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祖國》教學反思(通用3篇)
《我們愛祖國》教學反思 篇1
《我們愛祖國》是一首四句式、兩段體的兒歌,兒歌用常見、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來擬人化展現愛的情感,簡單的表達、樸實無華的文字直白地描述出人世間最基本的愛的情感。整首兒歌句式工整、念誦押韻,幼兒比較容易學習和理解。本次活動我進行了創新的教學形式。
1、藝術操作呈現主體。
考慮到兒歌能讓幼兒有自主的學習和理解,我摒棄了原有的圖片和視頻直觀欣賞的形式,將美工技能的呈現作為導入設疑,用相應色彩紙張進行直面現場撕紙的方式引入活動,不但吸引住幼兒的注意力,還激發了他們探究猜疑的欲望和興趣,使幼兒在學習進行之初對兒歌中的主體事物有了深刻的印象。
2、趣味游戲促進練習。
為了讓幼兒能有更多對兒歌的練習機會,我采用游戲的形式組織聯系念誦環節,考慮到反復練習可能出現的幼兒念態倦怠,我將游戲增加趣味性,讓撕紙呈現的主體事物,不但直觀體現豐富幼兒直觀經驗,還不斷改變形式隱現交替呈現,讓幼兒在每次的變化當中主動參與逐遍念誦而不感覺乏味。當幼兒已經能基本記憶并念誦兒歌的時候,我又加入了生生互動的游戲環節,讓幼兒找尋不同的朋友進行表現念誦,互相提醒和念誦對幼兒之間有著互通的作用,特別是最后的相互擁抱,使得情感在念誦中得以表現和表達,孩子們學習和游戲的積極自主性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3、角色表演鞏固習得。
語言活動重在幼兒對語言的參與和練習,因此,在趣味游戲自然強化練習的同時,我在最后環節采用了將撕紙教具作為角色表現道具的形式深化活動。每輪請4名幼兒按自主的意愿選擇不同的句式,操作道具分角色表演,幼兒在對兒歌進一步鞏固的同時,表達表現的積極性也相應提高,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盡可能保證了全體幼兒的各自學習過程全面體驗。
4、關注個體注重合作。
每個班級的小朋友都會因人而異具備不同的語言能力水平,在兒歌的教學中,我關注語言能力相對弱的幼兒,鼓勵、參與、協助相結合,用師生帶動、生生帶動、道具帶動的多途徑方式,引導幼兒進行自主地學習,每個幼兒相應獲得自己能力上的提高,特別是照顧到有個別表現自信缺乏的幼兒,雖有參與積極性,但真實表達卻心理受阻,我鼓勵同伴和他合作,引導他大膽敢于克服心理弱勢勇于表現。在表演的過程中,我能以幼兒的自主學習為重,鼓勵他們自發協商,選定角色,讓他們自主按照對兒歌的理解和記憶進行表演編隊,分句落角色演念,讓幼兒的合作能力在這小細節中得以提高和促進的同時,分工合作的意識也獲得了增強。
在有時間條件的情況下,建議可以安排一個延伸活動,為幼兒提供紙筆,讓孩子們在簡筆繪畫的過程中,邊畫邊念誦兒歌,加深對兒歌的理解和記憶。
《我們愛祖國》教學反思 篇2
中班語言《我們愛祖國》是一首兩段式的兒歌,兒歌用常見、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來擬人化展現愛的情感,簡單的表達、樸實無華的文字直白地描述出人世間最基本的愛的情感。整首兒歌句式工整、念誦押韻,幼兒比較容易學習和理解。本次活動我也創設了一些創編部分,更添趣味。
活動亮點:
1、教材準備充分
這個節課我用了具體的照片,讓孩子們在語句對應圖片上能夠一目了然。在前期的準備中我也會發現問題,及時改正。
2、游戲性的環節
在剛開始的時候我會讓孩子們自己去找到他們對應的媽媽。讓孩子們在記憶中加深印象,也添加了趣味性。
3、課堂組織多樣化 。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記住這首兒歌,我采用不同方式的比賽說兒歌,例如:男女比賽、小組比賽的方式,既有趣味性,又讓幼兒加深了印象。
