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愛欺負人的寶寶
小班孩子間出現攻擊性行為比較常見,但像宇良小朋友這樣經常無故攻擊別人,還屢教不改實在讓老師頭疼。經常用推、咬、打的方式無端欺負同伴,當老師指出他行為錯誤并要求他改正時,他當即表示改正,而且態度良好。然而沒多久,他的攻擊性行為再次上演。許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情景一: 早上,來園的幼兒在區域里自由玩插塑。和宇良一起玩的孩子有三個,大家都在玩小方塊積木。籮筐里的積木方形的多,長條的少。于是大家都選長條的玩。杰杰剛取到一長條積木,宇良見狀立即去搶。杰杰拽著積木不松手,他就快速低頭狠狠咬了對方的手。杰杰“哇”的哭聲充滿了整間活動室。手指上深深的牙印,可見很用力。于是,對宇良的進行了教育批評,他態度很誠懇,口口聲聲表示再也不咬人了,老師同伴也就原諒了他。 情景二: 到了自由活動時間,幼兒三三兩兩進廁所小便。男廁的小便器不多,加上入廁的人較多,于是會有幾個人在旁等候。此時小便器邊都是人,宇良也等在一邊。邵奇解完小便,思源跟上,這時宇良突然猛推了思源,把位置留給了自己。思源倒在地方,宇良瞧也不瞧。一次次批評,他一次次低頭謙虛思過。頭痛的是,不出幾分鐘,又有新案再發。造成宇良這樣的原因很多: 一、多次看見宇良對著奶奶發脾氣,而奶奶只是一味得說:“你真皮,你真皮。”臉上卻是笑。可見在奶奶面前可以為所欲為,勢必影響了他面對班級幼兒的時候也同樣為所欲為,自我中心意識強烈。 二、爸爸媽媽工作忙碌,極少和他呆在一起。 三、未入園前,宇良與其他孩子接觸甚少,全部生活幾乎只與奶奶在一起。奶奶樣樣依著他性子,他也就沒有機會學習同伴間該如何交往,也就不用學習什么是分享什么是謙讓,道德意識薄弱。 宇良的案例其實是個典型,通過他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眾多小年齡幼兒身上的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線是什么。家庭的教養方式很關鍵。尤其是新入園的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大致上都和家庭有關。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出現,問題持續的長度和強度,就要看運用的方法是否合適。需要仔細觀察孩子行為,找準問題的切入口,和家庭同步開展教育,以說理為主,用積極的鼓勵幫助孩子慢慢改正錯誤。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方法解決。老師有心,家庭有心,就沒有不快樂的孩子。