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讓幼兒在問題中學習合作
進入大班孩子們的能力越來越強,在游戲、學習活動中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問題,孩子們的考慮往往是不全面的,讓他們合作著學習,可以彌補相互間的不足,取長補短,使其在原來的基本上都得到發展。于是,我們圍繞促進幼兒合作學習展開了活動。 為了激發幼兒合作的欲望,教師應在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如在大班社會 “我的祖國”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結合國慶節假日。有這樣一個環節,請幼兒為老師設計一張“國慶假期安排表”,老師首先提問:“國慶長假馬上到了,老師很想過一個愉快而又很有意義的長假,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這時孩子們就說開了,有的說可以讓老師出去旅游,有的說讓老師去圖書館看看說,多學一點本領,有的說讓老師到理發店去做個頭發,讓自己變得更漂亮,還有的說讓老師在家里休息休息……孩子們的設想非常的多。于是我提出了要求:“國慶長假是七天,要求七個小朋友一組合作著幫老師設計一張有意義的“國慶假期安排表”, 你們會合作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會!”看孩子們回答的這么自信,我又突出合作兩字讓他們好好商量了才來設計表格。表格發下去了,孩子們湊在一起認真地設計起來,過了一會,孩子們紛紛把設計好的表格交上來,我把表格逐一貼在黑板上,并和他們開始講評。第一組是這樣設計的:1號去北京,2號去買菜,3號去上海,4好在家里休息,5好去喝茶,6號去北京,7號在家里休息,看到孩子設計的表格,顯然是不科學的,我與孩子們一起討論了這張表格,孩子們也覺得很不合理。最后他們在知道合作不是大家在一張紙上畫就是合作,合作需要大家相互商量,相互協調后才能完成任務。經過這次的問題,孩子們似乎懂了合作的真正含義,他們又一次進行了合作,這回的合作效果相當的好。 由于孩子們年齡小,一開始的活動表面看好象在合作,但其實合作的成分很少,根本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問題出來后,孩子們真正了解了合作的含義,通過再次嘗試,達到了良好的合作效果,而且獲取了一定的知識。幼兒之間的合作常常會帶來積極的結果:活躍了思維,完成了任務,交流了情感。教師應注意引導幼兒感受合作的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 在看到幼兒能與同伴協商、相互幫助、友好配合時,在幼兒合作成功完成任務后,都要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幼兒合作行為更為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