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走高蹺
戶外活動區(qū)新來了“高蹺”玩具,孩子們都爭相來嘗試,玩上一玩。第一次集體玩高蹺,我請玩的好的小朋友進行了示范,講了一些安全注意事項,然后就進行各種走高蹺的活動,“s形走”,“邁過障礙物走”,“直線走”等,孩子們玩得很起勁。 當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高蹺的繩頭時常會脫離出來,于是孩子們就不斷地找老師幫忙再系上,系好后接著玩。 第二天,我們先是玩紙棍,然后玩高蹺,這次和第一天的玩法不同,是分成四縱隊組,每組一套高蹺,而不是每人一套了。對!我們是比賽走高蹺,看哪組的小朋友最先走完。第一組幼兒踩好高蹺一起出發(fā)了,后面?zhèn)鱽砹岁犛训摹凹佑停 焙奥暋N奈牟雀哕E時有些緊張,動作有些凌亂,套上這只高蹺,那只高蹺又倒了,剛擺好那只高蹺,腳還沒踩好,前一只高蹺的繩子又掉在了地上,一只小手馬上將掉在地上的繩撿起來,遞給了文文。原來是旭旭在幫他,這一隊有一些落后了,文文走高蹺時,速度特別快。他回來時把高蹺的繩穩(wěn)穩(wěn)地交到下一名小朋友手中,到甜甜跑回來時,她一手托一條高蹺繩,以便下一名小朋友能快速上手,其他隊的小朋友看到那樣給高蹺更便利,也有人采用甜甜的方法。這一隊雖然沒得第一,但我看到他們都付出了努力。 分析:第一天玩高蹺是每人一套,孩子們各玩各的,探索著玩法,熟練著動作,當出現(xiàn)問題時,能及時找老師幫助。 第二天用比賽的形式,增強了對抗性和競爭意識,意外收獲是出現(xiàn)了更多的互助行為(幫前面的小朋友踩上高蹺,或幫助撿掉在地上的繩);出現(xiàn)了一些替別人著想的做法。例如:怎樣給別人高蹺會更快、更方便。 競爭和合作,能相互促進,競爭能使合作更自主、更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