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學 生 “動” 起 來
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實施。今年,我校的九年級化學課也使用了新課程標準(滬教版)實驗教材。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編寫無論是從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還是頁面、視圖的設置上,都重視初中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興趣特點,提供了豐富的與青少年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以及開闊學生視野的“科學、技術、社會”等閱讀內(nèi)容,同對教材中添加了許多“活動與探究”。這些正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化學學習活動的基礎。下面談一下在使用新教材實踐中的幾點體會。一、巧設問題,導入目標
良好的學習動機是保障學生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最直接原因,學習動機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強烈的學習動機是由學生高層次的學習需要和成就感激發(fā)的。在教學目標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內(nèi)涵,巧妙設計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有助于創(chuàng)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發(fā)生疑質(zhì)疑。問題設計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點,有啟發(fā)性、挑戰(zhàn)性和研究性。如在學習化學反應時,針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我設計的探究性學習問題是:面粉可以爆炸嗎?面粉的爆炸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面粉可以燃燒嗎?等等。在初中學生的常識中,面粉是不會燃燒和爆炸的,這種“違反常識”的問題,可以強烈地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
二、轉(zhuǎn)變觀念,信任學生
在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下,我們習慣了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我們總怕學生自己學不懂,不厭其煩地講解、強調(diào),或多或少會將學生置于被動聽講的課堂環(huán)境中,這種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nèi)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的,因而教師教學行為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這正是教育家們“作中學,玩中學”所倡導的。在學習中探究的樂趣和收獲只有學習者自己知道。我們應當引導每一位學生大膽嘗試,充分相信學生,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快樂和在學習中探究的快樂。
例如,在教材中鋼鐵生銹的條件”的探究實驗,本來鋼鐵生銹是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但鋼鐵生銹究竟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并不清楚,我把鋼鐵置于不同環(huán)境下的生銹情況這個實驗作為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回家進行,并讓學生認真做好記錄,同時還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干燥的地方和潮濕的地方誰先生銹、吐魯番和海南島哪個地方更易生銹、為什么古代文物中保存完好的鐵器較少等,學生很有興趣,不單實驗完成得很好,而且增長了不少知識。
再如“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中,學生對這兩種氣體再熟悉不過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樣去測定和驗證。這時,我給出探究目標:你認為這兩種氣體相同嗎?它們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請?zhí)岢鲎约旱募僭O,然后閱讀課本內(nèi)容中的活動與探究;第二,請在作業(yè)本上簡單設計一個探究實驗報告(可參考教材中的實驗報告),并填上要做的實驗步驟(明確該步驟的目的是什么),與同學交流;第三,按照設計的實驗步驟,用實驗(兩人一組)驗證提出的假設,并在實驗報告中填寫每一步實驗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第四,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分析并得出結(jié)論。
該活動有別于以往的學生實驗。一是學生并沒有在課堂上見過教師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實驗結(jié)果,這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熱情。二是實驗報告不用現(xiàn)成的,讓學生自己設計,這使學生脫離被動,更加主動地、認真地思考實驗的步驟以及實驗操作的可行性,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夠得心應手地發(fā)揮動手能力,不用機械地看一步報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實驗的質(zhì)量。此探究活動中既有個體學習,也有小組學習,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同時發(fā)展了學生間的交往與審美能力。這節(jié)課我又把上述學習目標在大屏幕上展示給學生,一開始學生就很興奮,交頭接耳,相互交換看法,并及時與我交流,我成了這個活動的積極服務者。很快,同學們就按照學習目標繼續(xù)往下進行,在這個過程中體現(xiàn)了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存在的差異,他們中有的學生已經(jīng)把實驗報告擬好,躍躍欲試,準備動手實驗,有的同學書上的探究內(nèi)容還沒閱讀完,但95%的學生在學習上絕不示弱,積極與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獲得最后的成果。課堂看起來活潑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導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 一段時間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較好的設計示例,及時給予表揚,同學們再給以補充和完善。設計不足的同學及時改進,而后開始動手做自己設計好的實驗,都顯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學生看起來“笨手笨腳”,但是非常認真。 實驗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順利地完成了實驗(兩人一組)并填好報告,得出結(jié)論。圓滿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只要充分相信學生,他們會發(fā)揮出很大的潛力,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指導學法,講究效率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我們都在這么做。但不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包含著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求,以便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具備基本的學習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學習。如在上面談到的探究實驗結(jié)束時,并不急于小結(jié),而是由學生總結(jié)得出探究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實驗驗證→科學推理得出結(jié)論。這樣做讓學生很有成就感,越學越能找到感覺。再如,在學習氧氣具有助燃性這一化學性質(zhì)時,要提示學生注意:該類反應的條件是“點燃”,這就足夠了。其他的問題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例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為何要在鐵絲前系一根火柴,集氣瓶中為何要鋪上一層沙或留一部分水。在證明空氣成分的實驗中紅磷為何要過量,容器不密封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等等教師不要過度指導,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做決定。真正地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