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糾正幼兒哭泣的方法
“老師!”4歲的斯蒂文叫道。考特尼老師轉過身來走向斯蒂文,但中途卻被兩個要推倒積木塔的小朋友吸引了過去。每一會兒,斯蒂文開始哭起來。拯救了積木塔之后,考特尼老師走向了斯蒂文。她把胳膊搭到他身上,問他為什么哭。斯蒂文不說話只是哭,在老師哄勸了半天后才終于抑制住哭聲,說:“我還要一些畫紙。”“沒問題啊。”考特尼老師說完,放開了斯蒂文,從畫架上撕下一張紙遞給他。斯蒂文又哭了一會兒,才開始接著畫畫。在這幾分鐘時間里,考特尼老師仍然不停地安慰著他。
那天早上的晚些時候,斯蒂文又哭了幾次:當他不能和朗達坐在一起聽教師講故事時,當吉米叫他“愛哭鬼”時,當他沒有積木玩時,當他右手邊的小朋友沒有把點心遞給他時,他哭了。在他入園來的這四個月時間里,教師們已經幫他擦了無數次眼淚了。
行為表述:
這名兒童經常哭泣,盡管可能并沒有什么不順心的事,或者只是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行為影響:
哭泣,對年幼的兒童來說是一種交流的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會學會更好的控制自我,并掌握其他表達需求的方式。語言是兒童需要學習的重要交流手段,可以用來代替哭泣以表達自己的需要。然而,對于很多兒童來說,哭泣仍然作為交流手段而保留。在幼兒時期,哭泣經常被兒童用來表達疼痛、憤怒、恐懼、受挫、悲傷等各種不良情緒。
然而,有時候兒童會過度使用哭泣這種手段。如果他在以適宜的方式進行交流時并未得到足夠的回應,那么就會導致這種情況出現。他發現哭泣會引起家長和其他人的關注。這種情況很容易塑造這樣一種行為模式,即這名兒童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但語言的方式卻不能使他如愿以償。而通過哭泣,他能夠得到關注,因此哭泣受到了強化。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哭泣就會成為他的主要溝通方式。
在幼兒園,兒童經常哭泣。有些兒童哭泣是出于正當的理由,但有些兒童哭則是因為他們發現哭泣可以引來關注。區分這兩種情況是很重要的。如果兒童是因為受到了驚嚇、感到孤獨或受到了傷害而哭泣,那么你就需要采取其他的辦法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繼續以關注來強化,哭泣的行為就會持續出現。
目標設定
目標是讓這名兒童減少哭泣行為,讓他只有在正當的原因下才哭泣,而不是將其作為獲得關注的手段。
方法介紹
為了消除這名兒童這種為了獲得關注而哭泣的行為,教師可以執行如下步驟:
當這名兒童哭泣時,予以忽視
當他不哭時,給予關注和強化
概念界定
哭泣,是指兒童抽泣、嗚咽等類似的行為。兒童的這種行為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更多的是為了獲得教師的關注,而不是由于疼痛、憤怒、受挫、悲傷或者其他不良情緒才出現的。
實施步驟
為了使干預措施取得成效,班里所有的教師必須執行一致的步驟。
當這名兒童哭泣時,予以忽視。當你確定哭泣只是為了這名兒童獲得關注的一種手段后,就可以通過減少關注來改變這種行為。哭泣行為由于受到了教師的關注而得到強化。反過來,如果關注沒有了,哭泣行為也就會消失了。當他哭泣是,進行如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