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
——散文詩“落葉”案例分析
一篇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一節優秀的散文欣賞活動對幼兒來說無疑是一次完美的藝術享受,它能培養幼兒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激發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欣賞李老師的散文活動也給了我們聽課老師一種美的享受,記錄活動中的點滴。
案例描述:
一、導入活動
二、欣賞理解散文
1.教師朗誦散文詩一遍。
秋天落下來的樹葉叫什么呢?(落葉)
2.老師借助課件再次讓幼兒完整欣賞一遍。
秋風起了,天氣涼了,一片片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
秋葉落在地上,小蟲爬過來,躺在上面,把它當做房子。
…第二環節
1.你聽到樹葉落在了哪里?誰看見了?學習詞語:躺在里面。
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看著圖片說一說。
2.還有哪些小動物跟樹葉做了游戲。
小魚游過來藏在下面,說說用了哪個好聽的詞語?(藏)
教師拿出樹葉請幼兒表演藏在下面。
對照《綱要》,反思李老師的教學案例,我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利用視、聽、說多種方式,創設幼兒想說的環境。
活動一開始李老師就出示了多媒體秋天的背景圖,加上背景音樂,把孩子們帶入了秋天的意境。加上李老師優美的語言讓孩子們靜靜的傾聽,理解散文詩的內容,感受散文詩的優美意境。然后在第二遍講述時李老師讓孩子們看著多媒體圖片來欣賞散文,通過視聽相結合,讓幼兒進一步理解散文。在欣賞完散文之后讓孩子們說說有哪些小動物和樹葉做了游戲?分別是怎么過來的?通過這樣的視、聽、說相結合,使孩子們對文學作品有了更好的理解,活動中孩子們自始至終保持的融厚的學習興趣。有了前面扎實的理解,所以使孩子們在最后的創編環節中能大膽的展開合理的想象,使活動達到了教師預設的效果。
二、關注師幼互動,提供幼兒敢說的機會。
聆聽李老師的課感覺師幼距離特別地近,所以孩子們也特別喜歡李老師。在課堂中李老師始終讓孩子們處于主要角色,而自己真正在做一個孩子的傾聽者,引導者,對孩子的回答能及時做出不同的回應,而且回應得特別到位,在表揚孩子時不是應用表面口頭語言“你真棒,你真好”,而會時不時的走過去翹個大拇指,輕松地說上一句“你真有想法!”。在活動中能及時抓住孩子回答的亮點,使活動能勝利進行。比如:當孩子們說到小魚游過來藏在下面,有孩子就說是鉆在下面,李老師能及時的給予孩子肯定,表揚她說得好,有自己想法。這個動詞也無形中讓孩子們記住了。
三、設計開放性提問,激發幼兒喜歡說的愿望。
語言活動中教師的提問非常重要,過多或過細的提問會約束孩子的觀察想象和表達能力。設計開放性的提問,會激發了幼兒活動的興趣,同時還提供了更多回答和講述的空間,滿足和促進不同能力幼兒的講述愿望和語言發展。比如:在讓幼兒充分理解散文后,教師提問:還會有誰撿到落葉呢?它會和落葉怎么做游戲?通過這樣開放性的提問給孩子提供了更多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大膽想象,樹葉還會落在哪里?這樣的提問一下子激發了孩子們的思維。有的說樹葉落在地上,被老鼠看見了,把它當做小花;有的說樹葉落在樹洞外被松鼠看見了,把它當做被子。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應該多提一些這樣開放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