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材料讓孩子“動”起來
新課程要求教師關注孩子的已有經驗,轉變兒童觀,要理解兒童不是消極的“接受器”,也不是灌輸知識的“容器”,他們是一個自主的,有能力的學習者。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提供充分的材料,讓孩子與材料互動,在與材料的充分互動中獲得經驗,積累經驗和提升經驗。因此,材料在孩子的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薯條對于孩子來說在麥當勞和肯德雞中經常吃的,他們對薯條有著印象:薯條是長長的、細細的,吃上去是香香的。在“小寶寶”的主題活動中,為了激發孩子用普通話說說自己和同伴的姓名,我創設了“做薯條”的區域活動環境。孩子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嘗試著做薯條,從中教師不斷地提升孩子的經驗,并不斷地加以歸納。 首先,我讓幼兒用撕皺紙的方法撕薯條。為了提高幼兒做薯條的興趣,我創設了皺紙、麥當勞的盒子和小朋友的照片,讓孩子們做好薯條后給自己和同伴吃,孩子們邊送邊說“??,我請你吃長長的薯條。” “??,我請你吃紅薯條。”……從中提升了孩子對顏色的辨別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孩子們用剪刀剪薯條。在材料的提供上有不同大小的紙,同時紙上有劃線和不劃線之分,有線間隔大小之分,我引導孩子說“小朋友要吃長長的薯條”,以示幼兒剪時不要剪斷,孩子們努力嘗試著。當我在觀察時發現有的幼兒不會使用剪刀,我就引導孩子怎樣使用剪刀;當看到有的孩子把薯條剪斷時,我引導孩子說“沿著線慢慢地走路,這樣就能剪成長長的薯條,小朋友就喜歡吃了。”從中,教師充分利用材料及時對孩子的經驗加以提升,使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發展。再次,隨著游戲的不斷深入,在預設活動中,我買了薯條讓孩子比較真薯條和剪成的薯條有些什么不同?孩子們睜大了眼睛仔細地觀察著。這時灝灝小朋友說“真的薯條細,剪的薯條粗”,月月小朋友說“真的薯條長長的,剪的薯條短。”聽完他們的發言,我及時對孩子的回答加以歸納。接著我又問“怎洋使薯條做得細細長長的?”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聲音。這時,我邊剪邊說“剪刀和線他們是好朋友,要靠得緊緊的一起走路。”孩子們伸出了小手,學著我的樣子剪著剪著。當我做成細細長長的薯條時,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拍起手來了“老師,你真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我利用材料激發了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提升了孩子們對粗細和長短的理解,提升了孩子對剪細細長長薯條的經驗。” 由此我感到:材料是一名“無聲”的教師。教師在預設活動中要化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材料的創設和運用,讓孩子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思考和尋找答案,將原有經驗提升。在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調整材料,以滿足幼兒主動探索、主動參與的需求。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老師要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適時適宜地加以提升和歸納。 總之,材料能使孩子動起來,材料能推動孩子的發展,材料能提升孩子的經驗,材料能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歸納,材料對每一次活動都起著至關重要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