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雪人》課堂觀察與反思(精選2篇)
中班語言《雪人》課堂觀察與反思 篇1
今天同軌班級老師正好執教《雪人》第二課時,我很感興趣,因此,課前五分鐘預約之后就走進了她的課堂。
她第一教時講了故事的前半段,到了雪人來到小男孩兒的家里,在他家里玩了很多東西,第二教時接著往后講。
老師先和孩子們回顧了故事前半段的內容“上次我們講了《雪人》的故事,雪人到小男孩子家里做了些什么事啊?”
孩子們一一回憶:
“雪人活了。”(不少孩子講到這一點,看來他們對這一事件非常好奇,印象深刻。我的課堂中孩子們對此也很感興趣,有的孩子說是施了魔法讓雪人活了,有的說是小男孩兒做了一個夢。)
“雪人看到小男孩子家里有一只貓”
“雪人拖卷紙,拖了很長”
“雪人擠洗潔精,擠了許多許多”
“雪人躺在冰柜里”
“雪人開汽車,但是他只是開了燈,沒開車,因為他沒有駕駛證”
……
【聽到老師的孩子們對故事的回憶,我深感吃驚,他們看得多仔細啊,這些都一一講得清清楚楚,而我和孩子們當時并沒能感知這么多,只是一些大概。】
接下來,老師講故事的后半段,孩子們在老師引領下,一頁一頁往后看,將故事順順利利地講下去了。
講到最后,小男孩子發現雪人融化了,孩子們并沒有那種離情別緒,沒感覺失去雪人的傷感,在他們心中雪人并不算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他們認為雪人融化了,還可以再搭。這也許就是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吧,我們并沒必要刻意“引領”。
【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感受故事,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至此,我明白了,為什么這個班的孩子對故事了解得那么細膩,那是老師心中有數,她對故事了如指掌,在和孩子分享故事時,能向著故事原來的方向引。這更證實了我“鈍感”并非“無知”的想法,老師應當是博學的,只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得“愚鈍”些,將活動的主體交給孩子。】
我的第二課時計劃:
1.熟知故事內容,仔細分析故事意蘊。進課堂之前,我要再次認認真真閱讀文本,將故事內容爛熟于心,并細細分析文本,了解其深刻內涵。
2.創設自由環境,引發孩子激情講述。我仍然采取和孩子共同探索故事內容的方式,一幅圖一幅圖地放大出示,讓孩子們仔細觀察,自由表達,我們共同將故事講述出來,即使孩子們想到的與原作不完全一致,只要是合理的都認可。我會有意引著孩子將上節課中我們沒能看清楚的細節看明白,將不明晰的內容明晰,和雪人、小男孩一起感受玩耍的快樂。
3.關注故事結尾,渲染離情別緒。上一節課中沒有看最后一幅雪人融化圖,這節課中我會重點推出這幅圖,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小男孩看到雪人怎么了?看到那樣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此時的雪人還有一個頭,但當太陽更強烈的時候,雪人就會全部融化了,小男孩就沒有了朋友,他的心里會怎樣?你有好朋友嗎?如果你的好朋友突然消失了,你會有什么感覺?
