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學 生 “動” 起 來
四、教師要勇于探索,為學生樹立榜樣
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學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產生影響。我們要求學生在學習上勇于探索,多思、多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體現出這樣的行為素質,這樣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例如,九年級化學新教材中的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制氧氣的實驗中,如過氧化氫溶液滴入過快可看到有較多的氣泡冒出,但帶出的水汽較多,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這就沒法讓學生得出過氧化氫溶液分解能放出氧氣的結論。此時,教師對出現此現象的各種推理都顯得蒼白無力,亦有武斷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問題:該試管中放出的氣體是不是氧氣?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學生說,把氣體收集在集氣瓶里,再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我說為什么?答:如果是氧氣的話,氣體會多一些,容易看清現象。大家說得不錯,那我們用什么方法收集該氣體較好呢?這一下教室里又炸開了鍋,爭吵不休。我叫兩個代表講明觀點,甲方說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操作簡單、省時;乙方說因反應時可能產生大量的水蒸氣,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氣冷卻變成水,收集到的氣體校純凈。雙方的辯論使我感觸頗深,只要教師給學生機會,善于引導,學生的智慧隨處閃光,有時他們的見解會令我們吃驚,禁不住為其喝彩。最后,我亮明自己的觀點,支持乙方,因為他們的觀點更科學,更嚴謹。在學生的配合下我們用大試管代替集氣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氣體,經檢驗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劇烈復燃(學生操作),教室里發出“哇”的驚嘆聲,此時,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此時我又適時提出對該實驗作如何改進能更好的達到實驗效果,同學們經過討論很快得出只要控制過氧化氫溶液滴入的速度便能取得好的實驗效果這一結論。通過如此探究及改進具有如下的積極意義:①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催化條件下能放出氧氣;②可直觀地觀察到氣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快慢,對介紹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幫助;③讓學生體會到對待實驗要科學、嚴謹、勇于探索,得出結論一定要有科學的推理和充分的證據。
總之,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