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路》教學反思(精選3篇)
《花路》教學反思 篇1
今天的活動中,需要幼兒自由閱讀故事《花路》的畫面。但可以發現好多孩子真的是不會“閱讀”——葉焱棟的書是倒著拿的,卻也在像模像樣的看著;葉梓謙唰、唰、唰地快速翻閱,幾秒鐘就搞定了;雪怡和朱俞達卻在拿著書打鬧;還有瑞瑞寶寶,拿著書索性不看卻卷啊卷的當望遠鏡了。這樣的閱讀怎么會有效呢?我感覺閱讀習慣的培養真正很重要。
幼兒的閱讀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怎樣幫助小班寶寶正確閱讀、愛惜圖書呢?枯燥的說教對他們來說作用不大,應該從年齡特點出發,以游戲的口吻引導孩子愛惜圖書、正確閱讀。于是,在接下來的游戲時間,我以“書寶寶”的口吻開始與大家的對話——先自我介紹,互相打招呼、再讓幼兒認識“書寶寶”的結構,了解封面、封底、頁碼,還有書里面關于小動物、小花、小草、小朋友的故事。我還請來了大班的哥哥姐姐來班級做閱讀的好榜樣,一頁一頁地輕輕翻書看,就這樣讓小朋友懂得了愛書、護書,并且,在引導他們邊看邊點讀的過程中,小朋友逐步掌握了一頁一頁翻閱的方法。
另外,在孩子們以后的閱讀中,我決定還讓他們互相檢查閱讀的姿勢,如坐要直、書放平且離眼睛不要太近,這樣的監督既可以提醒別人,更能強化幼兒自己的意識。這樣,才能逐步培養起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花路》教學反思 篇2
本次故事活動,我把它定位于小班閱讀,因為《花路》故事簡潔,形象鮮明,幼兒容易理解。在教學中,我把握以下幾點:
一、解讀故事,充分把握故事的內涵。
我通過圖書畫面中小熊這一這關的形象,讓幼兒仔細的看畫中的小熊在干什么,并把畫面中小熊的做法和生活中真實的事物進行聯系,讓幼兒猜測小熊在干什么,從而使畫面由靜態到動態,由零碎到完整,又從無聲到有聲,從表面到心理,使整個故事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展現了故事的有趣和詼諧的內涵。
二、演繹故事,調動幼兒閱讀的愉悅。
小班幼兒年齡小,喜歡生動直觀的感官刺激,色彩鮮艷明亮的畫面,因此,我讓孩子自己閱讀,通過自身的感受,從而來演繹自己理解的故事。但是閱讀之前教師的提問也相當的重要,我通過用風趣的語言提出一連串小問題,引起幼兒閱讀的興趣。如:“小朋友看一看,圖畫上有誰?他在買什么東西?后來又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結果是怎樣的?”從而引發有效的師幼互動。有效的提問為故事與幼兒理解故事之間架設了橋梁,激發幼兒閱讀是的思考。
再次,通過創設閱讀情景,鼓勵幼兒盡情釋放閱讀感受。在閱讀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適當地加入肢體動作來演繹故事,把故事中的小熊通過自己的動作釋放和表達,從而獲得自身情緒上的滿足。
《花路》教學反思 篇3
幼兒及教材分析:
《花路》是個引起幼兒思考的作品,作品最后以一個問題結束,引發了幼兒的多重思考。故事內容淺顯,畫面生動形象,角色單一,易于幼兒觀察、理解。通過按畫頁的順序閱讀圖書內容,學習閱讀圖書的基本方法,讓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感受春天的美景。
小班幼兒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看著書講故事只是翻翻玩玩,是無意識的行為。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看書習慣。
成功之處:
1、嘗試讓幼兒自主翻閱圖書來講述故事內容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在語言的教學活動中一般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為重要部分,但是在這次的活動內容中,雖然也是一個故事,但是我把重點放在了幼兒的自主翻閱圖書和幼兒自主講述故事內容上面,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來自主觀看圖片,在巡視的過程中給予幼兒指導(如:你覺得小熊在干什么呀?你是怎么發現的?一個個袋子里裝的不同顏色的是什么東西呀?等),通過問題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再鼓勵幼兒把觀看到的內容用完整的話說一說。在請個別幼兒到前面完整講述故事內容時,發現部分幼兒已能跟著圖片一起說了,還發現班上有一位幼兒已經能基本認識圖片上的文字了。
2、初步培養了幼兒閱讀圖書的興趣和文明閱讀的習慣
學校的讀書節活動已經開展一段時間了,我們在平時帶領幼兒到閱覽室看書和區域活動時在“草莓書屋”看書時都會和幼兒說一說看書時的一些規則,如何做一位文明的小書蟲。在此次組織幼兒自主翻閱圖書環節之前,我讓幼兒自己來說一說看書時要注意哪些方面,通過這些舉措來讓幼兒養成文明閱讀的習慣,也通過讓幼兒自主的有目的的去閱讀來培養他們對閱讀圖書的興趣。
不足之處及整改:
1、在對幼兒的回答進行提升和引導方面還需進行加強
在幼兒自主翻閱時,我一直在進行巡視指導,當我在向一個幼兒提問“小熊在花店干什么”時,他答道:“他在買東西!蔽易穯枴澳闶窃趺纯闯鰜淼?”他說:“小熊在包里拿錢呢”,我繼續追問:“那你知道小熊買什么呢?”他想都沒想說:“買花!蔽蚁胍龑伎家幌,便問:“花店里除了花還有什么?”他想了半天看著我搖搖頭。我想引導他,又問:“你看,這些袋子里裝的都是什么?”他說:“泥土!睕]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我又問:“你看,袋子里裝的東西顏色都不一樣,泥土有這么多種顏色嗎?”這個問題下去把這個幼兒當時就困惑住了,讓他本來還挺開心的小臉一下就沉了下來,也不愿意繼續說下去了。其實事后想想泥土也有不一樣的顏色,如東北的黑土,南方的黃土,干旱地區的灰土等,我不應該這樣去提問,但是又不知如何去引導他想到花的種子上去,結果繞了一個大圈,反倒讓他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其實我可以圍繞花來提問,“花是怎么種出來的?”他可能會說,“在泥土里!蔽铱梢宰穯枺澳嗤晾镏苯涌梢蚤L出花嗎?”這時他可能就會意識到要有花的種子。所以,在今后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我在引導幼兒時更要考慮如何提問,這個提問有沒有達到引導的效果。
2、要學著給與幼兒等待的時間,尊重幼兒
在讓幼兒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圖片的內容這一環節,部分幼兒只能把圖片上看到的信息用幾個關鍵詞說一說,對于把關鍵詞鋪開詳細的說一說還是有困難的。在這里我在巡視指導和請個別幼兒上臺講述圖片內容時都遇到了這種情況,但是我在處理時卻急著對他們進行引導,結果出來的還是我問一句他們答一句或是答幾個詞,主要還是我在說,并沒有能真正的引導他們完整的來說一說。我覺得我應該在引導完后,再給與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在練一練,說一說,然后再給他們一次說的機會,如果還不行,可以在能力較強的幼兒完整講述后再讓他們跟著一起說一說,試一試。在活動結束后,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課后跟蹤,如在空余的時間把圖片拿來讓其說說,也可以組織“故事大王”這樣的游戲,讓每個家長回家教幼兒一個故事,讓幼兒在班上看著圖片給大家講一講,相信通過這樣的練習,幼兒的語言水平定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