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踐活動體現數學味
數學課就會變成了一節美術課。事實上,在全市教師集體備課時教研員也確實是建議我們可以讓美術老師來上這節課。可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這部分的內容放在數學書里,必定還是想要體現出它的“數學味”來。按《教師指導用書》上所說,這個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剪一剪,剪出有規律的圖形,結合圖形加深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此外還提出了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剪紙過程中圖形的形成進行簡單的推理。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一層次“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再一次觀察到“平移和旋轉”的現象,是比較容易辦到的。那么更高層次的“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又如何來體現呢?通過自己的幾次實踐發現,教材上“平移”和“旋轉”的四個小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畫的半個小人與紙的折痕之間有很大的關系。若畫的方向弄錯了,那么就無法得到預期的圖形。但是這較高層次的推理知識只能作為一種剪紙技巧直接傳授給學生。因為,作為成人來說要發現這一點也是有難度的,更何況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 如此一來,豈不是真的成了美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