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實踐活動課說課稿(精選2篇)
德育實踐活動課說課稿 篇1
一、活動背景
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被視為掌上明珠,父母親人的寵溺很大程度上造成有些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更甚者從小形成了自私的品質,不懂得感恩。針對此現象,我設計了本次社會實踐課,決定以“走進父母的少年時代”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的實踐體驗活動。通過孩子與父母良好的溝通讓孩子理解父母,進而反思自我、再學會感恩的思想道德培養過程。
二、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父母的少年時代的學習與生活,從而激發起學生關心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主調查以及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父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以實際的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活動重點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理解父母,學會感恩。
四、活動難點
培養感恩意識,學會在生活中感恩。
五、活動方法
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本次活動課的具體內容,我采用了調查記錄、親身體驗、問卷、合作交流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六、活動準備
1、“父母年少時的一天”記錄表;
2、“今天我來做家務”體驗活動記錄表;
3、調查問卷;
七、活動流程
活動分為五個階段:
(一)采訪調查
1、利用周末的時間,全面了解父母少年時期的生活,和自己現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體會父母少年時期成長的艱辛和煩惱。
項目我父母少年時代感受
學習
玩具
衣食
趣事
娛樂
關鍵詞
2、開展“超級訪問”活動。記錄并講述父母少年時期最幸福的事,最傷心的事或最難忘的事。
項目我父母少年時代感受
最幸福的事
最傷心的事
最難忘的事
(二)了解媽媽(爸爸)的少年時代的一天生活。
讓同學們了解平日里的父母少年時每天要做的事情,進而與自身情況對比。
(三)體驗生活“今天我來做家務”。
讓孩子們親身經歷一次作為家長的辛苦與責任,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四)回報、感恩父母
展開討論,對中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感恩”“懂得付出”等。
(五)班會課活動總結
在最后的班會課上,通過視頻、學生朗誦等方法做出總結。
七、活動設計
播放音頻:《懂你》《父親》引入德育實踐活動課的課題
(一)采訪調查:展示調查訪問表
通過學生自己對父母采訪調查,深入走進父母的少年時代;并通過看家長年少時的照片,穿上家長年少時的衣服這些活動更真切的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反觀自我,進而感恩與珍惜。
(二)第二階段:了解媽媽(爸爸)年少時的一天
通過孩子們的訪問了解,他們詳細記錄下了父母少年時一天的時間安排。很多孩子訪問父母以后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少年時的父母生活是如此的艱辛。
孩子們用自己筆真實地記錄下了父母年少時的辛勞,用他們親切的問候發現了父母的艱辛,用他們稚氣的語言記錄下了心中的聲音:
“爸爸身上的那一個個疤痕,一處處傷口,都讓我覺得愧疚……他把什么痛都往肚里咽,可我有時還要沖他發脾氣……”
“我真想快點長大,替媽媽分憂解難,讓媽媽不再那么辛苦……”
“每天晚上我都不能再鬧了,要讓爸爸安安靜靜的睡覺,因為他實在是太累了!”
(三)第三階段:體驗生活《我來做家務》
通過與家長的溝通,選擇周末安排孩子做一天的家務活。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從打掃房間到買菜做飯,洗衣洗碗,孩子們親身經歷了一次作為家長的辛苦與責任,有的甚至還和家長一起到了工地去體驗。記錄表中的實踐體會印證了孩子們豐富的勞動感受:
“做了一天的家務,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我總算知道了爸爸哈哈哈辛苦,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報答他們。”
“我覺得太累了,只是煮飯就讓我變成小花貓了,可爺爺要做這么多的事,怎么撐得住啊?”
“......回頭想想外公外婆他們每天都為這些事情在忙碌、奔波,望著他們頭上的白發,我慚愧地低下了頭!”
