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踐活動體現“數學味”(小學)
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能力,而且應該盡量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谶@一觀點,讓學生參與一定的含有數學問題的實際活動,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應用數學,就成為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時,從兒童認識的發生、發展規律來看,兒童是通過活動在其心理結構和周圍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構建知識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此,本冊教材在第三單元的“圖形和變換”之后安排了實踐活動:“剪一剪”。
“剪一剪”這個實踐活動緊接在“平移和旋轉”后,它的內容取材于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剪紙”。教材上只設計了兩個比較簡單的剪紙活動,分別是剪出四個排成一行手相連和四個圍成一圈手相連的小人。
這樣的一個學習內容如果只是讓學生按教材的安排來完成兩個剪紙活動,那么數學課就會變成了一節美術課。事實上,在全市教師集體備課時教研員也確實是建議我們可以讓美術老師來上這節課?墒牵蚁虢滩闹园堰@部分的內容放在數學書里,必定還是想要體現出它的“數學味”來。
按《教師指導用書》上所說,這個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剪一剪,剪出有規律的圖形,結合圖形加深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此外還提出了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剪紙過程中圖形的形成進行簡單的推理。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一層次“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再一次觀察到“平移和旋轉”的現象,是比較容易辦到的。那么更高層次的“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又如何來體現呢?通過自己的幾次實踐發現,教材上“平移”和“旋轉”的四個小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畫的半個小人與紙的折痕之間有很大的關系。若畫的方向弄錯了,那么就無法得到預期的圖形。但是這較高層次的推理知識只能作為一種剪紙技巧直接傳授給學生。因為,作為成人來說要發現這一點也是有難度的,更何況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
如此一來,豈不是真的成了美術課?
于是在學生動手剪紙之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只畫半個小人,紙對折1次,把長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個小人;對折2次,把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可以得到幾個小人?對折3次呢?要得到4個小人,長方形紙要對折幾次?就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對稱圖形、找規律中的相關內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識得到了提升,使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這樣的教學過程正好也符合了奧蘇伯爾的“同化教學理論”,即新知識可以從原有知識體系中派生出來或者引起某些類屬的變化。這類學習能使原有知識的概念不斷擴展和深化,獲得深層次上的精確性。
在這樣的制作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感知、感受幾何變換的奇妙,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發展空間觀念的訓練;并且能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而這樣的學習和研究過程,更能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使一節貌似美術知識的教學內容體現出濃濃的“數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