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動”起來(小學)
學生的數學日記摘錄摘錄一:今天,我按照要求,又用剪刀剪出了許多圖形來做粘貼畫。我先用黃色的圓形擺成了一只小雞的頭,再在上面貼上了黑色的小眼珠子,又在頭前放了一張紅色的三角形,做成了它的嘴巴,這張小紅嘴巴里竟然還叼著一條長方形的小蟲子哩!很快,我又剪了橙色半圓做雞身,剪了一張藍色梯形當脖子,在它的身上貼一個小半圓做翅膀,又在尾巴處擺上一個較大的三角形……沒有多久,一只活潑的小雞便完工了。在它的頭頂前方,我又剪了一個圓圓的紅太陽,把白色的連環云貼上,在它的身后,有一朵由三角、圓、長方形連成的小花,小花旁更有幾株綠色的小三角草做襯托。瞧!在明媚的陽光下,一切都顯得詩情畫意,多美哇! 摘錄二:首先,我用一張硬板紙疊成一個立體的長方形,原來我認為是挺簡單的事,可當做起來的時候,我才認識到并不是我想象的這么容易。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兩個相對的面是一樣的,要折成這樣一個長方體,必須先計算好它的長寬高,然后還要做好標記,才能開始折,而且還得非常的小心和仔細。工夫不負有心人,花了幾十分鐘,我終于折好了。看一下,還需要給這本空白的“書”包裝一下,不然是賣不出去的。所以,我又給這本書穿上了外套。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以前做過的題目:給禮品包裝,怎樣最節省材料。在我給書包裝過程中,我深深地領會到了其中的道理。在做圓柱體體積以及它們之間關系與計算公式的由來,讓我更透徹地了解、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在完成老師布置的這項作業中,我既深入地了解了立體圖形的相關知識,又深深體會到了陸游的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得道理,小小一次手工,讓我受益匪淺。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所服務,所以數學知識要滲透在數學活動中,而且是要潛移默化,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圓柱和圓錐都是學生生活中接觸比較少的數學幾何體,尤其是圓錐,因此在教學時我安排了一節實踐課:同學們根據我的要求把橡皮泥切成了圓柱、圓錐、半圓柱、半圓錐……。后來我又布置了一份課外作業: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利用我們小學里學過的所有幾何圖形,制造一些有趣的造型,并撰寫數學日記,然后我們進行評比。那一天真是激動人心:設計獨特的鄉村小橋、方頭方腦的機器人、小巧可愛的小雞、精致典雅的筆記本和記事筆、形象逼真的足球運動員、憨態可鞠的紙偶……都來到我們班集合。一個個獨特的造型,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數學日記,讓我這個數學教師也自愧不如,同時又為我的學生感到驕傲。真是創意無限!所以,讓數學“動”起來吧!讓數學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客觀走向主客觀的結合,讓同學們自己去體會數學自身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