家長對于此次活動也非常地支持,紛紛打電話表示感謝并希望學校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
(四)第四階段:感恩、回報父母
通過一系列的實踐體驗活動,孩子與父母進行了良好的溝通,讓孩子們真切地體驗到父母的艱辛,激發出孩子關愛和感恩父母的情感。從更細微的地方去表達對父母的愛。如為媽媽買一瓶護手霜,為爸爸買雙手套,給媽媽一個深情的吻,讓爸爸好好睡個懶覺等等。
(五)第五階段:班會課活動總結
欣賞詩朗誦:《哈哈哈愛》學生詩朗誦:《感激》
學生們變得節約了,他們在積極準備要送給父母的禮物,還有的學生忙于給家長寫心里話,親手制作禮物等。
八、活動效果
聽過的容易忘記,看到的印象不深,親身體驗過的才刻骨銘心。通過此次活動,孩子似乎更加懂事了,變得學會節約并學著去關心身邊的人了。從采訪調查—實踐體驗—反思體會,孩子們深刻體會到父母生活的艱辛,激發了關愛父母、體諒父母的情感,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熱情讓我欣喜;孩子們豐富的勞動感受讓我感動;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勞動過程中所體會到的情感將是他們生命過程中的一筆財富。
天下的兒女都生在親情的陽光下,而父母則生活在牽掛的碎片中。讓孩子們勇敢地拾起這些碎片,別怕扎手,這些碎片終究會在他們心中變成一個完美的花瓶!
最后把記錄此次活動的相關視頻制作成MV,在每個教室播放視頻》,上一堂主題班會課,學生做一次總結,從而結束此次德育實踐活動課。
九、活動反思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是學生心靈世界的重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完善學生心理的重要形式。在《走進父母的少年時代》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我力求以“源于生活,實踐體驗,情感交流,感悟真知”為出發點開展活動。活動的成功開展,使學生明白了要以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身邊所有的人。這項活動最終落在了實處,真情延伸到了生活當中。
德育實踐活動課說課稿 篇2
背景分析
1、“感恩”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不管哪朝哪代,不管官居何職,我們都應該懂得感恩,“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在平時與家長的談話過程中,我得知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對他們大都是嬌生慣養,使他們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和不關心他人的自私的品質。甚至有的同學還經常對父母大呼小叫,無故發脾氣,絲毫不顧及家長的感受,使做父母的很傷心。的兒童教育專家郭建國教授說:“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
為了讓孩子們能了解父母,感恩父母,并落實到實際生活之中,我設計了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德育實踐活動。
活動目的
通過主題班會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討論,制作千紙鶴,手語表演等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提高感恩父母的意識,體會父母的辛勞,明白感恩父母的道理,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活動準備
1、排練全班同學邊做手語邊學唱《感恩的心》;
2、收集學生成長經歷中的一些感恩事件。
3、學習疊千紙鶴。
4、制作課件。
活動形式
回憶匯報、討論交流、折紙鶴、手語表演等形式。
活動過程
第一板塊:《小烏鴉愛媽媽》動畫歌曲導入主題。
本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動物們都知道感恩,我們人類更應該學會感恩。
第二板塊:感受父母之愛
首先請學生回憶并匯報:自己所感受到的父母之愛。
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父母之愛其實是無處不在的,正是因為這種愛是那樣的平凡和普通,因此,我們常常沒有留意,覺得是理所當然。因此,通過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把父母的愛找出來。
其次,讓學生談談被父母打罵的經歷,感受。目的是引導學生愛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是慈祥的愛,一種是嚴厲的愛。而孩子們往往只知道“慈愛”而不懂得“嚴愛”,在嚴愛來臨時我們產生了敵對的情緒,以為那不叫愛。其實我們錯了。嚴是愛,松是害。愛之越深,恨之越切。這種嚴愛何嘗不寄予著父母對我們更深的期盼呢!
第三版塊:問卷調查。(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和家長對我們的付出比較)
本環節的目的是從調查結果中看,學生對父母的付出和家長對學生的付出比較起來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教育學生一定要用真心去體諒父母的苦心,走近父母擁抱父母吧!
第四版塊:感恩方法大奉獻
1、我們應該怎樣孝順父母,感謝父母呢?請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然后,匯報。
2、感恩心,赤子情折進一只只紙鶴,在紙鶴上面寫一句最想對父母說的話語。
3、手語表演《感恩的心》,用心去感謝父母所付出的一切。
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把感恩父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落實到孩子的生活中去,這樣才能實現本次教育的目的。
第五版塊:班主任總結。
以上就是我們班德育實踐活動課《感恩父母》的設計過程,該節課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請各位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最后,我想借用當代作家畢淑敏說過的一句話來提醒自己:“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當我們懂事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但有些東西卻永遠無法補償。”所以現在的我們,就要對父母多一份關心,盡一份孝心。也許它只是一杯粗茶,也許它只是一碗淡飯,但在愛的天平上,他們等值,因為——孝心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