人是誰?他的回答令許多人費解,他說是愉快的幼兒園階段和他的幼兒園老師,在幼兒園里他知道了怎么樣與小朋友玩耍,他知道借東西要還,他知道了做錯事要道歉……當時的我才十七八歲,所以我也無法理解他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回答,這些小事情為什么會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當我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慢慢的我才理解了,原來這就是習慣,一種好的習慣將會受用一生,做事的習慣,與人為善的習慣,愛的習慣等等,而這些最基本的一些常識恰恰讓他能夠受用一生,所以在這位科學家往后的人生中他都能夠一直保持這樣好的習慣與信念,所以他才會獲得成功。
前兩天在跟搭班老師探討有關教育的問題,在說到時下的一些教育現象,現在家長的一種心態及做法,總感覺無奈又悲涼。包括班里就有這樣的例子,許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小學就在孩子的課余時間給他們安排了學寫字、學英語、學拼音等等一系列的課程,讓孩子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權利——玩耍!更有甚者孩子在幼兒園午睡睡不著,索性就將孩子接回家練字、學英語,下午再送回幼兒園。或許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是造成這種現場的根本原因,但作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家長為何要去迎合這種形式,每個人如果都能正確的看待這些,今天的教育也許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今天在新浪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段文字“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曾說過:‘歷史將會記錄,在這個社會轉型期,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如果我們把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比作“壞人”的話,那“好人”又是誰呢?是不是你、我這些最該對孩子教育負起責任的家長呢?如果我們無力挑戰體制,那是不是可以不做幫兇呢?”也許這話真的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不僅僅只是家長,更還有我們這些老師。而我作為一名小小的幼兒園教師,我也一直在思考,我能給孩子帶來什么?也許我的能量很小,但我也只想用一顆真誠的心和愛去引導好在我手上的孩子,希望能夠賦予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不要扼殺掉孩子能夠擁有的品質和能力,比如愛的能力、好奇心、創造力、主動性、獨立思考、合作的精神等等,也許我的能量真的很小很小,但是時常用這樣一種信念去激勵自己,也許就能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吧。當然在如何做好做到方面,我還需要更多的知識不斷的充實自己,去了解孩子,走進孩子。喜歡讓自己永葆一顆赤子之心,永葆一顆純粹的心,一顆童心感覺!而我就僅僅只想從自己的這顆心做起!
本來這只是一篇上級領導要求的命題作文而已,也許我可以隨便應付幾句,說些大話套話就可以了,但我想說以上文字確實是我的心聲,一名小小幼兒園老師的心聲。看過感動中國的志愿者教師胡忠、謝曉君夫婦以及寧波特殊教育的先行者劉佳芬老師的事跡,我確實實實在在的有感覺到他們的偉大與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念!那是一種發自肺腑、滲透到骨子里的信念,不是一句我們學習就可以能做到的事情。而我想我們能做到就是實實在在的做好眼前的手上的一些事情,對的起孩子,對的起社會,更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那么在我已經足矣!一切從“心”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