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起來會怎樣(一)》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將氧氣吸收,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進更多的氧氣。
(二)過程與方法:1.進行數據合理的分析。2.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做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愿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2.認識到耐心、細致地完成測量活動的必要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呼吸前后氣體發生了什么變化。
三、教學準備
1. 學生準備:記號筆或水彩筆、鉛筆盒;
2. 教師準備
課前發放:記錄呼吸次數用的紙。
中途發放1:認識呼吸器官的資料
中途發放2:保鮮袋。
中途發放3:(1)水槽、吸管、打火機。每桌一份;(2)集氣瓶、毛玻片、竹簽。每桌2份;
教師材料:課件、一瓶“二氧化碳”(貼好標簽)、時鐘(備用)
五、課前談話:
教師演示在水槽內用習慣吹氣。問:水面上看見了什么?(氣泡),你有沒有辦法在水中吹氣時,水面不看見氣泡?(或問: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些氣泡裝起來?)→教師演示“排水取氣”的具體操作。
【意圖:活躍氣氛、拉近師生距離,為“排水取氣”法作鋪墊】
關注: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了解排水集氣法
教學過程
一、測量運動前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數
師:小朋友們喜歡運動嗎?
師:喜歡什么運動項目呢?
師:那你們運動過后有什么感受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出示課題:運動起來會怎樣?)
師:今天天氣也比較冷,老師決定讓大家一起動起來。但在運動以前老師要布置一下任務:
先看一下書本第69頁的記錄表,看的懂嗎?這個表格讓我們干什么?
2.測量
(1)指導
師:我們該怎么測量呢? 我們不停的呼吸怎么才算一次呢?
預設生:吸入到呼出(請學生演示)
師:我們在測量時還要注意不要故意控制呼吸、測量時間要一樣多,并要及時的記錄下來。
師:心跳的次數怎么測?
生預設:摸手上的脈搏,摸心跳
師:大家一起來感覺一下自己的心跳。
(生各自摸自己的心跳和脈搏)
師:說說你感覺到的心跳是怎么樣的?
師: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我們已經學會了,可在一分鐘內呼吸和心跳要同時記錄下來,為了使我們的測量數據更準確,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2)測量
師:老師有一種更好的辦法,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覺得兩個同學為一組先請走邊的同學自己測自己的呼吸,右邊的同學測左邊同學的心跳,一分鐘后請左邊的同學做蹲起動作一分鐘,一分鐘后按照原來的方法測心跳和呼吸!你們覺得怎么樣?
師:開始行動!學生看著大屏幕上的鐘自由測量運動前后的呼吸次數并記錄。教師一起參與其中。
課件提示:(用小時鐘計時)
l 先測量平靜時一分鐘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注意不要故意控制,記錄下來)
l 在原地運動一分鐘請注意安全!(請同學們做頓蹲起運動)
l 運動后站著測量一分鐘后的呼吸及心跳及時記錄。(時間到后拿上測量并記錄)
l 最后比較這兩個數據,發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