不足之處:
1、我認為在本節課的控制上,還是我控制的較多,沒有收放自如,很想讓他們盡量的說,但是又怕他們不會說,有點高控。
2、在語言尚不夠精煉,應該更簡單點。
3、在一些幼兒回應上語言有些缺乏,應當在在這個方面更加的多一些預設。
《我們愛祖國》教學反思 篇3
《我們愛祖國》是一首四句式、兩段體的詩歌,這首詩歌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讀起來朗朗上口,蘊涵著豐富的情感。詩歌用常見、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來擬人化展現愛的情感,簡單的表達、樸實無華的文字直白地描述出人世間最基本的愛的情感。整首詩歌句式工整、念誦押韻,幼兒比較容易學習和理解。
成功之處:
1、課前準備充分,及時對教具和導入環節進行調整
在課前去聽了其他老師的課,發現這節課中的2張教具圖片并不是很適合引導幼兒去理解詩歌中的內容,所以在課前就及時對這2張圖片進行了調整,換成沒有歧義,能讓幼兒一眼就能識別的符合詩歌內容的圖片。在導入環節,我在教具出示時,先出示了前面的3張圖片:小草、星星、浪花,分別讓幼兒來說一說,學一學,為后面的詩歌學習打下基礎;然后無序的出示后面三張圖片:大海、大地、天空,以請幼兒來為“小草、星星、浪花”找媽媽的形式來進行圖片配對,配對成功的幼兒以“送一句好聽的話”的形式來引出詩歌的前半段句式“×的媽媽是×”。這樣整個導入環節就在一種輕松的游戲氛圍中讓幼兒學說詩歌句式。
2、多種組織形式促進練習。
為了讓幼兒能有更多對詩歌的練習機會,我采用多種形式組織幼兒朗誦環節。考慮到反復練習可能會有幼兒出現倦怠情況,我分別采用集體朗誦、分組朗誦、分角色朗誦等多種形式,讓幼兒主動參與逐遍念誦而不感覺乏味。當幼兒已經能基本記憶并念誦詩歌的時候,我又加入了生生互動的游戲環節,讓幼兒找尋不同的朋友進行表現念誦,互相提醒和念誦對幼兒之間有著互通的作用,特別是最后的相互擁抱,使得情感在念誦中得以表現和表達,孩子們學習積極自主性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不足之處及整改:
1、沒有把握好整體和個體的銜接
每個班級的小朋友都會因人而異具備不同的語言能力水平,在本次詩歌的教學中,我過多的去關注語言能力相對弱的幼兒,關注他們的傾聽,鼓勵他們多說,因此本次教學中,用于這方面的時間較多,特別是照顧到有個別表現自信缺乏的幼兒,雖有參與積極性,但真實表達卻心理受阻,而且對其他語言能力相對較好的幼兒關注相對減少后,沒有體現教育公平性。今后的教學對這些幼兒應采取鼓勵、參與、協助相結合的方式,用師生帶動、生生帶動、道具帶動的多途徑方式,引導幼兒進行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幼兒能相應獲得自己能力上的提高。
2、延伸環節沒有給更多的幼兒上前展示的機會,沒能很好的實行語言回應踐潤澤的理念
在“大膽想象,仿編詩歌”環節,讓幼兒大膽想像:大地、天空、大海……還會是誰的媽媽?把它畫一畫,然后把它們也編進詩歌里。由于時間關系,給予幼兒自由想像創作的時間太少,沒有能引導他們用詩歌里的話去說一說,在請個別幼兒上前展示作品時,對他們的仿編做出的回應太死,如:幼兒畫了一顆蘋果樹,他說“蘋果的媽媽是大樹”,其實他的詩歌句式已經對了,但是我卻想把他引導到“蘋果樹的媽媽是大地”,回應他,“蘋果樹是種在哪的?”這樣的回應方式不但遏制了幼兒自由想像和表達,更沒有很好的體現語言回應踐潤澤的理念。課后想想,我其實應該這樣回應:“哦,你還能想到蘋果和大樹的關系,真不錯,其他小朋友要像他學習哦!”這樣既能對該幼兒的回答給予肯定,又能給其他幼兒以想像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