中班語言《雪人》課堂觀察與反思 篇2
今天和孩子們分享的是一本無字書《雪人》,書中圖畫比較特別,是一小幅一小幅連起來像連環畫一樣的書,共170幅。
昨天拿到書之后,一幅一幅看圖,想完全了解故事內容,但有些似乎看不明白,非常有一種上網“百度”一下的欲望,但是,我克制了自己,目的是試圖讓自己做一個“無知”的老師,與孩子平等,課堂上完全將主動權交給孩子,看看孩子們能將圖讀出什么,我和孩子一起來探究。我所做的準備就是將那本書拍成了圖片,因為書上的圖實在太小了,全體孩子一起看實在看不清楚。
上課了,簡單談話之后,引出故事主人公:封面上是一個雪人的形象。孩子們一看就知道是一個雪人,我們一起看了雪人的五官、裝扮,看到了紅蘿卜做的鼻子,黑黑的眼睛和紐扣,以及頭上戴的帽子、脖子里圍的圍巾等。
一頁一頁出現圖片,孩子們看著連環畫式的圖片,猜測出故事內容。
1.早晨,小朋友醒來了,拉開窗簾,發現外面下雪了,他開心地穿上衣服、褲子,戴上帽子,和媽 媽說了一聲便飛快地沖進了雪地。
2.他抓起一把雪,然后在地上滾著滾著,越滾越大越滾越大,雪人越堆越高,他找來一把鏟子,鏟著雪將雪越堆越高,已經和他差不多高了,他有點累了,回家喝了一點牛奶,又繼續去堆了。
3.雪人高得他站在凳子上才能夠得著,后來他又給雪人裝上了頭,還回去向媽 媽要來帽子、圍巾給雪人圍上,最后他回家拿了一個紅蘿卜給雪人按上了鼻子,用爐子里的灰給雪人畫了眼睛、紐扣。
4.天黑了,他回家了,睡覺前還到窗前去看看雪人在雪地里,他怎么也睡不著。
5.他爬起來去看看雪人,當他推開門,發現雪人活了,拿著帽子向他揮手呢。
6.小朋友開心極了,請雪人到家里玩。
7.他們看了電視、還悄悄地上樓。
8.雪人和小朋友一起進了廚房,洗手。
9.雪人抽了很多紙,小朋友讓他不要抽太多。
10.雪人和小朋友一起去樓上,爸爸媽 媽睡著呢。
11.雪人拿起爸爸的領帶戴在身上,穿上了爸爸的背帶褲,還戴上了媽 媽的帽子。
12.他們玩了輪滑,雪人摔了一跤,小朋友幫安慰他,他們又開始玩球
13.玩球的時候雪人又摔跤了,后來還玩了電筒。
14.他們開著汽車出去玩。
15.買了許多東西,他們一起開心地吃了。
16.雪人帶著小朋友出去玩了,他們在天上飛呀飛呀,飛得好開心。
17.他們看到了很多風景
18.最后,雪人和小朋友再見了
19.小朋友回家又睡覺了,怎么也睡不著,想著他的雪人。
20.最后他發現雪人融化了。(此頁我沒發現,也沒拍)
反思:
1.平等探究,思維活躍。今天因為我并不太清楚故事內容,因此,我處于和孩子一起平等探究的地位,始終以孩子為主體,不牽強他們的思維,且不時發出驚嘆,孩子們不斷受到鼓舞,越看越起勁,思維活躍,精力集中,非常專注,在大家一起看看說說之中我們將故事猜了出來。這就是教師與孩子平等交流,共同學習的結果。
2.心中無譜,丟失中心。正為自己因不知故事內容,做了一回“鈍感”老師而慶幸時,我打開“百度”,看到故事的內容,原來在最后還有一幅反映雪人被太陽融化的圖片,那幅圖太小了,以至于我根本沒看到,也就沒有拍進去,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時即少了這幅,其實這樣一幅很關鍵的圖,是反映生死問題的,前面一系列小朋友跟雪人的快樂情景都是為這一離別之傷而作的鋪墊,而我卻少了這一轉折!這都是我自己對教材心中沒譜所造成的。看來,“鈍感”老師并非“無知”老師,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是博學的睿智的,而非淺薄的愚鈍的,是“大智若愚”的,而非“一無所知”的。教師本身有充足的儲備,而在孩子面前卻是“鈍感”的、“后知后覺”的,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學得主動,老師引領得有方向。
3.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好在這是第一課時,那些沒看仔細的細節,我可以在第二課時和孩子們細細觀察,那最后一幅我可以在看完前面所有內容后,讓孩子們先思考雪人會怎樣了,然后再出示那一幅圖,讓孩子們體會前后的落差,感受朋友之情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